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就像一台运转缓慢的“自适应”人工智能。
所有的球员、教练团、经理层、录像分析、球探报告甚至媒体球评组成了他庞大的算力系统,但这个系统中的“训练语料”错综复杂、各项矛盾。
因此它会对一切规则、资源或打法的改变进行学习和调整,这个过程中他会误判、会迟钝、会反应过度,但最后会慢慢得出最优解,让系统进入下一个阶段。
小球时代不是得出的那个最优解,而是“反应过度”的阶段。
此前念叨过,三分在NBA中的运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先要搞清并接受这道“3大于2”的算术题;规则要像外线球员做倾斜;球员要有投射训练作为积累;教练要有尝试并试错的意愿。
最重要的,需要一个最终的宣言式胜利作为关键指令,让所有反对的声音无话可说,让系统做出确定的反应。
否则联盟就会在各种不同意见——打低位、搓中投、冲突破、搞三分、拼防守之类的——的语料中左右互搏。
现实世界中,94/95火箭也在打4号位投3分的一星四射,但大梦对于夺冠的解释权高于一切;纳什的太阳和老尼尔森的勇士也是快攻挡拆与三分飞起——相对那个时代——但他们什么都没赢,所以说服不了任何人;
即使距离小球时代临门一脚的勒布朗和马刺,也都是在各自的13和14年,开始有意识像所谓“小球”的样子靠拢——他们有意识地这么做了,但时代的依旧不任务自己需要能投3分的中锋。
一直到今天,奥尼尔在跟追梦battle宇宙勇和OK湖人谁会赢时,都会念叨“你们不会一直进”。
P.S. 我太喜欢这个例子了,因为这显示着,在宇宙勇都已经成为过去式的今天,依然有一批奥尼尔这样的“远投怀疑论”。
所以我会确信,篮球的发展有一定规律,比如体型和投射,进攻与防守,内线与外线,总会在一段时间内出现反复。
但不同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种近乎必然的客观规律——篮球的发展规律是混沌的,是根据无序语料(各队打法)和关键指令(冠军球队)做出的临时反应。
相比于“时势造英雄”,它可能更符合“英雄造时势”的精英主义史观——很多人是不相信跳投的,而胜利者(总冠军)的样子会在很大程度上“规训”这台系统,让所有人的比赛都为他做调整。
小球时代也是如此,它是系统对金州勇士做出的一次反应过度。
如果没有勇士,甚至是没有杜兰特加盟的勇士,联盟未必会顺利进入小球时代——至少不会这么快,因为投射技术的爆发其实滞后于金州勇士的崛起。
15年和16年的勇士在投射、传切、快攻中的震撼观感让整个联盟都恐慌了,他们见证了投射带来的胜利,所以一股脑地开始狂签三分射手。
而联盟并没有储备那么多资源,大量没有附加价值的白人射手和徒有其名的3D球员收获了大合同,然后在季后赛的错防与扑防针对下露馅。
这其实就是小球时代最鼎盛的一段时间。
这两年体型、防守和篮板之类的内容逐渐回归,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内线控制和延续性,而小球时代留给这个联盟的,除了一些没处理掉的溢价合同,最宝贵的其实是三分射术的集体进化。
这让小球时代的空间、站位、掩护的内容得以永久性保留,成为刻印在“自适应”系统底层代码的一部分。
所以小球时代其实已经是个过去式了。
它不是联盟针对规则、打法的改变算出的最优解——篮球这东西可能很难说真有最优解这一说,我们的解读多是倒果为因——而是对于“投三分的后卫夺冠了”这一强制指令做出的过度反应。
换个角度:
我们相信库里、勒布朗这样的球员在任何时代都能成功,所以假设他们在90年代,以一种系统更猝不及防、更无法理解的方式夺冠了,那小球时代会不会提前到来呢?
当然,那个时代的规则更有限制、投射资源更稀少,小球时代或许会更加短促或以另一种奇怪的形态示人,但不反应过度是不太可能的。
当然,大家对此肯定各有答案,我其实也不确定,但内心的答案或许能一定程度上回答,规则与球员,谁对时代占据更加主导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