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身处改造期间的溥仪得知中国派兵援助朝鲜的消息,突然撕开自己的棉衣,从中取出一件物品,并表示:“这是我当年从紫禁城带出来的,现在我心甘情愿地将其上交给政府。”看守人员接过一看,顿时惊愕不已...... (主要信源:原文登载于央视网 2013-12-23 关于“《镇馆之宝》 20131223 第二集 《田黄三连印章》”的报道) 在那个深秋的午后,辽宁抚顺战犯管理所内,一件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溥仪,这位曾经的清朝末代皇帝,默默地从自己的棉衣中取出了那件他珍藏多年的宝物——“田黄三链章”,自愿将其捐赠给国家。 消息在管理所内迅速传开,看守们和狱友们无不为之震惊,他们的目光中充满了疑惑、惊讶,甚至是不敢置信,这个曾经把宝物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溥仪,竟然会在这一刻选择放手。 看守们的心中涌起了一股复杂的情绪,既有对溥仪行为的敬佩,也有对他过去身份的同情,狱友们则更多地感受到了一种震撼,他们没想到这位曾经的皇帝,会在这样的时刻展现出如此的大义。 “田黄三链章”不仅是清朝雕刻艺术的巅峰之作,更是皇权象征的重要载体,三枚印章通过同材质的田黄石链条相连,每一枚上都刻有“乾隆”二字,代表着清朝的辉煌历史。 这件文物,对于溥仪来说,是权力的象征,是对过去辉煌岁月的留恋;而对于国家来说,它则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 当所长得知溥仪的所作所为后,他的心情异常复杂,一方面,他为溥仪的转变感到欣慰,这位曾经的皇帝终于在改造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另一方面,他也为溥仪的决绝和勇气所感动,这需要多大的内心力量才能做到。 所长的心中,对溥仪的看法有了微妙的变化,他开始相信,这位末代皇帝或许真的能够融入新的时代。 溥仪带着“田黄三链章”逃离紫禁城的那一刻,这件宝物便成了他心中最后的皇权寄托,在逃命的路上,它如同他的护身符,见证了他从皇帝到平民的跌宕起伏。 这件宝物,是他身份的象征,也是他无法割舍的历史记忆,在五年囚禁生活中,溥仪经历了从绝望到反思,再到接受现实的心路历程。 他开始审视自己的过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和罪责,在这漫长的五年里,他的心态逐渐平和,开始接受自己不再是皇帝的事实,而是需要改造的普通人。 最终,溥仪决定捐出“田黄三链章”,是因为他深刻地认识到,这件宝物不应再是个人权力的象征,而应是国家和民族共同的财富。 他的心中,充满了对过去的忏悔和对未来的希望,他希望通过这个举动,向世人表明自己的改变,以及对新生活的渴望。 在捐赠的那一天,溥仪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坚定和释然,他的面容虽已沧桑,但眼中却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彩。 他穿着简朴的囚服,手中的“田黄三链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在诉说着一段传奇。 而溥仪本人,就像是一段活生生的历史,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完成了他个人的救赎,也开启了一段新的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