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南京温“心”小店|一碗馄饨面,三代南京人

扬眼 2025-01-31 09:34:44

扬子晚报网1月31日讯(实习生 张怀雨 张彬彬 方娇 高铭阳 韩旭 记者 徐媛园)新年伊始,鼓楼区三牌楼大街的狗耳巷馄饨面店内,几位阿姨各自娴熟地忙着自己的工作。阿姨们一个忙着下面,一个给店内的顾客上菜,年轻人边夹配菜边向来的顾客打着招呼:“里面有座位,几位看看吃点什么?”

店里摆着几组简单的木桌椅,里面一口大锅冒着白气,正咕嘟咕嘟地煮着白面,热气腾腾,一股淡淡的麦香伴随着升腾的热气飘散开来。柜台上摆着一摞用来盛面的大碗和面的浇头,旁边还专门用小碟子放着几头大蒜和些许青葱。柜台上方则是面的价格,最便宜的面条仅需九元。

店内的干挑大肉面和馄饨面是该店的招牌面。大肉面的特点是大块猪肉配上干拌面,猪肉要需要前一天下午煮好,再过油炸一遍,油炸是为了把油脂榨干,让肉吃起来软糯细腻不油腻,有一种入口即化的感觉。

“这个店开了三十年了,我们小区的名字叫狗耳巷,于是我们家开的店就叫狗耳巷馄饨面。”老板的儿子说道,他是面店的第三代传承人,今年38岁,对面店的历史和爷爷奶奶年轻时的创业故事如数家珍。

“爷爷是安庆人,最开始就是他挑着担子,在街上卖柴火馄饨。早年间吃馄饨一两分钱,爷爷的七个小孩都是用面条和馄饨一碗一碗养大的,因为柴火馄饨量大还能吃饱,爷爷积攒了许多老顾客,以至于到现在还有一些人是因为爷爷找过来买馄饨的。”

“在那个物资并不充裕的年代,爷爷凭借一双巧手,用简单的食材制作出了馄饨和面条。”狗耳巷馄饨面店对他来说不仅仅是一份家族产业,更是一种情感的传承,从小在餐馆中长大的他,耳濡目染之下对这份手艺充满了热爱和敬畏。

至今,店面虽然经历过搬迁,但是仍有许多三十几年的老顾客,每过几天就要来吃一次,其中也有许多老顾客的故事令他印象深刻,他说:“有一个小伙子跟美女谈恋爱,一个人要介绍对象,一个人要找对象,在店里吃面条,两个人在老店认识的,现在小孩都已经上小学了,小孩也过来吃面条,现在新店也过来吃。”

“前两天还有一家四代人,都在我家吃面,就在这张桌子上,而且还有从爷爷那里找过来买馄饨的老顾客。”从祖辈到孙辈,狗耳巷馄饨面店已经见证了家族四代人的岁月变迁。这种因味蕾而串联起来的纽带,让馄饨面不仅仅是美食,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回忆的载体。

“我就是传人,29岁做面条,做到59岁,连锅铲都比儿子大,锅铲是从他爷爷奶奶辈开始用的。”店里的老板娘戴着口罩,不爱言语,看着被采访的儿子,才仿佛打开了话匣子,在旁边补充几句,老板娘的身影总是隐没在充满锅气的餐台,一边说话一边从不停歇地忙着下面条,收拾饭桌。

她每天从早上四点开始备面,晚上十二点才能结束一天的工作,连中午都不休息。老板娘说不休息是因为不能闲,闲了之后人多忙不过来。从早上一直干到晚上八点才关门,店里连辣椒油也是老板娘自己做的,万事尽量做到亲力亲为。

店内有许多周围的邻居,还有慕名而来的顾客。“我来三次了,基本每次都吃大肉面干挑,大肉很香,肉还很大,同样是二十四块钱,别的肉可能没有这个大。”张先生是朋友推荐过来的,家住秦淮区,驱车二十多分钟只为吃一碗大肉面。

店内工作的阿姨也十分热情,她说店内的猪肉是菜市场商家一大早送过来的。“可以指定要哪块肉,就要好的。”阿姨说,“我们从不做腌制肉,每天都是新鲜的。”

[扫码领券]

扬子晚报联合滴滴出行,推出寻味南京温“心”小店栏目,用滴滴,游金陵古城,品南京美食。

即日起,用户每天领取任务后完成一单快车、特惠快车或惊喜特价订单后,可得到2张5折券,单笔订单最高减15元。一张本人当日17点至24点乘坐指定车型可用,另一张指定期限内可赠送亲友,受赠人24小时内乘坐指定车型可用。优惠券存在使用限制,详见活动规则。此外,扬子晚报粉丝可扫码领取专属最高省100元打车券包。快扫码领取吧。

校对李海慧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