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会划分出嫡子与庶子,其最主要的缘由在于继承权方面的考量。在古代社会的家庭传承体系里,为了能较为清晰、有序地确定家族各项权益尤其是继承权的归属,所以便有了嫡子和庶子这样的区分方式。
古代实行宗法继承制,嫡子往往拥有优先继承权。于皇宫而言,正常状况下皇帝的嫡长子可径直承袭皇位。在寻常王侯之家,嫡长子具备优先继承爵位的条件。而对于普通百姓家来说,嫡长子同样确有优先继承多数财产的权利。
然而,这可不代表着在古代的时候,嫡子就必然要比庶子更为尊贵!也就是说,不能简单地认定古代的嫡子在身份地位上就绝对高于庶子呢,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绝对哦。
在现代的不少小说以及电视剧当中,会提及所谓的“嫡庶神教”相关内容,比如讲什么庶子一旦见到嫡子,就得给嫡子磕头之类的情况。但实际上呢,这完完全全就是毫无根据的胡言乱语,根本就不是真实存在的情形嘛。
并且,人们常说的“嫡长子继承制”,说到底不过是在最为理想的状况下所存在的一种继承模式罢了。当落实到实际的生活场景之中时,那种真正由嫡长子完完整整继承家族产业的情形,实际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常见。
最为显著的例子,当数古代的皇位传承一事了。在古代,皇位的继承问题向来备受瞩目,它有着一套特定的规则和传统,往往涉及诸多因素,而这无疑是能充分体现相关情况的一个极为典型的例子。
试问一下,从秦朝一直到清朝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当中,究竟有多少位皇帝是凭借嫡长子的身份被立为太子,进而能够按照顺位顺利继承皇位的呢?要是真的严格去统计这个数量的话,恐怕最多也就是占总数的十分之一左右。
古代的嫡子与庶子之间,真实的差距究竟能有多大呢?古人为何非要设立这样特殊的等级制度?明明都是自己的儿子,怎么就没办法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呢?
若想把这个问题阐述清楚,我们首先得弄明白一点:那就是宗法继承制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
宗法制最初的现身,实则是与剩余财产相伴而生的。这不难理解,想当初老祖宗尚处于母系社会时期,那时候一个人离世后,基本留不下啥财产呢。既然都没什么财产,那自然也就不存在继承财产方面的矛盾啦。
并且,处于母系社会时期,那时的婚姻制度颇为混乱。诸多孩子在成长起来后,都只承认母亲,而不认父亲。
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自然不存在嫡子与庶子的区分啦。那个时代里,所有子女的地位实际上是等同的呢。究竟谁能拥有更高的地位,这可就得看往后谁发展得更为强壮有力咯。
不过在那之后,当社会进入父系阶段,特别是随着生产力持续提升,国家这一概念也应运而生了。与此同时,继承权方面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了。
在最初之时,咱们的先辈实际上是试过平均分配这种方式的!意思就是,所有子女均能够继承其父母的财产,并且在身份方面不存在任何差异呢!
然而,没过多久,众人便察觉到,这般采取平均分配的继承方式,对于繁衍以及基因的传承而言,是存在不利影响的。
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比如在夏商时期吧,存在老张与老李这样两个人。这二人,各自都拥有十亩地,并且每人也都有十个孩子呢。
老张离世之际,将那十亩地全给了其中一个孩子,其余九个孩子则未分得任何财产。如此,获得这十亩地的孩子日后便能正常生活并繁衍下去。而另外九个孩子,因未继承到家产,都只能外出谋求生计了。
最后呢,那九个孩子说不定在外面都混得很差劲,搞不好还会饿死呢。不过只要其中有一个混得不错,凭借自身努力能多挣来十亩地。如此的话,老张的后代就拥有二十亩地啦,往后家族的规模也就能够变得更加庞大了。
最糟糕的情况无非就是那九个孩子全都在外面活活饿死了。即便出现了这样的局面,那个继承家业的孩子手中仍旧握有十亩地。之后呢,他完全能够再生十个孩子,然后接着去重复这般循环往复的过程。
老李离世后,把名下的十亩地平均分给了十个孩子。此后,虽说每个孩子都分到了一亩地,可就这一亩地,根本没办法让他们过上如父亲那般的生活,甚至连能否找到妻子、完成传宗接代的事儿都成问题呢。
最终的情况可能是这样,老李家那十个孩子采取平均分配的方式,然而他们极有可能全都过得不如意。毕竟他们继承了家产,如此一来便不太会想着去外面拼搏奋斗了,只是守着家里的家业。也许过了好些年之后,老李家这十个孩子说不定全都未能娶到妻子,也都完不成繁衍后代的任务。
以现代社会的视角审视,老张家所制定的继承方案着实有失公允。不过可别忘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时段,生存以及繁衍才是最为关键的本能需求呢。相较而言,公平这一要素在当时那样的社会阶段里,可是远远排在这两大本能之后的哟。
自步入父系社会阶段起,人们渐渐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家产不可进行平均分配。应当把绝大部分家产集中给予某一个孩子,唯有如此,才会对家族的繁衍更为有利。
如此一来,问题便出现了!
