距离新的一年还有近50天,国内银行业就已悄然吹响2025年"开门红"营销战的号角。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最新消息,至少三家国有大行已开始筹备新一轮开门红活动。然而,在这场提前打响的营销战背后,暴露出银行业传统营销模式亟需转型的深层困境。
传统意义上的"开门红"通常指银行在每年第一季度的业绩冲刺,但近年来这一时间窗口不断前移。部分国有大行甚至在上一年第三季度末就开始筹备,将营销周期拉长至半年之久。这种"抢跑"现象折射出银行业获客难度不断攀升的现实困境。
从机构层面看,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和地方性银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应对策略:国有大行凭借资源优势率先布局,股份制银行则相对谨慎,而部分地方性银行选择高调宣传以期抢占市场。这种分化趋势背后,是各类银行机构面对市场压力时的生存焦虑。
当前银行业"开门红"营销活动存在三大突出问题:
首先,获客成本居高不下。某国有银行信用卡中心已明确提出"降本增效"要求,全面压缩预算,这意味着过去依靠高额营销投入换取短期业绩增长的模式已难以持续。
其次,营销手段同质化严重。从"网点赠油"到"线上送券",各家银行的营销方式大同小异,创新不足导致营销效果递减。即便是在理财产品营销方面,也往往局限于保险和黄金等传统品类。
第三,考核指标过于短期化。银行对存贷款规模、时点余额等短期指标的过度关注,容易导致"突击冲量"等非理性经营行为,不利于业务的长期健康发展。
面对这些问题,部分银行已开始探索转型之路。以招商银行为例,其在三季度发布会上提出要"重视AUM和客群的持续增长",并强调要"利用金融科技拓展服务半径"。这种转型思路值得业界关注。
当前银行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的高投入、高成本营销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需要。唯有主动求变,从粗放式营销向精细化运营转型,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2025年"开门红"或将成为检验各家银行转型成效的重要窗口,值得市场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