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高点不是坏事,高血糖的人反而更健康?来听听医生怎么说

迟哥养护说 2025-01-02 16:37:08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

血糖这个话题,总让人既熟悉又紧张。很多人一听到“高血糖”,脑子里第一反应就是糖尿病、并发症、危险。但你知道吗?

血糖高一点,其实不一定就是“洪水猛兽”,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它的“坏名声”可能被放大了。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这个事儿,给大家一个科学又接地气的说法。

血糖这个东西在人体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细胞的主要“燃料”,大脑、心脏、肌肉都离不开它。如果血糖过低,人体的能量供应就会出问题,轻则头晕、乏力,重则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但血糖高了呢?这其实要分情况来看。比如,饭后血糖短时间升高是正常的,这是身体消化吸收的表现;而持续性高血糖才是需要警惕的重点。问题在于,有些人把血糖高和严重疾病画上了等号,这种认知有些片面。

说到这儿,咱们得聊聊血糖的“健康区间”。医学上通常认为空腹血糖在3.9-6.1毫摩尔每升是正常范围,超过7.0可能意味着糖尿病。

但实际上,每个人的血糖波动范围都略有不同,这和年龄、体重、遗传、生活习惯都有关系。尤其是老年人,血糖稍微高一点,反而可能是身体的一种“保护机制”。

老年人的血糖如果长期维持在偏低范围,反而容易增加低血糖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这其实就打破了很多人对“血糖必须低”的刻板印象。

举个例子吧,张阿姨今年65岁,平时血糖一直控制得特别严格,但最近老是出现头晕,去医院一查,发现是低血糖引起的。医生建议她适当放宽血糖控制目标,把空腹血糖调整到6.5-7.0范围后,症状很快缓解了。

这说明,对于某些特殊人群,血糖高一点反而更安全、更健康。当然,这并不是说血糖越高越好,而是要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

再来说说高血糖的具体影响。血糖高并不等于一定会得糖尿病。糖尿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遗传、胰岛功能、肥胖、饮食习惯等等。偶尔一次血糖高,并不意味着胰岛功能已经“罢工”。

实际上,人体的代偿能力很强,短期的高血糖是可以通过运动、饮食调整等方式降下来的。比如,餐后散步20分钟,就能帮助肌肉更好地吸收血糖,从而降低血糖水平。而长期高血糖才是真正需要重视的,因为它可能会逐渐损伤血管、神经,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话说回来,血糖高一点真的有好处吗?有的。比如,某些急性疾病、术后恢复期或者重度感染的病人,血糖往往会出现暂时性升高。这其实是身体的一种应激反应。高血糖在这种情况下能为身体提供更多的能量,帮助它“渡过难关”。在某些情况下,轻微的高血糖还能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提高抗感染能力。所以,不能一刀切地认为血糖升高就是坏事。

再举个例子,李大爷因为肺炎住院,医生发现他的血糖比平时略高,但并没有急着用降糖药,而是观察了一段时间,结果肺炎好了,血糖也自然恢复了正常。这说明,暂时性的血糖升高可能只是身体的自我调节机制,不需要过度干预。当然,这种情况不能和长期高血糖混为一谈,医生的判断非常重要。

既然说到这儿了,咱们也得提醒大家,别把“高血糖没那么可怕”当成放纵自己的理由。日常生活中,保持血糖稳定才是关键。像少吃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适量运动,规律作息,这些都是控制血糖的好方法。尤其是家里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更要注意血糖的波动情况,定期监测,早发现早干预。

血糖高一点并不意味着“灾难”,关键在于如何管理它。如果你能做到规律饮食、适量运动、定期体检,那么高血糖的“危害”就会被大大降低,甚至不会对生活产生明显的影响。

血糖,不是越低越好,也不是越高越糟。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个点,既不过分追求“完美”,也不忽视身体的信号。管理好它,才能让你的健康之路走得更稳、更远。

参考文献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老年人血糖控制目标研究》,中华内分泌代谢学会期刊

《血糖波动与心血管风险的关系》,中国医学科学院糖尿病防治中心

《短期高血糖的生理意义》,中国营养学会

7 阅读:1220
迟哥养护说

迟哥养护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