请问一下,把家产都集中起来之后呢,这其中的大部分家产,究竟该分给谁才合适呢?
自然是把机会给予更优秀之人最为妥当,这就如同皇位传承一般,向来是哪位皇子最为出众便传位于谁。可关键在于,“优秀”本就是个主观性很强的界定呢。我们又该如何确切地分辨出,究竟哪个孩子才算是更优秀的呢?是体魄更强壮的孩子就算更优秀,还是头脑更聪慧的孩子才更胜一筹呢?
最终,为防止儿子们因争夺家产而彼此大打出手,嫡长子继承制便渐渐应运而生了。
夏商时期,嫡长子继承制并非十分明确。直至西周建立,特别是在《周礼》推行开来后,这一规则才得以真正彻底明晰。《周礼》有着明确规定,即确立嫡子要依据年长而非贤能,选立子嗣要凭借身份尊贵而非年龄大小。
按照《周礼》所规定的,仅有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才具备继承权。至于其他的庶子,他们并非毫无所获,并不是只能沦为做奴隶的命运,只不过他们所能继承的仅仅是极小一部分的财产罢了。
例如,正常来讲,周天子的嫡长子能够继承天子之位。不过,周天子的庶子也有去处,他们可到外面成为诸侯。而诸侯的嫡长子可继承诸侯之位,诸侯的其他庶子呢,同样能担任卿大夫,并且还能从父亲那儿继承一部分土地。
这里还得额外提一下,嫡长子继承制就算是在西周那个时候,也只是在“士”及以上阶层有所流传罢了。等到了平民这一层级,基本就没什么作用了。为啥这么说呢?因为一个平民本身就没多少财产可供分配,没什么财产的话,自然也就不存在什么嫡庶的区别啦。
并且,在西周晚期阶段,这套制度便已然出现崩坏的情况了。其中最为出名的一个事例便是西周后期的齐国。那时西周在位的天子乃是周夷王,周夷王想要对齐国的国政进行干预,所以极为反感齐国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来确定齐国国君人选这一做法。
最终,周夷王寻了个由头,把齐国国君齐哀公给烹杀了。随后,他让齐哀公的异母弟弟继承了国君之位,这位继位者便是齐胡公。
依照正统的宗法继承规则而言,齐哀公无疑是当之无愧的唯一继承人。然而到最后,身为庶子的齐胡公,竟然被周天子推上了齐国国君的宝座。那么在这嫡庶有别的两兄弟当中,究竟谁才算是真正的胜利者呢?这着实让人疑惑。
在春秋战国时期往后,周王室逐渐走向衰落。自那时起,嫡长子继承制虽仍是大家心里知晓的一套制度,但已然不再是必须严格遵循的了。即便有人不依照此制度行事,也不会有谁能够真正对其加以惩处。于是乎,在各类不同情形之下,嫡子与庶子之间的差别,便呈现出全然不同的状况了。
有些时候,嫡子与庶子间的差异会极小,春秋初期的晋国便是此类情况的典型代表。西周末期时,晋穆侯育有二子,嫡子是公子仇,庶子乃公子成师。依循嫡长子继承制的规定,公子仇之后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王位,就此成为晋国的国君。
然而,公子成师身为庶子,却也分到了晋国内规模最大的一座城,还获得了相当大部分的家产。随后,在嫡子公子仇离世后,公子成师这一庶子一脉,历经三代人的努力,竟然将嫡子那一脉彻底消灭,最终成功抢夺到了晋国国君的尊位。
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有这样一件事,它被人们称作曲沃代翼。
