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飞行员杨国祥受命投掷中国首颗实战氢弹。不料连续三次投掷,氢弹都未能出仓。杨国祥顿时慌了,如果氢弹在机舱爆炸,中国的核计划将会推迟几十年。 1月17日,在戒备森严的西北某机场。数千名战士肃立在草坪上,一双双睁大的眼睛里,充满了焦渴和期盼。 他们的目光,一起聚焦在一架即将起飞的崭新的强5型飞机上。 塔台上终于用无线电波发出了起飞的命令,强5飞机发出了嗡嗡的响声,翅膀微微颤动,然后沿着跑道徐徐滑行。 驾驶舱里,飞行员杨国祥凝神气息,稳稳地把握着操纵杆,全神注视着前方。 强5飞机在跑道上越跑越快,终于机头一昂,腾空而起。 1967年,中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这虽然带来了一定的震慑力,但要把氢弹真正用于实战,还要有一段相当漫长的道路,这就是能让飞机适载,能在预定地点准确投掷。 这架飞机正是在执行氢弹投掷任务。 驾驶员杨国祥深知这次飞行试验任务的重大,他的这次飞行将会被写入中国的飞行史册。 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在此之前,杨国祥已经投掷了150多枚核氢弹重量大小完全相同的模拟氢弹。 升空后,杨国祥熟练地运用各种技术,把飞机稳稳地控制下来,只见飞机沿着干涸的孔雀河河道向西飞行。 进入目标区后,地面上,黄色的大漠中设置的白色靶标十分醒目。 望着地面的靶标,杨国祥立刻向塔台作出进入预定目标区的报告。 此刻,马上就要投弹了,中国第一颗实战氢弹, 将由他投掷下去,一朵硕大的蘑菇云,即将再次令世界瞠目。 杨国祥一丝不苟地校正了多种数据,不断调整选择了最好的投掷位置。 塔台发出了投掷的命令。 杨国祥迅速把手伸向推脱装置的开关,用力推了下去……意外却发生了,开关虽然到位,但投掷装置没有动作。 广袤无垠的大漠上,依然风沙滚滚,沙丘静卧,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 杨国祥心头一怔,以为是自己的动作出了偏差。他驾着飞机,在天空中绕了个"S"形,再度进入投掷角度后,手指第二次推动了推脱装置的开关。 在触动推脱装置开关的同时,他的脑海里正在默想着氢弹出舱后的一连串飞行动作。氢弹的威力远远超过原子弹,为了保存飞机,躲过氢弹爆炸时强大的冲击波和光辐射,他准备上仰急飞,躲过辐射圈后驾机返回。 然而,第二次投掷仍然没有成功,万里长空,静寂无声,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注视着这幅画面。 杨国祥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额头上沁出了细密的汗珠。 怎么办?再来一次! 杨国祥又一次调整飞行角度,采取了超应急措施的第三次投掷,结果还是没有成功。 杨国祥看了一眼油量表,油箱里的油仅够飞行半小时了。 怎么办?返回机场吗?机舱里可是装着一颗具有数万吨当量的实战氢弹,随着飞机的盘旋、颠簸,还有气候的、温度的、气流的、速度的变化, 都可能使这颗沉睡中的"大娃娃"醒来。 它如果爆炸,不仅飞机和飞行员会转瞬之间灰飞烟灭,整个导弹基地和机场恐怕...... 杨国祥本可以弃机跳伞的,但是他并没有这样做,因为他知道这次试验的重要性。稍有不慎,中国的核试验可能会延后十几年。他必须把这颗有问题的氢弹带回去,让研究人员找出问题,这样下次才能保证不再发生此类意外。 想到这里,杨国祥对着话筒说道:“025请求带弹着陆!”塔台立即回应:“025可以带弹着陆,继续观察氢弹状态, 如有异常,请即速报告。”塔台指挥员的眼睛竟湿润了。 为了增加安全系数,杨国祥关掉了所有的武器电门,调头转向机场, 以时速700公里的速度下滑,当飞临机场上空时,他沉着地随着塔台的命令,不断下降着高度。 落地是最后也是关键的一着,在最后的一瞬间,什么事情都会发生, 也许仅仅是因为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差错,一场毁灭性的大爆炸就会发生。 近了,更近了……指挥员狂跳的心在收缩,在拢紧……杨国祥稳稳地放下起落架,缓缓降低高度,他知道,机场上有每秒8米的侧风,这在平时算不了什么,可在今天,这也是不可小视的危险因素。 寰宇间,风驻云凝,整个大地都屏住了呼吸。 杨国祥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所以根本没有注意自己是在天堂与地狱间运行。 在惊人的肃静之中,只见强5机挟着雷霆和飓风,"哧”的一声,稳稳 地落在平坦的跑道上。 灿烂的阳光,照耀在杨国祥的身上,他拉开舱盖, 向欢呼的人们频频挥手致意,眼眸中也蓄满了晶莹的泪水。 7天后,我西北导弹基地再次进入一级战备。 正是隆冬时节,飞扬的大雪把大漠覆盖得严严实实。 杨国祥跨入战机,准备再次进行氢弹投掷。 上一次的事故原因找到了,失败的关键,是推脱装置变形造成的。 雪下得更紧,杨国祥驾驶着战机,向预定空投场飞去,很快,塔台发出了投掷的命令,杨国祥抬起手来,屏住呼吸,利索地按下开关。推脱装置应声而动,熟睡的"大娃娃"被抛了出去。 杨国祥立即上仰,飞机犹如一只灵活的大鸟直上云霄。 蓦然,天地间发出一声塌裂般的巨响。中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实战氢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