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8月8日,衡阳沦陷。蒋介石怒火攻心,要杀人泄愤,他想起了丢失长沙的第四

史记峰会 2024-11-17 17:02:27

1944年8月8日,衡阳沦陷。蒋介石怒火攻心,要杀人泄愤,他想起了丢失长沙的第四军军长张德能,要求严惩。虽有白崇禧、薛岳等大员求情,张德能还是被执行枪决。

1944年8月8日,衡阳沦陷!对蒋介石而言,这是南方战线的重大挫败,无法接受的耻辱!于是他急于找出战败的“替罪羊”,来为日军接连攻陷长沙和衡阳承担责任。

怀着怒火,蒋介石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守长沙失利的第四军军长张德能。

他无法原谅张德能。尽管薛岳、白崇禧等将领多次上书求情,甚至指出长沙失守并非张德能一人之责,但蒋介石还是迅速下令将他处决,张德能成了这场败局的替罪羊。

张德能出生于广东开平一个华侨家庭,早年在东南亚生活,后来怀着满腔热血毅然回国从军。

1924年,张德能从云南讲武堂毕业,加入了第四军“铁军”——这一支曾在北伐战争中战功赫赫的队伍。

他作战英勇,屡次负伤救人,最终获得军长张发奎的信任,年轻的张德能一路从排长升到团长,成为军中的骨干力量。

尤其是在前三次长沙会战中,张德能表现不凡,三度率部力保长沙不失,让日军的进攻屡屡折戟。

抗战中的他曾是“长沙城的守护者”,他的勇敢与坚毅深得部下敬佩。第四军的胜利并非偶然,薛岳的“天炉战法”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种“后退决战、争取外线”的战术以消耗敌方力量为目标,前三次长沙会战皆因此获胜。长沙成为了抗战的重要象征,更让国人感到自豪。

但在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后,薛岳渐生轻敌之心,他认为“敌人再不敢攻长沙”。

于是,在1944年日军发动第四次长沙进攻前,即便战区参谋长赵子立屡次提醒“敌人行动异样”,薛岳依然轻视,将指挥权留给张德能,自己撤往后方衡阳。

日军兵力愈加雄厚,第四次长沙会战的准备工作却因内部矛盾而混乱不堪。

张德能作为第四军军长,主张分兵守城,他认为长沙主城区和岳麓山需共同守备,以全面防守应对强敌。

然而赵子立持不同意见,认为敌人来势汹汹,应该把主力集中在岳麓山上,以确保守住长沙的制高点。

在薛岳临行前未明确的指挥关系下,赵子立和张德能争执不断,难以协调。这种指挥混乱为日军的进攻提供了可乘之机。

此外,张德能在治军方面的不足也暴露无遗。在日军进攻长沙前夕,第四军军纪涣散,有士兵赌博酿成防线松懈的局面。

当岳麓山要地被日军悄然接近时,守军竟未察觉,直接丢失阵地。这种种迹象表明,尽管张德能个人勇猛,但在部队纪律和战斗准备方面有所欠缺,为战斗的失利埋下了隐患。

1944年6月15日,日军对长沙发动全面进攻。面对日军的强大攻势,张德能所设防线迅速告急。

赵子立再次劝张德能将部队撤至湘江西岸,固守岳麓山,然而张德能犹豫未决。

直到城北阵地失守、城区兵力逐渐不支时,张德能终于决定放弃城区,全军转移到岳麓山防守。此时,战事已白热化,日军的围攻愈发猛烈,渡江成为了孤军自保的唯一出路。

然而,撤退中缺乏组织,渡江工具准备不充足,张德能未安排接应人员,造成了漫江尸体的惨状。

部分士兵溺水身亡,过江的士兵大多成了日军的靶子,伤亡惨重。张德能渡江后,又未能及时指挥,让逃出城区的部队失去了支援和秩序,最终溃不成军。

长沙失守后,衡阳再度沦陷。南方战线的接连败北让蒋介石怒火攻心,迫切需要一人承担责任,于是将目光锁定了张德能。

尽管赵子立同意撤退的命令,但在战后却矢口否认,蒋介石则顺水推舟,将长沙失守的罪责完全归于张德能。

此时蒋介石急于杀一儆百,以激励士气、平息众怨,张德能成了最佳的“替罪羊”。

张德能被关押期间,白崇禧、薛岳等人为其求情,希望蒋介石念在其抗战功勋,给予从轻处罚。

白崇禧与张德能都是国民党内的粤军将领,他认为张德能在前三次长沙会战中立有战功,此次失守非他一人之责。

薛岳则清楚长沙战局的复杂性,知道自己未充分准备,导致内部指挥混乱。两位将领也担心,蒋介石对张德能的处决会引发军中不满,进一步激化内部矛盾。

他们的求情意图不仅出于张德能的军功,更为了维护国民党内部的团结。然而,蒋介石铁了心要严惩,他认为长沙的失守动摇了国防信念,张德能不该留。

1944年,张德能被处决,终结了这位曾经的抗战名将的一生 临刑前,他平静地对身边人说:“无话可说。”

他的一生跌宕起伏,从北伐战功到长沙守城英雄,再到最终的替罪羊,“成也长沙,败也长沙”成了他生命的真实写照。

张德能的故事,至今仍被人提起,它让我们看到历史的残酷,也让我们铭记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人。

0 阅读:1

史记峰会

简介:以史为鉴,通晓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