很明显,就晋国这边的情况而言,嫡子与庶子之间的差别并没有那么显著。在晋国的相关情形里,嫡子和庶子二者所存在的区分,并没有达到那种程度很大的情况,相对来说,二者的分别程度不是特别突出。
然而,在某些时候,嫡子与庶子之间的差异,竟会大到令人咋舌的程度!春秋末期的田氏代齐一事,便是这种情况的典型代表。
春秋末期,齐国的大权被田氏家族所把持,他们妄图篡夺齐国国君之位。然而,彼时田氏家族存在一个难题,那就是家族人口数量并不多,如此一来,想要直接将齐国所有的重要位置都占据,实在是颇有难度。
在那之后,彼时身为田家的家主田成子,竟想出了一个极为奇葩的主意。他在全国范围之中,召集了数百名女子纳为妾室。接着,他还下达命令,允许自己门下全部的宾客以及族人,能够随意进出他的后宅,并且可随意与他的这些小妾生育子女。
然而,要知道所有出生的孩子,均被视作田成子的庶子,待他们长大成人后,都得随田姓。直至田成子离世前夕,他已经拥有了七十多个庶子呢。这些庶子在长大之后,便被田成子差遣到齐国的各个地方,去担任每一座城镇的管理者。凭借这样的方式,田家没过多久就将整个齐国纳入掌控之中啦。
然而如此一来,便有另外一个问题冒了出来: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想问问,田成子家中的嫡子与庶子,他们之间的差别大不大呢?
答案显而易见,在此情形下,嫡庶之间的差异会极为巨大!田成子怎会让自己的庶子来继承其位呢?要知道,那些庶子不过是他用以掌控国家的一种手段罢了,所以在这种时候,根本不存在让庶子继承位置的可能。
在这样的情形下,莫说是田成子的嫡子,其地位本就该比这些庶子高。即便是田成子其他庶出兄弟的儿子,他们的地位同样也会高于这些庶子。毕竟那些孩子,是能够明确为田家血脉的,而这一点,便是他们相较这些庶子在身份上的优势所在。
自秦朝往后,各个不同朝代里,嫡庶之间的区分差异状况是各不相同的。像宋朝、明朝这样的朝代,嫡庶之分表现得极为明显,差异相当大。然而,汉朝以及唐朝等朝代情况则有所不同,在这些时代,嫡庶之间的差别通常是比较小的。
许多网络小说里所描绘的“嫡庶神教”情形,像是庶子得给嫡子当奴婢,要行跪拜礼,甚至嫡子稍有不悦,庶子就会被其直接卖作奴隶。但需明确的是,在真实的历史当中,这样的情况是压根不可能出现的,绝无此事!
在古代,有种说法是庶子即便做了大官,见到嫡子仍需磕头行礼,可这事儿仔细琢磨,压根就不可能发生。要知道,依照那时的规矩,公权的分量是重于私权的。庶子即便出身低微,但只要自己仕途顺遂,身上是有官职的,哪会给没官职的嫡子行这样的礼呢。
并且,在历史上除了嫡庶方面的相关规则外,还有像“兄友弟恭”这类的诸多规矩。要是某个家族的嫡长子,对庶出的弟弟极为刻薄,严重的甚至将其卖掉的话。依照宋朝以及明朝的律法来讲,这可是会构成犯罪行为的!
哪怕仅仅是打骂、欺侮这类行为,一旦传扬出去,那必定会被士绅阶层骂得极为难听,指责这家人家宅不宁!而这一家的男主人呢,还会受到当地官府的追究问责,如此一来,其往后的前途可以说是全然毁掉了,再无翻身可能。
由此可见,历史上嫡庶之分是真实存在的,不过这种差异大多体现在继承权层面。在实际的历史情形里,像网络小说中所写的嫡子成天欺负庶子,庶子和其生母还得每日给嫡子早晚问安之类的情况,那基本是不存在的,不过是看网络小说看多了臆想出来的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