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她嫁大10岁彭士禄,陪他隐姓埋名,相濡以沫53年

历史不惧孤 2024-02-24 10:55:40

彭士禄,我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我国核动力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他是个绝品好男人,一辈子一生情两件事。

在漫长的96年人生中,他只爱过一人:

与妻子“小玛莎”相濡以沫半个多世纪,一生一世一双人。

他只做了两件事:

一是造核潜艇;二是建核电站。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彭士禄“一辈子一生情两件事”的传奇人生——

彭士禄的母亲、蔡素屏烈士像

01

1925年,彭士禄出生在广东省海丰县,他是革命烈士的遗孤。

3岁那年,他的母亲蔡素屏、一位坚定的革命党人,英勇牺牲;

彭士禄父亲、澎湃烈士像

4岁时,他的父亲彭湃、中国农民运动的领袖,也壮烈就义。

奶妈背着年幼的彭士禄逃到潮安一带,先后有20多位父母收养过他。

在贫苦农民的保护下,彭士禄吃着百家饭长大。

百家养育的童年经历,养成了他乐天乐友、懂得感恩的天性。

彭士禄1933年8岁时在汕头石炮台监狱

然而,敌人为了斩草除根,两度将彭士禄抓捕入狱。

在狱中,彭士禄因为缺衣少食,变得体弱多病、个头矮小。

一天放风的时候,一位老爷爷看到彭士禄的可怜模样,忍不住摇头说:

“这么个小孩也给关到这种地方,作孽呀!”

彭士禄

1935年,10岁的彭士禄在地下党组织的营救下,逃离了魔爪,并被送往革命圣地延安。

1945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苏联留学,先后进入喀山化工学院和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深造。

彭士禄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每天都要学习16个小时以上。

“我们从未在晚上12点以前就寝过,我们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一头扎进去,就像沙漠中的行人看见了湖泊那样。当时,那种奋进不息、为祖国夺取知识制高点的心情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

前排右一为彭士禄

02

1953年春季的一天,28岁的彭士禄接到来自中国驻苏大使馆的电报:

“请你到车站,接一位名叫马淑英的中国女留学生。”

这位18岁的东北姑娘马淑英,刚刚从长春中学毕业,因成绩优异被派往喀山化工学院留学。

彭士禄与马淑英

当彭士禄来到火车站,一眼就认出了这个眼睛黑亮、清新脱俗的中国小姑娘。

他赶紧迎上去,接过她的行李箱,问候道:

“热烈欢迎你,小马!火车上累吗?今天先好好休息,明天我带你院长办公室报到。”

马淑英姿态端庄,语言得体,像一朵美丽而芬芳的花,让人心旷神怡。

这次接站,让彭士禄对马淑英产生了深深的好感。

后来,每每忆及这次初见,彭士禄总是陶醉地说:

“那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幸福情感!”

马淑英也被彭士禄那憨厚淳朴、热情好客的性格所吸引,觉得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第二天,彭士禄如约带着马淑英去报到。

之后,他主动请缨,担任了她在苏联的导游。

两人熟识后,经常相约去图书馆看书。

彭士禄发现马淑英性格温婉、学习努力,更加认定了她。

而马淑英也对这位留苏学子中有名的才子充满崇拜之情,两人之间的友谊在不知不觉中升华。

彭士禄给马淑英取了一个美丽的俄文名字:“玛莎”。

他们在学习之余,常常徜徉在校园的林荫道上,或漫步于美丽的伏尔加河畔,用中文和俄文唱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等流行歌曲。

两人的爱情在这个春天里悄然绽放,成为一段永恒的佳话。

许多年后,当彭士禄回忆起留苏的激情岁月,仿佛就如昨天一样清晰而深刻。

“每当我们唱着这些歌曲的时候,总是心潮澎湃、意气风发!”

