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80后家长翻开了孩子的小学课本,想看一看现在的课本中,还有没有自己小时候学过的内容!
这位家长发现《刘胡兰》这篇课文,其中有一句话变味了,原本的句子是“给你一百银元”,如今学生的课本上改成了“给你一百块钱”。
于是《刘胡兰》课本“给你100块钱”被吐槽,有的网友认为也许这样的说法只是口语化的表达,为的是学生能通俗易懂,但也有不少人反驳:如果都为了通俗易懂,那直接把文言文也换成白话文吧,把几匹布改成多少厘米,英语课直接翻译成中文,这样学起来更顺手,更通俗易懂。
笔者觉得这个改动有可能是无意造成的,也有可能是特意改动的。
对于现在出版和审核这些书的,应该不是80后读书时的的那一代了,有可能是新生代。
如果是新生代编写和审核这些书有可能是无意造成的改动,对新生代来说,有一些东西概念上会分辨不清,也可以说是认知上的不足,记得十几年前我跟表妹说去搭“公车”时,她问我什么是“公车”,我说是公共汽车啊,她很惊讶的说:“公车”就是公共汽车啊。对于一个十多岁的孩子竟然不知道这么一个普遍的简称,当时我是觉得很不可思议的。
也有可能是出于让孩子好理解的初衷而改,不过小孩子不就是为了到学校学习那个年代的钱叫做银元吗?这样的改动会给孩子造成误导,为什么我小学学的时候叫做100块钱,等我长大了在电视里又叫做100银元了呢?联想到人教版数学教材插图事件,另一个可能就是故意为之。
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们从小就了解先辈的英勇事迹,树立起正确的爱国情怀。把100银元改成100块钱,有部分学生就会觉得生活中100块钱并不能买到多少东西,要是换成自己也会不屑一顾,就会把课文曲解了,对历史人物产生错误的认知,容易给学生造成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