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特殊人群撑起“关爱之伞”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是生活在社会中的特殊人群,也是和平安建设息息相关的重点人群,相比普通人,他们更需要关心和爱护。今年以来,我市着力破解精神障碍患者排查难、管控难、服务难等问题,构建运行有序、职责清晰的精神卫生综合服务体系,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撑起“关爱之伞”。

加强组织领导

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为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治疗管理工作,我市先后制订下发建立健全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明确部门职责,建立健全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治疗管理网络及机关团体、学校、企业社会心理服务站等机构,形成了全领域、全覆盖、全生命周期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治疗管理服务体系。据悉,我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规律服药率、面访率、体检率均在99%以上,综合评分位居全省第一。

与此同时,卫生健康部门会同综治、公安、民政、残联等部门按照“村(居)不漏户、户不漏人”原则,在辖区范围内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集中排查摸底、登记报告、风险评估和分类管控,动态掌握辖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基本情况,确保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不脱管、不漏管、不失控。

此外,市卫生健康部门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为患者免费提供基本医疗、康复指导、定期检查、随访评估、调整服药方案等管理服务,给予个性化服务,做到“底数清、病情清、去向清”,所有患者均实现“应签尽签”“应管尽管”,签约率为100%,切实提升管理服务质量。

做好服务保障

提升工作水平

为强化队伍建设,市、县两级精神卫生专业机构扎实加强心理咨询与治疗、早期干预等学科建设,建立健全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培养和使用制度,全力推动精神科医师、护士、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康复师、质控人员等人员技能提升。

为提升基层工作服务水平,市精神卫生中心积极发挥技术优势,深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现场质控、现场培训、现场指导,手把手解决基层管理服务中的难点和问题,巩固提升精防人员服务能力,切实将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此外,今年年初,我市下发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集中医养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集中医养对象、经费来源、集中医养机构选定管理、集中医养程序和保障措施,做到应保尽保、应治尽治、应养尽养。

开展宣传教育

共筑心理健康防护墙

近日,市心理卫生协会组织专家走进中国移动濮阳分公司,围绕“如何处理焦虑抑郁情绪”,给员工上了一堂心理健康讲座,受到大家热烈欢迎。“这场讲座有效提升了大家的心理健康素养和自我调适技能。”该公司一名员工说道。

为提高群众对心理健康的认知,今年以来,我市充分利用“世界卫生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等主题日,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组织心理健康专家进校园、社区、企业等地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讲座、健康咨询、义诊等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此外,我市还开展随访走访,加强对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及性格偏执人员的心理疏导和干预,发布各类应急事件时相应的救治救助机构及联系方式,宣传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相关政策,畅通救助信息和申请渠道等,有效保障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及时救治和生活,切实提升全社会居民群众心理健康水平。

本报记者陈增勋通讯员李世露

0 阅读:0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平台由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并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