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老祖宗“幼稚”之处:不是立尊卑,而是这一特征,与小孩无异

历史中的科学原理 2025-01-04 11:49:43

某国学学者曾经点评中华传统文明,认为其主要诟病之处是立了尊卑,人与人之间存在等级上的鸿沟,导致不平等充斥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结果便是:统治者高高在上,吃人不吐骨头;

底层老百姓形如蝼蚁,生不如死,并且扼杀了个体的创造性,致使中国在2000年的封建集权中不断落后,最终于近代惨败于西方蛮夷,成为了中华民族永远的痛。

熟知历史的人都知晓:虽然政治书上声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实际上中华历史跟老百姓没半毛钱关系,创造历史的除了野心勃勃的王侯将相,就是主导文明走向的各色圣人,比如被后世称之为“万世师表”的孔子。

中华老祖宗一大令人诟病之处:立尊卑

孔子虽然在其所在的时期郁郁不得志,但在其死后700年却迎来了巨大的殊荣:由于汉武帝远征匈奴取得了巨大成功,一改往日里汉族面对匈奴低微的颓势,成功巩固了汉家王朝以及“天下之主”的帝道。

在这种巨大优势的诱惑下,汉武帝不仅举行了泰山封禅的高规格庆典,正式给自己加冕成为了天下之主,而且开始思索起了高一层次的议题:如何使得刘氏子孙可以万世为君?

虽然法家思想在帮助自己加强集权、发现贤良方面发挥了不少作用,但其以功勋论地位、带着平等思想的制度体系非常不适合刘氏王朝躺赢一万年;虽然道家思想使得百姓免受政府打扰,得以安居乐业,但这种将君王当空气的做法着实让刘氏王朝有种被边缘化的危机感。

正是在这种担忧下,汉武帝开始考虑起了古往今来帝王最关心的问题:继承人传承万世。在董仲舒的引导下,汉武帝发现了儒家中皇位躺平的思想:刘氏夺得江山是天命所归,百姓接受忠顺之德是帮助刘氏子孙安定江山。

想到这一点,汉武帝果断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先秦以来屡屡被鄙视的儒家思想推到了史无前例的顶峰,同时大授礼仪课程,大谈特谈“上下有别、亲疏有等”的等级思想,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无限放大。

一代雄主汉武帝这样做,无疑给了后世帝王树立了良好榜样,自此之后,凡是乱世期间,统治者处于建功立业的迫切需要,便放宽了儒家当中的尊卑尺度,大胆选用人才,而一旦天下平定,统治者便加紧尊卑枷锁,牢笼人才。

中华老祖宗最令人诟病也最“幼稚”之处:不是立尊卑,而是这一特征,与小孩无异

如今看来,儒家提倡的等级制度无疑是加在了中华民族头上一把铁锁,它促使老百姓安天命,一世为奴、代代为奴的奴隶思想,同时也促生了对贤良君主的希冀和依附情怀。

儒家尊卑思想的实施,效果确实立竿见影。秦末时期,农民起义尚能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追求平等的起义口号,但自汉武帝之后,农民起义再也不是为了争王位,而是饿得不行的条件下逼不得已的行为。

典型如朱元璋,其参加郭子兴起义军并非为了当诸侯当皇帝,而是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一旦自己解决了并且得到很多人拥护的四年之后,他才突然发现自己原来可以升级下理想——比如当个皇帝玩玩。

除了立尊卑背后诟病之外,我个人觉得中华老祖宗还有一十分要不得的思想:没有边界感。

不论是民间还是宫廷,中华老祖宗往往崇拜大操大办。《三言二拍》中曾记载一王婆去找一妇人聊天。妇人接待她时,也就两人吃饭,却摆了十六道菜;

某人被一个谜语难住了,前去询问苏东坡。本就可以一句话就说完的事情,苏东坡却忙让下人做了一道鱼端上来,然后用筷子将鱼首和鱼尾分离予以告知,待来人知晓离开家门后,苏东坡忙喊人将这道鱼扔掉,这真是浪费得没有边了。

民间尚且如此,就更别提大呼富有四海的宫廷了,皇帝用膳时往往都是摆了一桌子菜,每个尝一下味道便被端走;清朝就更过分了,居然摆出了满汉全席118道菜,这边界感缺失得完全找不到北了。

生活起居上的没有边界感必然导致思想上边界感的缺失。中华老祖宗自古都崇尚“唯我独尊”,徜徉于全天下自己最大,致使一味地追求超大版图却不注重自己是否能够驾驭得了?

最典型当属隋炀帝,好不容易欺父害兄夺得了天下,便开始了放荡不羁,不断膨胀自己那颗怎么也满足不了的心,先后完成了开通京杭大运河、三征高丽的壮举。为了炫耀国家富得甩过世界其他国家几条街,干起了树上挂满丝绸,吃饭不要钱等无边界感的事情。

结果可想而知:高丽没打下来,老百姓都被掏空了,国力已然见底,天下人的忍耐力也快速到达极限,隋炀帝的统治也就被颠覆了。

没有尊卑尚可理解为眼界狭小,但没有边界感绝对是幼稚之举:只有没见过世面的小孩子才会觉得自己就是天地主宰、自己是神,遇到喜欢的动手去拿,遇到想要的不断往自己兜里塞。

中华老祖宗一大把年纪了,却也如此幼稚,真是白活了一辈子。所以说,中华老祖宗“幼稚”之处:不是立尊卑,而是没有边界感这一特征,与小孩无异。

0 阅读:0
历史中的科学原理

历史中的科学原理

用科学的视野,欣赏更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