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先生:
你曾经好几次非常诚恳地邀请我给你的版面写写如何读书,几年过去了,我到现在都没给你写,不是因为我对你的这个邀请不接受,完全不是这样的!恰恰相反,我是对你的这个邀请太重视了、太看重了,用英文来讲,就是value it too much了,给予太高的价值投射了。所以到现在为止,都没给你写。
你提出的问题没多少字,看起来很简单,就是“你读过的书中间,你认为哪些书非常好,值得向比较年轻的大学生们做推荐?”仅仅这个问题的“前奏”,就要花很多很多的时间来回答,就是说在给出一串书名之前,就要花很多很多的时间来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呢?根据我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经验,也根据我观察到的身边人读书的现象,我至少可以这么说:在今天、在现时代读书,同样的一个人,可能会有非常不同的目的。有些书好还是不好,值得读还是不值得读,怎么读,该不该推荐,不仅仅取决于这个读书者本人,更切近的、更相关的是他或她的读书的目的,而读书的目的,我刚才讲,是多重的,不是单一的。不讲清楚这些读书的目的取向(purpose-orientation),你哪能开得出书单子来?

多重的目的在我本人身上怎么体现的?我可以诚恳地告诉你,也想通过你告诉读者们,我之读书从懂事开始,这么多年来,在中国读书,在国外读书,读中文的、读英文的,所有的读书,大概能分成这么六种目的取向:
第一种目的取向,是出于学习某种知识。这个知识本身,它当然同我自己的专业挂着钩——无论是我做学生时选取的专业,还是毕业以后教书做研究工作相关的专业,在专业的眼光看来那些是非常重要的知识。在这个为了寻取专业知识的目的之下,我能开给你一系列的书名。举个简单的例子吧,我本人以前在国内学的是两个不同的专业,到海外学习的专业又不同,那么至少到现在为止,在这三个不一样的大的专业领域里边,有些知识性的东西我必须读,如果不读,我在这个专业领域里就可能被人认为是在知识上有很多基本的、重要的甚至是致命的空白点。这是不行的,对不对?所以在我这个专业里边,在我看来属于基本的知识,比如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发展的经验知识,包括跟中国相关的,也包括跟中国不直接相关的,跟东亚、跟美国、跟前苏联和东欧相关的政治经济、社会转型和发展的知识性研究成果,这些我要读。这就是第一类的目的取向,为了寻求知识而读书,为此必须要读那些非常重要的书。
与这个密切相关的还有第二类,这是在一个更具体的工具的水平上来讲的,就是为了获得一种技能要读的书。技能和知识之间有很大的差别,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说你要学电脑方面的技能,如果你不是把电脑当做一种专业,电脑只是你工作过程中的一个手段,你写东西也好、寻找资料也好,为了这些需要,与你使用的和电脑相关的技能你要学。又比如,假使你是一个做社会调查、市场研究的,统计方面的技能你也得要学。为了学习这些技能,你得读一些书。在一个更具体的意义上说吧,有些人想学会怎样烹饪,烹调方面的书你要去读。有的人要学会开车、修车,这方面的书也要读一点。随着现在生活方式的多样化,这种目的性的读书越来越多。许多人喜欢旅游,假如你要去云南或者新疆,事前你会翻翻介绍这些地方的历史、风土人情、地方特产、饮食等等方面的书;去过以后,你也许就不会再读云南和新疆地方志方面的书了,因为你不打算成为这些地方研究的专家学者。对我的专业来说,技能方面的东西不需要学太多,因为我谋生的手段主要不是取决于这些技能,这些都是非常辅助性的。所以这方面的书要读,但不需要读得太多,不需要读得太系统,不需要读得太深。当下暂时不太熟悉的先读一读,学到那种技能以后,其他跟它相关的就用不着管了。所以第二种读书是一种纯粹工具性目的的读书。

第三种读书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知识上的好奇!当然每个人的好奇心程度不一样,我呢,从小就好奇,到现在还很好奇,对很多事情都好奇。以前的好奇,小时候的好奇,特别不容易找到给脑子“吃”的食物,那时候书很少,只要弄到一本书,嘿,只要里面有一点点有意思的东西,就会抓住机会看看,满足一种好奇心。以后长大了,中国也逐渐恢复到正常的状态,书店里有更多的书卖了,翻译过来的书更多了。自己的好奇心虽然也在增长,但是你能够纯粹为了好奇而读书的时间的比例,却越来越小,因为有其他越来越多的事情压着你去完成。我刚才所讲的,为了前两种目的而读的书的量,随着年纪的增大在增大,特别是第一种,是吧?不论怎么忙、工作生活压力多大,但纯粹为了好奇心而不是为着专业或者技能而读书,这种情况虽然不是非常普遍,但还是存在的。比如说我直到现在,对于所有最重大的、最前沿的天文学、宇宙学方面的东西,依然保留着浓烈的兴趣,当然,深奥的天文学宇宙学的东西像我这样水平的数学是读不懂的,那是涉及非常高深的数学的推演。