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外科柳克祥教授团队在《国际心脏杂志》上发表了全球首篇关于无输血完成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的学术文章,再次向国际医学界展示了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外科在主动脉夹层治疗领域的技术实力。
这一成果再次证明了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外科在大血管诊疗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也为患者带来了更多获益。
主动脉夹层手术的历史难题
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起病急,死亡率高,是比急性心肌梗死更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疾病。若未得到有效的手术治疗,发病48h内死亡率高达50%,死亡率每小时增加1-2%。
手术是治疗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的唯一有效方法。而A型夹层的手术对技术要求极其苛刻,因风险极高、难度极大、被称为是心脏大血管外科里的技术“天花板”。
国际公认此类手术的死亡率为10%~30%,国际上几乎在该项手术中都需要大量输血,平均用血量可达3000-5000毫升。然而,大量输血也带来了凝血功能紊乱、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在血资源紧缺的状态下,更增加了社会负担。
柳氏手术体系:创新技术的综合应用
传统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方法存在着术式复杂、难以掌握、人工血管吻合口多、手术时间长、出血难控制、并发症较多的缺点。柳克祥教授创新性发明“柳氏主动脉弓部置换术”,从主动脉弓内部完成主动脉弓部重建,无需广泛游离主动脉弓及三分支血管。不仅减少手术吻合口数量,更能简化手术,避免了全主动脉弓部置换手术可能引起的难以控制的出血问题,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柳氏主动脉根部成型技术
针对传统主动脉根部成形术,存在着吻合口出血发生率较高、主动脉根部假腔残留等问题。柳克祥教授创新性发明“柳氏主动脉根部成型技术”。该技术不仅避免了术中出血问题,更是彻底消除主动脉根部假腔残留,大幅提高远期疗效。
国际传统StanfordA型主动脉手术时,为了减少脏器损伤,采用20-25℃的深低温停循环,相当于在手术过程中将病人“冷冻上”。然而深低温停循环过程不仅易造成器官组织水肿及凝血机制破坏,更容易引起出血等并发症,副作用较大。柳克祥教授团队创新性发明了“常温、脑-体分离灌注技术”。该技术不仅在术中提供精准的包括脑在内的器官保护,更避免深低温导致的组织损伤和凝血功能紊乱等问题。
柳克祥教授率领团队先后攻克外科技术、脑保护及脏器保护、术中温度管理等多重技术难关,构建了全新的柳氏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诊疗体系。此综合诊疗体系的建立,将心血管外科最难、最大、死亡率最高的手术,变成一个普通的、微创的、无需输血的手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此次发表的文章,是全球首篇关于50%以上无输血完成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的研究论文,得到了国际心血管外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从临床到推广:
推动诊疗水平全面提升
自2018年实施无输血技术以来,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外科团队已累计完成1000余例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其中超过80%的手术中未使用血液制品,出院前无输血率也超过50%。
该技术已推广至全国16个省市的20余家医疗机构,显著提升了区域医疗机构的主动脉夹层诊疗水平。无输血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显著节省了医疗资源,还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改良、创新、开拓、进取”是我们的工作理念,患者至上是我们的初心。”柳克祥教授表示,从一台台“苦战、血战、夜战”的手术,到如今可以在微创、无输血即可完成的手术,创新永无止境。柳克祥教授团队会不断努力,继续创造新的奇迹,更好的服务于患者、服务于社会。
中国吉林网吉刻APP
记者越明
图片由吉大二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