彭士禄与马淑英

03

1956年,彭士禄完成学业,准备回国。

过去的5年里,他专攻化工机械,共修了36门课程,几乎门门优秀,获得了“优秀化工机械工程师”的称号。

就在这时,陈赓到苏联访问,他问彭士禄:

“国内急需一批掌握核动力的技术人才。你是否愿意改行,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

彭士禄毫不迟疑答道:

“当然愿意,只要祖国需要。”

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把我往哪里搬,这句话彭士禄一直身体力行。

随后,他被送到莫斯科动力学院,攻读核动力专业。

从此,彭士禄与核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8年,彭士禄和马淑英先后学成归国。

彭士禄被分配到第二机械工业部原子能研究所;马淑英则在北京化工学院教书。

工作稳定后,这对在异国他乡相遇、相识、相爱5年的有情人,在北京喜结连理。

一起留苏的同学们纷纷来道喜:

“老彭已经33岁了,是我们留苏学生中年龄较大的,他能在学习生活中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优秀女孩子结为终身伴侣,我们都非常高兴,并深深地为他祝福。”

婚后,彭士禄和马淑英在事业上相互支持,在生活上相互关心,两人相濡以沫、相依相伴53年。

马淑英的母亲,十分心疼女婿从小没有父母。

她总是叮嘱女儿:

“士禄从小就没有自己的家,你一定要给他一个温暖的家啊!”

为了更好地照顾丈夫,马淑英专门去学了广东煲汤,希望能让彭士禄吃到特有的家乡味道。

当两人的一双儿女出生后,彭士禄的岳母更是主动前来北京帮忙带孩子,为他们减轻生活负担。

这个温馨的家庭充满了爱与关怀,成为彭士禄在事业上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

彭士禄夫妇与一双儿女

04

1965年,彭士禄被任命为核潜艇动力副总工程师,肩负起了研发重任。

他带领队伍奔赴祖国的大三线,隐姓埋名,开始在荒无人烟的深山老林,开辟我国第一座陆上模式堆设计队。

而马淑英毅然从化工学院辞职,她带着一双儿女来到长年潮湿的山沟,与彭士禄并肩作战,共同投身于基地建设工作中来。

马淑英工作出色,会德语、日语、英语、俄语等多种语言。

当时,化工学院的学生们,都舍不得这位可亲可敬的老师:

“马老师,您能不能不走,继续给我们讲课呀!”

面对孩子们的挽留,马淑英眼中含着泪水,与他们依依惜别。

而化工学院的老院长,后来在回忆时感慨道:

“如果当初她不离开学院,那么,她一定会成为学院最优秀的院长。”

到了基地,马淑英忙碌在做水质检验和化学分析的工作岗位上。

她不仅成为彭士禄事业上的臂膀,还把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大家都很尊敬她,爱戴她,亲切地喊她“马大姐”。

“彭总责任重大,劳累自不必言。马大姐的辛苦,也不在话下。在单位,马大姐身任室领导工作,还要做好思想工作以保证各项专业技术工作满足工程的需要;在家,她既要照顾好彭总,又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洗衣做饭、柴米油盐,事事都要自己干,事事都要操心。”

在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有一位近乎完美的女人。

好男人要有好女人扶助、关注、欣赏、修剪才能造就的。

彭士禄与马淑英这对科学家夫妇,他们因志同道合的信仰和追求走到了一起,用心有灵犀的默契与坚守书写了一段可遇不可求的旷世情缘。

05

1970年,我国自主研制的首艘核潜艇下水。

在中国的第一艘核潜艇上,没有用外国的一颗螺丝钉!

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造出了第一艘核潜艇,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大大提高了在国际上的战略地位。

庆功宴上,彭士禄逢酒必干,兴奋得一夜没合眼。

1973年,彭士禄被任命为我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黄旭华、赵仁恺、黄纬禄为副总设计师。

1983年,黄旭华被任命为第二任核潜艇总设计师,而快60岁的彭士禄接过了建设核电站的重担。

从核潜艇到核电站,彭士禄从事的工作都是垦荒。

他属牛,他的性格也确定像一头牛——

凭着牛的那股犟劲,不做则已,一做到底!

