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真的是因为怕袁绍的关东诸侯联军,才迁都长安的吗?

诗珊谈历史 2025-03-28 03:04:42

《十八路诸侯》第67期

看到袁绍集结人马讨伐自己,董卓准备带兵去讨伐。于是在朝堂上讨论这件事。这时尚书郑泰站出来,对董卓说:“当政在于德行,而不在于兵多。”董卓听有人和自己唱反调,令行禁止惯了的董卓肯定是不高兴,马上拿出军阀作风威胁着反问:“如卿此言,难道兵为无用?”

图1、郑泰

郑泰早预料到了这一点,马上说:“我当然没这个意思,我的意思是说崤山以东那些人搞的那些事,不值得出动大军讨伐。董卓大人你出生在西凉这个久战之地,而且很早就开始带兵,对军营、对打仗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可袁绍就是个京城出生、京城长大的公子哥,张邈是中平郡一个以老实著称的人,坐在堂上连堂下都不会去窥望;而孔伷每天只会夸夸其谈、褒贬是非。他们都不是带兵之人,临阵交锋,肯定都不是你的对手。况且他们的官职没有得到朝廷的认可,没有尊卑次序,到后来只能是谁都不听谁的。“

郑泰接着说,” 盟主袁绍如果要是去硬压,每个人也只会观察风向成败,绝不会同心同德、同进同退。况且,崤山以东享受的太平日子太久了,老百姓都不知道怎么打仗。而关西呢?这百十年来因为羌乱,妇女都能弯弓搭箭上战场。如今天下人所怕的,无非是凉州、并州的军队,特别是那些羌胡义从们。如今这些军队都在大人您手上,如果用您手上这些人去对付袁绍那群乌合之众,就像虎狼去捕捉牛羊,就像烈火去烧树叶。没有事情而调用军队去惊扰天下,使得害怕服役的人们聚众作乱。放弃德政,而动用军队,恐怕是要损坏您自己的威仪的呀。”

图2、笃信军权的董卓(《董卓进京》)

郑泰劝说董卓绕了好大一个弯子,先夸赞董卓熟悉军事,接着贬低袁绍他们说他们不堪一击,再接着对比了董卓的军队和袁绍的军队,最后得出出兵弊大于利的结论。仔细分析的话,郑泰的这番辩解并不是那么站得住脚,可董卓听来却十分顺耳,史书上说“卓乃悦”。

可郑泰说的真对吗?如果是从中央朝廷利益出发的话,第一时间平定反叛的军队,将任何不听朝廷话的人消灭掉,是当仁不让的选择,就像东汉当初平定黄巾起义一样。地方的军队势力一旦形成,中央朝廷之后肯定是控制不住了。

图3、董卓其实挺好忽悠的(《董卓进京》)

说的头头是道的郑泰知道这些吗?他心里应该非常明白,但这是郑泰和所有的士人们,都偏心袁绍,都指望着袁绍,所以竭力在保护袁绍的势力。郑泰的话中虽然很多是贬损袁绍他们的,但实质上是在维护袁绍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力量的。先是有人劝董卓封逃跑的袁绍为勃海太守,袁绍造反了董卓身边又有人劝他不要讨伐。董卓身边的这些谋士们,还真是不坑完董卓不算完。

此时的董卓,难道不知道应该马上将袁绍这股反叛势力扑下去,不然东汉面临的就是分崩离析吗?猜想这一会的董卓一定是明白的,不然他不会走到今天,成为东汉朝廷的掌控者。可董卓自己有自己的难处和担心。

图4、郑泰还是偏心袁绍(《董卓进京》)

董卓的难处是什么?董卓难在兵力的有限,特别是嫡系军队的有限。我们知道董卓当时是只带了三千军马进京的,之后收了何进、何苗兄弟的禁军,丁原的部队,才算是稳定了京城局面。之后董卓可能把自己凉州的军队又调来了一些,可董卓在凉州的部队也不会超过三万。董卓之前的上司皇甫嵩这一会在扶风(陕西宝鸡)附近也有三万军队,这一会并不在董卓掌控之中。而且之前,董卓已经分兵去了并州,派了自己手下最得力的干将、女婿牛辅去河东平定白波贼寇。

图5、董卓的当务之急是稳定住中央

董卓这时不敢也不能马上分兵去攻击袁绍,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朝政的不稳。洛阳并不是董卓能够完全掌控的地方,世家大族久居于此,各种势力盘踞。如果董卓派大军去讨伐袁绍了,京城势必不稳,如果又有人和袁绍勾结,董卓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所以这一会董卓为了让自己心里上彻底安全,想出了一个谁都不敢想的点子——迁都,以袁绍威胁为理由。可如郑泰所说,董卓真的怕袁绍他们吗?可真不是。董卓怕的是你京城这帮家伙们,先把你们搞定了再说袁绍的事。要将从东汉建立、光武帝刘秀就定下的都城迁往别处,有那么容易吗?董卓会怎么办?

《十八路诸侯》,名字取自于三国演义里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不过我们要介绍的十八路诸侯,不是以袁绍为首讨伐董卓军团里带头的十八个人,而是因为刘焉设立州牧这个建议被汉灵帝采纳后,后来割据一方、那些货正价实的诸侯,当然围绕这些货正价实的“十八路诸侯“有着异常精彩纷呈、远远比演义更精彩的故事。

《十八路诸侯》跳出传统儒家伦理,依照真实史料,结合最新历史研究成果,去重新解读我们最熟悉的三国历史。《十八路诸侯》以现代人的历史视角,从真实人性出发,以真实的情感,去看一看历史转折点上,那些我们熟悉的三国人物们是如何在历史浪潮里翻滚、逐浪。

0 阅读:20
诗珊谈历史

诗珊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