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路诸侯》第76期
在董卓的主导下,东汉将都城从洛阳又迁回了长安。在迁都的过程中,董卓干了不少坏事,比如乘机劫掠富户、火烧洛阳城、挖掘皇族及世家大族的祖坟等。从旁人角度看,董卓干的这些事真是十恶不赦。可在董卓心里,这些事的难度和重要性绝对比不上接下来他要干的这件事——“杀太傅袁隗、太仆袁基,及其家属以上五十馀人”,将“汝南袁氏”灭族。

图1、汝南袁氏族谱
并不是世家大族出身的董卓,能从西北凉州的小山村一步一步走到东汉朝堂的最顶端,他自己有能力、能抓住机遇不假,但背后一定少不了世家大族力量的支撑。而从《后汉书》、《三国志》等史书上董卓的传记中,我们能找到些许的痕迹。这痕迹就是汝南袁氏在董卓仕途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董卓进入东汉中央朝廷视野,是因为被公府征辟,而征辟他的人就是当时的司徒袁隗,也就是刚刚被他灭族的那个袁隗。进入袁隗的司徒府之后,董卓才有机会以羽林郎的身份进入到张奂军队中成为一名军司马,之后董卓才能够一展身手步步升迁。再这之后,董卓在平定黄巾军的时候因平叛不利被判无期徒刑,虽遇上大赦但能很快被启用,而且被拜为中郎将,背后肯定少不了袁家帮忙。

图2、董卓与袁隗的关系很深(《董卓进京》)
董卓进京前,一直和袁绍保持紧密联系和合作,两人甚至配合着威逼当时在位的何太后下旨免除所有宦官官职。和袁绍同在大将军何进账下的董卓的弟弟董旻,因何进被宦官杀害,趁势联合何进部下弄死何进弟弟何苗。不能不让人怀疑,袁绍、董卓当时是否真的是为当时在位的外戚何家着想,而不是另有所图。

图3、董卓和袁绍可不是一直这么剑拔弩张(《董卓进京》)
董卓进京完全控盘东汉朝廷之后对袁家人的态度,也是一样的忍让,与董卓粗猛的性格很是不符。想换皇帝,第一个找袁绍商量,不想袁绍反对,二人闹掰。袁绍扔下一句话:“你去找我叔叔商量吧”,然后挂印辞官跑到了冀州。董卓不但没下令追杀逃跑的袁绍,反而被下面几个人简单一劝就给袁绍封了个侯,然后还拜他为渤海太守。而袁绍恰恰是在这个位置上起兵讨伐董卓的。
对袁绍同父异母,但出身更为高贵的弟弟袁术董卓也是如此。之前只是虎贲中郎将的袁术,董卓一掌权就越了好几级拜为后将军。可袁术一样不陪着你董卓玩,一样辞官跑到了南阳。同样是用董卓拜他的官职后将军为名,起兵讨伐董卓。

图4、董卓弟弟董旻
在袁家人面前,进京之后的董卓不知道受了多少憋屈气。以董卓的性格,要是换做旁人,或别的家族,早被他灭族八百回了。可谁让他是袁家呢?对董卓有恩的袁家呢?董卓只能忍着,一忍再忍。当然对袁家好,不单单是袁家对自己有恩,更重要的袁家遍及天下的门生。可如今袁家的门生,都站到了袁绍、袁术一边来讨伐自己了。
《十八路诸侯》,名字取自于三国演义里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不过我们要介绍的十八路诸侯,不是以袁绍为首讨伐董卓军团里带头的十八个人,而是因为刘焉设立州牧这个建议被汉灵帝采纳后,后来割据一方、那些货正价实的诸侯,当然围绕这些货正价实的“十八路诸侯“有着异常精彩纷呈、远远比演义更精彩的故事。
《十八路诸侯》跳出传统儒家伦理,依照真实史料,结合最新历史研究成果,去重新解读我们最熟悉的三国历史。《十八路诸侯》以现代人的历史视角,从真实人性出发,以真实的情感,去看一看历史转折点上,那些我们熟悉的三国人物们是如何在历史浪潮里翻滚、逐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