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已经年迈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接受了爱尔兰国家电视台的采访。
在采访中,克林顿表示自己在任期间,做了两件直到现在还非常后悔的事。
一开始人们还认为这其中必然包括著名的“拉链门”事件,但克林顿给出的答案却让人大吃一惊:推动乌克兰去核、让中国加入WTO...
那么,克林顿为何会这么认为呢?

在一开始,人们都以为克林顿后悔的事必然包括“拉链门”,毕竟这可是让他身败名裂,甚至险些遭受弹劾。
但克林顿给出的两个答案却让人大吃一惊,不过联想到当时的国际情况,这又似乎并不奇怪。
首先说推动乌克兰去核,克林顿的意思非常明显,那就是现在的俄乌冲突,如果他不推动乌克兰去核,乌克兰就还拥有核武器,俄罗斯就不敢轻举妄动

这背后逻辑看似合理,但事实上,这一观点,不过是迎合当下美西方 “支援乌克兰” 政治立场的片面之词。
回顾历史,乌克兰去核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继承了上千枚核弹头,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拥核国,但拥有核武器并非仅仅意味着强大的威慑力,背后还需要巨大的经济投入。

维护核武器需要高昂的费用,从核弹头的保养、更新,到配套设施的建设与维护,每一项都需要巨额资金。
彼时的乌克兰,经济本就处于崩溃边缘,根本无力承担如此庞大的开支,若强行保留核武器,乌克兰经济必将陷入更深的困境,甚至彻底崩盘。

此外,乌克兰所继承的核武器,虽然数量可观,但在实际控制权上却存在致命缺陷。
这些核武器的控制权大多掌握在俄罗斯手中,这意味着乌克兰虽然名义上拥有核武器,却难以有效使用。
一旦发生冲突,这些核武器不仅无法成为乌克兰的保护盾,反而可能成为烫手山芋。

在这种情况下,乌克兰政府经过权衡,决定销毁核武器,与此同时,美国和俄罗斯也对乌克兰的核武器心存忌惮。
核武器的扩散,不仅会增加地区冲突的风险,也不符合美俄的战略利益。
因此,美俄两国共同劝说乌克兰销毁核武器,并承诺保障其领土主权。在多方压力和承诺下,乌克兰最终选择放弃核武器。

由此可见,克林顿推动乌克兰去核的后悔言论,缺乏对历史背景的全面考量。
在当时的形势下,销毁核武器几乎是乌克兰唯一可行的选择,这是由乌克兰的经济状况、地缘政治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并非克林顿的决策所能左右。

克林顿的这一反思,更像是一种事后诸葛亮式的言论,他试图通过表达后悔,来为美国在俄乌冲突中的立场寻找借口,转移国际社会对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责任的关注。
但这种言论不仅无法改变历史,也难以掩盖美国在国际事务中为了自身利益,不断制造冲突和混乱,最终引发俄乌冲突的事实。

克林顿后悔的第二件事,是推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2001 年,中国正式加入 WTO,此后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国家综合实力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而很多人或许并不了解,在推动中国入世的过程中,美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世纪末,中美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中国为了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迫切需要加入 WTO。
而美国也看中了中国庞大的市场潜力,希望通过与中国的经济合作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
但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对中国的发展心存忌惮,担心中国在加入 WTO 后会迅速崛起,因此一直拖延中国入世进程。

克林顿上台后,展现出与布什不同的执政理念,他更加关注经济发展,认识到中国市场对美国经济的重要性。
为了推动中国入世,克林顿亲自访问中国,积极开展外交斡旋,在多方努力下,2001 年 12 月 11 日,中国正式加入 WTO。

如今,克林顿后悔推动中国入世的原因显而易见:
中国加入 WTO 后,经济发展速度惊人,迅速超越了欧盟和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成为美国在全球经济领域最大的竞争对手。

在克林顿看来,如果当初没有推动中国入世,中国就不会如此强大。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回顾历史,上世纪末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无法被忽视的巨大市场。
中国的制造业蓬勃发展,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广阔的消费市场,可以说,不是中国离不开世界,而是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加入 WTO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此外,让中国加入 WTO 在当时完全符合美国的利益,美国企业通过进入中国市场,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润,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增长。
如今,克林顿后悔推动中国入世,就如同吃完饭砸碗,不仅忘恩负义,也暴露了美国在国际事务中一贯的利己主义思维。

退一步讲,即使中国没有加入 WTO,凭借自身庞大的内需市场,通过发展内循环经济,依然能够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
近年来,中国积极推动 “双循环” 发展战略,以内循环为主体,内外循环相互促进,取得了显著成效,这充分证明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活力。

总的来说,克林顿所提及的这两件后悔之事,本质上都是历史发展和当时形势下的必然结果。
他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或延缓了事件的进程,但并没有改变历史发展的大方向。
他的言论更多的是一种政治炒作,试图通过表达后悔来塑造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 “受害者” 形象,为美国的战略调整寻找借口。

所以在看待国际事务时,我们不能仅仅依据表面言论,而应深入分析事件的历史背景、内在原因和各方利益诉求。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被片面言论误导,准确把握国际局势的发展脉络。
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国际交往中,各国应秉持平等、互利、共赢的原则,摒弃零和博弈思维,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每日经济新闻 “后悔当年让乌克兰放弃核武器,不然俄乌冲突或不会发生”!克林顿最新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