最终,彭士禄召集140名工程师,开山填海,为中国核电事业的开拓奠基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但是,当记者来采访他,他却谦逊地表示:

“我一辈子只做了两件事:一是造核潜艇;二是建核电站,没什么可写的。”

对于自己取得的辉煌成就,彭士禄谦逊到如此程度,让人不得不从心坎里敬佩他是一位真正的、功勋卓著的科学家!

彭士禄夫妇

06

晚年,彭士禄退休后,得以享受与家人共度的宝贵时光。

不过,他仍然保持了计算、思考的习惯。

每当彭士禄在家搞计算到深夜时,马淑英就会送上一碗热乎乎的鸡蛋羹,或者几片松软的面包,给他当宵夜。

一个早晨,马淑英看到丈夫在发愣,好奇地问他:

“你在想什么?”

彭士禄微笑着回答:

“想我的第一夫人。”

马淑英一听,心中涌起一股暖流,笑道:

“哦,想我啊。”

彭士禄马上说:

“不,我的一夫人是核动力。”

马淑英便追问道:

“好,我知道事业是你的第一生命,而爱情是无法与之竞争的,为这个我让。那第二夫人该是我了吧?”

彭士禄调皮地说:

“不,第二夫人是烟酒茶,第三夫人才是你!”

马淑英假装生气地拧了他一把,嗔怪道:

“我是第三夫人?不干,太不公平了!”

彭士禄见状,赶紧妥协:

“好好好,小玛莎升为第二夫人,你对我的事业没说的。”

为了烟酒茶,彭士禄没少挨夫人的批评。

一次,他跟朋友“告状”说:

“为了烟酒茶,小玛莎打过我3拳,拧过我10把。”

马淑英立马接话道:

“这算什么,你还亲过我1000次呢!”

彭士禄全家福

尽管彭士禄在家人面前总是表现得幽默风趣,但他对子女的教育却从未马虎。

他常常教导一双儿女:

“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不要做官,不要看重钱财,无论做什么都要低调。”

彭士禄确实是个极其低调的人。

他和黄旭华都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但两人都异口同声拒绝这个称号。

“核潜艇建造成功是一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如果一定要安一个‘中国核潜艇之父’,那么这个父亲是一群人!”

“中国核潜艇之父”这个称号,无论安在谁身上,它绝非是讴歌一个人,而是颂扬以他们为代表的一代核潜艇人!

彭士禄夫妇与孙辈

在父母的悉心教导下,彭士禄的一双儿女事业有成,并有了自己幸福的小家庭。

因为儿子在外地工作,女儿一家为了更好的照顾二老,一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彭士禄总是跟人开玩笑说:

“在我们家啊,我的排行是老六。玛莎第一,女儿第二,外孙女第三,保姆第四,女婿第五,我排老六。他们人人都可以管我,‘欺负’我,我在家里可是最没有地位的呀!”

他嘴巴上说得可怜兮兮的,脸上却喜笑颜开,洋溢着满满的幸福与满足。

彭士禄

2011年,马淑英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享年76岁。

妻子的离世,是彭士禄的最痛。他对小玛莎的思念在岁月的轮回中静水流深,生生不息……

2021年,彭士禄在北京病逝,享年96岁。

2022年,彭士禄被追评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颁奖词中称:

“你,如同你的作品,无声无息,但蕴含巨大的威力。”

这就是彭士禄,一个像他父亲澎湃那样了不起的人,一个跟妻子马淑英一生一世一双人的好男人,一个为祖国核动力事业默默奉献了一生的伟大功臣!

参考书籍:《彭士禄传》——杨新英

0 阅读:2
历史不惧孤

历史不惧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