但是,跟宇宙的起源这个问题相关的,宇宙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时间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在“大爆炸”之前是什么?“黑洞”内部的演化机制是怎样的?现有的宇宙完了以后会是啥?别的天体上的生命存在的方式和它们跟地球接触的机会有多大?时间可逆不可逆?这些非常本源性的跟宇宙的性质和宇宙的演化相关的问题,我始终非常感兴趣。为了这些兴趣,我就找书刊经常读读。这些东西呢,大家都知道,二十世纪最有名的那几位科学家,像爱因斯坦,像斯蒂芬·霍金等等,跟他们的“问题系统”(problematics)有关的、这方面的书我买了不少。只要在英文中文的报纸杂志上看到对这类人物的重要采访或回忆,我也会去很认真地看看,想知道有什么新的发现。
我纯粹为了好奇而读书,还有一个领域是跟考古有关。重大的考古发现,不管是中国的文明也好,非洲的文明也好,还是古希腊罗马的文明也好,我只要有点时间,碰上一本好书好杂志,就会好好读,读得津津有味,除非实在是被迫要干别的事,那只好忍痛放下来。这方面的书我也买了不少。
纯粹为了好奇心而读书非常重要,它会使你的知识面不是停留在你专业的固定领域里;更重要的,它有时能给你比知识更高层次上的、对眼界和想象力的刺激拓展,给你打开在你的专业里边看不见的那些可能性,那些令人惊奇的大门和窗户,那些无穷的远景。我觉得一个人不管多忙,不管你学的专业中压力有多大,工作有多么繁重,你也应该保持好奇心。只要有好奇心,你才会东边看看、西边看看,扫描扫描在具体的意义上跟你的专业、跟你所做的工作不相关的一切,但不相关的东西有时候会忽然给你某种刺激,一下在你脑海里边闪过很细的一道光,而这道光呢,对你的启迪意义会是非常革命性的,刷新了你以前很多想不明白的问题,或者你自己以为明白但其实被误导了的问题。你获得的是一个新的视角,一个view,一个perspective,一个reference。这种纯粹为好奇心而读书是我讲的第三个目的取向。

读书的第四个目的取向,是出于一种感情的、情绪的驱动而读。像我们这样不是写小说诗歌不是做艺术的人,有时候去读小说、诗歌、戏剧、电影脚本,读文学创作的这种那种形式的产品,主要是为了一种感情的需要,是吧?我必须承认,像这种为情绪而去读书的情况,在年纪越小的时候越是强烈,可能读得也是越多。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回忆自己少小上学的时候,你爸爸妈妈或者老师叮嘱你准备考试、准备课堂作业,但你自己的心不在那上面,你手里拿了一本《水浒》、《西游记》,书包里偷偷地藏着一本武侠小说、一本《基度山恩仇记》,怎么都放它不下来,以至于屁股上挨了竹板子还要躲起来偷偷地看。这就是一种为了感情或意绪方面的需要而读书,挡不住的!这是我讲的读书的第四个目的。
第五个目的取向的读书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就是为了寻求意义。寻求意义在西方来讲,大部分人就是找他所信服的那种宗教的圣书,The Holy Book——你是基督徒,那么对你来讲一部《圣经》就是一部Holy Book;你是伊斯兰教徒,那么对你来讲《可兰经》就是一部Holy Book;你是犹太教信徒,你的《旧约》就是你的Holy Book。像我们这样的人大部分可能是不信教的,这并不是说反宗教,不是的,就是因为你成长的整个经验使得你到现在为止没有信服任何一种宗教。但是我对伟大的宗教是很尊重的,因为这些伟大的宗教在人类社会能够延续上千年、几千年,经历过那么多世事的变化,而始终能够对千百万、上亿、十多亿的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的人有那么强烈的召唤力,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中国人历史上有组织的宗教观念比西方人淡泊得多,虽然我不是教徒,但有时候为寻求一种意义,也会翻翻跟宗教相关的holy text,即“神圣读本”。人生的意义既能够通过对超验目标的追寻获得满足,也能够从现世事务的追寻来获得满足。
举个例子,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那段时间,很多西方知识分子和中国激进的知识分子,在革命书籍中间找到了他的终极意义,在里边找到了他所寻求的“活着是为什么?”“我这人生的目的是什么?”“我在这个世界上所要追求的超出我个人生命、个人存在的那个至高无上的价值目标是什么?”很多人找到的是革命经典,而在革命经典中还有些人找到的是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不要忘记,恩格斯就讲过,《共产党宣言》、《资本论》是工人阶级的《圣经》,这个比喻就是这个意思。对于基督教徒来讲,他找到终极生活的意义和一切意义的来源是《圣经》,而对那时代革命的知识分子、革命工人来讲,他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去寻找。
