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心健康,阅读和分享《山湖纪人之心灵早餐》,让爱和阳光滋润每一颗心灵【总第3211期】

天音心理 2023-11-16 09:37:55

熟人生处

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人际距离”理论,由于人们之间的关系不同,亲近的距离也会有所不同。

但毋庸置疑的是,任何一段关系,无论亲疏远近,都需要守住交往的界限。

网上看到过一个故事:

一次聚会上,作者认识了两位朋友:一个姑娘特别热情,与她在一起,根本不用担心找不到话题;另一位恰恰相反,属于文静、慢热的一类,跟她在一起,常常需要对方先打开话匣子。

时间过去了几年,作者却与那位慢热的朋友成了至交。究其原因,大抵是:

初见面时,那位热情的姑娘,就开始仔细盘查她的过往,哪里工作?平时做些什么?这些问题本是寒暄的标配,作者都一一作答。可是后来,姑娘又开始追问,你父母是做什么的?月收入多少?找工作时有没有托关系……结果,本来开开心心的一顿饭一次见面,便变得乏味,从此以后,两人来往越来越少,直至最后完全淡出各自的圈子。

而那位慢热的姑娘却不一样。她们一开始只是在对方朋友圈偶尔点赞,半年后才开始私聊,谈的也只是一些工作、家庭之类的话题。直到一年以后,她们才成为对方的好朋友。

要问为什么会产生这样截然相反的结果? 我想最好的答案就是:后者守住了关系中的分寸感。

蔡康永曾说:“过于热情不是一个维持良好关系的方法,与人相处最好冷淡一点。”

经历越多便越明白,有时候人与人之间最好的相处方式,是“熟人生处”。

国画大师黄永玉和钱钟书曾是邻居,两人居所距离只有200米,但两人从不过度打扰对方。

黄永玉深知钱钟书喜静,平日很少登门,只在家乡送来春茶春笋时,给钱钟书送去,“先打个电话东西送到门口也就罢了。”

钱钟书想去拜访黄永玉,也一定会先询问对方是否有时间,然后再前往。

两人比邻而居数十年,见面次数却屈指可数。

或许有人觉得这种做法显得淡漠,我却觉得这是与人相处最大的智慧。

有句话说,朋友再亲密,分寸不可差失,自以为熟,结果反生隔离。越是好的关系,越要懂得熟不逾矩。

不开非善意的玩笑,不追问别人不愿提及的事情。

明知不问,行事有度,熟不逾矩,是对别人的尊重,也体现了自己的修养。

【感谢您的阅读和欣赏,欢迎转发《山湖纪人之心灵早餐》,与智者为伍,与趣者相伴,与善者同行,我们一起传递正能量】

0 阅读:0
天音心理

天音心理

天音心理,每日心灵文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