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新加坡模式进行旧楼改造,是否可行?

虎嗅APP 2025-01-17 08:36:13

城市更新是一个永久的话题,只要有城市,就会有变动与发展,就会有更新。城市的发展模式、管理模式不同,城市更新模式也不同。

在地产开发时代,有一种城市更新模式我们很熟悉,叫做“大拆大建,拆旧建新”。过去二三十年,我们国家很多城市的棚户区改造全部采取“大拆大建”的方式。但现在房价越来越高,拆迁越来越困难,城市更新不能再采用大拆大建的方法,而是有机更新,也就是“小拆小建”。拆一部分,还有一部分不拆,甚至只建不拆,这是有机更新的模式。

有机更新对地产商挑战更大,专业要求更高。而且有机更新的模式也是要与其现实条件相匹配的。首先是土地私有。土地私有,就不能强拆。如果你要强拆,那就容易打起来。前段时间,我去印尼,发现有一个超高建筑附近河边有一片破旧的房子,房子很拥挤。如果把它拆迁了,重新盖会很好,但人家不让拆,最后也没什么办法,只能采取有机更新的模式。

那么,我们怎么来进行有机更新呢?

首先,需要重新规划。重新规划的前提是尊重每一个私权。这是它的难度所在,在这个前提下重新做规划特别不容易。

其次,有机更新需要我们制定新的政策,引入新的观念,吸引新的投资者。毕竟,人口在这里聚集,经济发展起来,城市才会有生命力。如果人口密度变大,土地有限,那就往高盖楼。我们发现,建筑盖得越高,容纳的功能越多,资源利用率越高。当然,效率越高,生意频次也会增加。

比如,一栋楼里,一层是幼儿园,二三层是商场,四五层是小学,六七层是办公空间,楼上还有医院、菜市场和运动场等。各种业态集中在一个建筑内,通过增加电梯等基础设施来满足用户需求,成本低而且高效,大家也可以在一栋楼里干很多事情。

以成都的新世纪环球中心为例,这是中国建筑面积最大的单体建筑物,包含新世纪环球购物中心、海洋乐园、洲际酒店、中央商务城、音乐喷泉广场等40多种功能。相较于传统城市中120多种功能分散布局的模式,这种集中式设计能够显著提升效率。

此外,日本近年来已开发出“第四代写字楼”,专注于围绕办公建立完整生态系统。例如在写字楼内设置幼儿园,解决女性员工在通勤中因接送孩子而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问题。她们可以在上班途中顺便将孩子送至写字楼内的幼儿园,工作期间若有需要还能随时查看孩子状况,下班后直接接走。所以,功能集中的建筑模式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但其前提是经济能够持续增长,以支持这样的高效设计和建设模式。

尽管高效集约化的建筑理念非常吸引人,但在一些城市却难以实现。我也曾尝试类似的项目,最终却失败了。原因主要有几点。

第一,土地供应方式。我们的土地供应方式由政府控制,且被划分成许多小块。每块土地的用途都被严格限定,只能用于某种特定功能,并且需要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指定用途。这种做法导致建筑功能单一化。

第二,土地用途。从建筑结构角度来看,某些建筑的改造非常容易。比如,公寓和酒店在建筑结构上差异不大,每个房间都有卫生间,公寓改酒店或者酒店改公寓是比较简单的。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些调整往往是不被允许的。

即使部分写字楼项目面临运营困境,但受限于土地和建筑政策,接盘者也无法将其改造成更契合市场需求的其他功能空间。这使得低效建筑难以被盘活,进而降低了项目的吸引力和可操作性。

第三,土地产权期限。以部分商业或住宅物业为例,其土地租赁产权仅剩二十多年,原本50年的产权已过半。潜在买家常因剩余租赁期的不确定性,望而却步,放弃交易。这导致众多物业在市场上陷入僵局,难以实现有效盘活。

相反,在新加坡,旧楼改造的方式十分有意思。

举个例子,如果开发商计划拆除旧楼,只需获得2/3的业主同意即可启动改造。此外,政府会提供容积率奖励政策,原本只能建5层的建筑,改造后允许建设20层。原住户可选择返回,住进全新的房屋,不仅改善了居住条件,房产价值也得到大幅提升。

对于99年产权的房产,如果房产已使用30年,理论上仅剩69年产权。这种情况下,银行贷款会受限。但通过拆迁重建,产权从零重新起算,产权期限得到延长,银行贷款变得容易,增加经济灵活性。同时,开发商通过销售新增楼层(如上面的15层)获取利润,用于房屋建设成本,并实现盈利。

这种模式可以说实现了居民、开发商和政府的多方共赢。居民获得了新房和更长的产权期限,开发商通过销售新增楼层获利,而城市更新也得以推进。

这种模式在经济学中被称为“帕累托改进”,即“有人受益,无人受损”。这种状态不仅让开发商、居民和政府都能从中获益,更实现了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堪称城市发展的理想状态。

所以,城市更新最关键的一点是让资产流动起来,尤其是不动产的流动。政策设计不应过于依赖过去的经验,而是要推动资产高效流通。

0 阅读:11
虎嗅APP

虎嗅APP

捕获精选|深度|犀利的商业科技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