我现在已经讲了五个目的取向:为寻求知识而读书;为寻求技能而读书;为满足饥渴的好奇心而读书;出于情感的需要和驱使而读书;为了寻求人生的意义,最高的、终极意义上的价值目标而去读书。在我看来还有第六种读书的目的取向,它跟第五种有些关联,那就是:人们,特别是青少年,要找英文里所讲的the role model,就是榜样、个人的典范,从那里得到启发教益,就是自己该怎么奋斗,该怎么向上,该怎么使自己成长的步子迈得正确、坚定,一步步地、向前向上,这是人生教益式的目的,跟第五种有关系,但不是完全一样。第五种是寻求终极意义,随着一个人的年龄越来越大,这方面的要求越来越深沉,因为他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经验已经很多了,有些东西他无法以自己有限的经验来解释——在这个世界上他只生活了六十年、七十年、八十年,他觉得还不够,他要找一种更高的、超验的,一种彼世的、天上的、神性的根源去解释。而第六种呢,人生的路怎么走,怎么设计,怎么奋斗,倒是年纪越轻的越是有这样的目的、这样的需要。因为他的过去很短,而他的未来很长,他未来的每一步,对他来讲,都像爬梯子一样,脚往哪儿迈,不能踏空,不能踏错。如果把为了人生成长的目的而读书,跟寻求终极意义读书相比较,后一种读书寻求的是超验的、彼世的、天上的、后世的等等,前一种读书则是此生此世的、滚滚红尘的(这里好像有点贬义了,其实没这个意思),在这个世界上怎样塑造你的生活,怎么造就你的性格、锤炼你的意志,面对挑战、困难时怎么办,等等。
针对每种目的取向的读书,我都能推荐出几本、十几本,甚至更多的在我看来值得读甚至可以说必须要读的书。你看,你提出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但我没办法以同样简单的方式来回答你,因为你的问题包含着深层的含义,太多层面了,也许你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可能很多已经给你写了读书文章的人也不怎么清楚明白,否则他们不会那么轻易地就能拉出一长串书目来给你,推荐给年轻的读者。而我对这个问题很有点“形而上”,所以在我具体回答你的问题之前,必须对读书的目的取向予以区分。要想对比我们年轻的大学生推荐读什么书,我必须首先讲清楚,这种推荐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我能知道你想找的是哪种目的上的读书。只有在这样目的相关的意义上,我才能够推荐我认为是非常好的书、非读不可的书。换句话说,我回顾自己读过的那些书,觉得很多书是可以比较的,就是这两本书你一定要选择的话,这本你要读,那本就不必读了。但还有一些书是不可比的,因为这取决于你为了什么目的而阅读。写书的作者也很明白,他的书是为什么目的而写的,不同的人写书是为不同的目的而写的,不是为了一样的目的而写的。这些为不同的目的而写的书是没办法相比较的,你明白我的意思吗?比如说有一本书是讲怎样装修房子,它怎么跟一本小说比较?没办法比。因为前一本书,你做装修这个工作,你不懂那些技能你干不下去,你必须读,它非常重要,不读你就没饭碗。后一本书呢,不影响你的饭碗,但可能影响你的感情,你半夜三更睡不着觉都要起来读,对不对?一边读,一边淌眼泪,一边感叹,像以前有人读《红楼梦》读得想自杀,这对你谋生没有影响,但影响你整个的感情生活,你的心灵世界,尤其是爱情方面的。
编辑先生,简要地讲,我要给你的版面写一篇读书的文章,在把书单子拉出来之前,我必须把这些给读者讲清楚。在目的取向已经比较清楚地分类的情况之下,我才能够推荐一些书,或者讲讲自己读书的体会。比如第一次我会讲几本书,为什么是这几本?我读过几年了,甚至二十几年、三十几年了,到今天为止,它们对我还有那种不可忘怀的、深刻强烈的影响,以至于眼睛闭起来就会想到当年读那书时的情景,那个感受、那个震撼。
我现在讲到这一步,如果你非常想知道我要推荐哪些书,劳驾你把读书的六种取向先发表出来。这部分是头等重要的。
我这里分出来六种读书的目的取向,可能有些人是四种,有些人是七种,因人而异。这是我的读书的目的取向的哲学,每种目的取向上都有我认为是对我影响大、值得与读者分享的读书体验。当然,以后推荐书的时候,技能方面的我不会推荐。因为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技能,比如我很好吃,你不爱吃,这个国家那个国家的菜谱,这些我不会推荐。还有就是到国外申请读书,怎么样找资料,怎么样找奖学金这些工具性的东西,虽然当年经历过,虽然很多人急切想知道,我也不会费神推荐这方面的书目。我以后会在其他五种目的取向之下,每种推荐一两本,甚至三本。当然还有些书是如此的丰富——丰富倒不一定很厚,就是它的内涵丰富——以至于在五种目的中它一本书就具备了两种、三种甚至四种的目的相关性,这样的书也是有的,当然凤毛麟角。
初述于2005年初春,深夜于海边月下
修订于2009年初秋,公民读书会前夕
来源:《我读天下无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