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美国地震学家博尔特院士毫不客气地指出:“中国的地动仪模型简陋粗糙,对地震的灵敏度甚至还不如居民,其实用性和真实性有待考证!”甚至一些国内知名人士也同意。难道让国人引以为豪的“张衡地动仪”,真的是个没用的东西吗?
东汉,一个地震像家常便饭的年代,大佬们夸张衡“全面发展”、“奇技伟艺”,捧他上天,现在回头看,张衡这哥们到底什么水平?就一个地动仪,真有那么神?
地震一来,几十个郡遭殃,地裂山崩,江河泛滥,房子塌了,人没了,惨不忍睹,张衡估计也是看麻了,憋了几年,在公元132年搞出了候风地动仪,号称世界上第一个。
这玩意儿长啥样?史书就196个字,语焉不详,说是上面有八个方向,每个方向一个龙头,嘴里叼着铜球,下面蹲着个蟾蜍,哪个地方地震了,对应方向的龙嘴里的球就掉蟾蜍嘴里,听起来很玄乎。
公元134年,陇西地震,远在千里之外的洛阳,地动仪西北方向的龙嘴吐球了,洛阳人懵了,没感觉震啊,几天后,陇西的驿者飞马来报:地震了,俩郡山崩了,这下炸锅了,都说这玩意儿“神了”。
可问题是,地动仪早就没了,估计是战火烧的,现在我们看到的,都是后人根据那196个字脑补出来的。
张衡所处的东汉时期,科技水平和认知能力相对有限,他能设计出地动仪这样的仪器来尝试探测地震方位,本身就是极具开创性的伟大成就。
但张衡可不是只会搞地动仪,他在天文学上也很牛,他写了本《灵宪》,讲宇宙怎么来的,日月星辰是啥,还第一次正确解释了月食,直接把中国古代天文学拉到世界领先水平。
他还改进了西汉的浑天仪,搞了个更精确的版本,那玩意儿是个大铜球,跟现在的天球仪差不多,上面刻着南北极、黄道、赤道、二十四节气、二十八星宿啥的。
外面俩圆环,一个叫子午圈,一个叫地平圈,铜球用水力驱动,转一圈跟地球自转一样快,看着它转,就知道外面哪颗星升起来了,哪颗星要落下了。
除了这些高大上的,张衡还喜欢捣鼓些小玩意儿,他做过一个木鸟,能飞好几里地,具体怎么飞的,不知道,失传了。
他还做过个三轮车,能自己转,有人说是记里鼓车,有人说是指南车,反正也是没了,不过晋代的葛洪把他和三国时期的机械大牛马钧并称为“木圣”,可见他手工活确实不错。
更绝的是,他还搞了个叫“瑞轮蓂荚”的装置,“瑞轮”是月亮,“蓂荚”是传说中尧那个年代的神草,每月初一长一片叶子,半个月长十五片,十六开始每天掉一片,月底掉光。
小月最后一片叶子不掉,就焉了,这玩意儿能指示日期和月相,所以叫“历荚”,张衡根据这传说做了个机械装置,能模拟月亮的阴晴圆缺,还能显示日期,简直就是个活动日历。
数学方面,张衡写了本《算罔论》,可惜也失传了,不过,刘徽在《九章算术注》里引用过他的观点,说他算出π=√10,虽然不准,但对祖冲之算圆周率还是有启发的。
张衡也搞地理,经常实地考察,走到哪儿画到哪儿,地形图画得细致又准确,一直流传到后世,文学上,张衡也是一把好手,和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
总而言之,张衡这哥们,发明家、天文学家、数学家、地理学家、文学家,样样精通,妥妥的跨界大佬,现在月球上有个“张衡环形山”,太阳系里有个“张衡星”,都是以他命名的,算是对他的最高致敬吧。
所以张衡不仅仅是一个发明家,他是一个真正的跨界奇才,他的成就涵盖了多个领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信息来源:《地震科普|发明地动仪的张衡,比你想象中牛多了》四川省地震局 《比西方早1700多年张衡地动仪是否真实存在遭质疑》封面新闻
说的天下无敌,最后都是:可惜失传了
你真听到张衡造地动仪的时候,说他是世界第一吗?哇哦你是鬼呀!而且是从西方穿越来的鬼。
用今日眼看千年前事,亏你想得出。你同时代的类似物件拿出来看看精细到什么程度。
就是一台精密仪器,就算当代专业地震科研单位能有多少
古文没搞清楚悬柱还是立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