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心飞扬
编辑|t
引言1949年8月,二野就在筹划进军西南。而此时的蒋介石正在重庆气喘吁吁地策划如何“割据”西南,想通过山河险要的防线阻止解放军大军杀到。
但他没想到,刘、邓这已经悄然把军队调度到敌人的后方,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发起了战争,几乎没有给国民党一点喘息的机会。
很快,敌军90万余人被全歼,西南四省如数解放。你说,这场战役打得值不值?

1949年,蒋介石的国民政府濒临崩溃,西南成为其最后的防线。蒋介石把希望寄托在川、滇、黔等险要地区,以为自己能借助复杂的山脉和蜿蜒的河流抵御解放军的进攻。
他调动了90万大军,在四川、重庆、云南等地布下重兵,期待通过“天险”来堵住解放军的进攻。
他的信心来自于一条“防线”:秦岭、嘉陵江、乌江这些地形险要的天然屏障,仿佛是铺设好的军事“铁壁”,他的军队则是那最后的一根支柱,准备在这片险境中死守至最后。

然而,蒋介石的这一“铁壁”防线,实际上注定了失败的命运。解放军早已看穿了他的部署,他们知道,战斗胜负不在天险,而在于战术的运用和兵力的调度。
刘伯承、邓小平等领导的二野,经过了几个月的精心准备,做足了“声东击西”的文章。蒋介石并未意识到,解放军早已绕过了他所预设的防线,悄然从敌人最薄弱的地方进攻。
从最初的战略布局来看,蒋介石完全高估了四川的防守能力。四川的防线其实并不如他所想的那么牢不可破。四川虽然地形险要,但却并非不可突破的天然屏障。

而且,四川境内的敌军大多数并非是训练有素的精锐部队,他们在战斗中的士气、装备以及战略眼光都存在巨大问题。
解放军的强大火力和灵活机动的战术,让敌人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对付那些无法预料的攻击。
此外,蒋介石还错误地判断了解放军的进攻路线,他认为解放军一定会选择正面冲击四川,而忽视了解放军从川南、川黔入侵的可能性。
正是这错判,让刘伯承、邓小平能够绕过敌人的主要防线,从敌人的侧翼和后方发起突然袭击,迅速取得战术上的优势。

1949年11月1日,解放军向西南发起进攻,战火迅速蔓延。解放军在短短几天之内,便突破了敌人的外围防线,迅速占领了大量重要据点。
不同于国民党军的死守,解放军采取的是出奇制胜的战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敌人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冲击。
其中最为关键的一幕发生在洪茶渡口。当时,三兵团十二军三十六师一O六团前卫部队,抵达湖南花垣吉峒坪,但却面临了敌人的“封锁”——洪茶大桥被烧毁,百余只船只被隐藏。

情况相当危急,但我军很快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用木板和门板做成了简易的木筏。于是,在这段宽达130米的江面上,一座临时浮桥便在民众和解放军的共同努力下,架设成功。
可是,尽管浮桥搭建完成,仍然无法承载重型车辆和炮火,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并非依赖解放军的强大力量,而是当地群众的无私支持。
在木筏无法满足需要时,百姓们自发地将家里的“娘娘船”提供出来,搭成了简易渡车船,使得几十万解放军士兵、数千辆军车、炮车可以顺利渡江。
这种军民之间的亲密协作,展示了革命力量的真正来源:不仅仅是钢铁与火药,更是百姓的支持与信任。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渡江过程中,解放军的一匹马因负重过大,不幸将炮掉入江中。此时,三位当地村民毫不犹豫地跳入江中,将马和炮一同救起。
为此,解放军不仅感谢村民,还将这匹马赠送给他们。这一细节,不仅展示了人民军队与群众之间的深厚感情,也展现了解放军的纪律与道义。
而随着解放军迅速推进,许多地方的敌军陷入了恐慌之中。尤其是解放军攻占秀山后,蒋介石派出的蒋军开始纷纷后撤,力图重新集结防线。
可惜,在解放军的包围下,这一切都变得徒劳无功。解放军的迅猛攻势,犹如一场大风暴,摧毁了敌军的抵抗力量。

当解放军在洪安、秀山一带展开进攻时,国民党的防线已经开始动摇。敌军的指挥官宋希濂和孙元良心里清楚,自己所驻守的川东、川南等地,已经无法承受解放军的进攻压力。
宋希濂试图将主力撤到乌江以西,凭借乌江的天险准备拼死抵抗。然而,这一战略的实施,已经晚了。
在解放军的迅猛进攻下,国民党的防线几乎瞬间崩溃。解放军采取了极为迅捷的“长途奔袭”,几乎每天行军接近100公里,突破了乌江天险,连续攻占了酉阳、黔江、彭水等重镇。

宋希濂的部队,根本无法适应这种快速的战术,开始出现了严重的溃败。最令他震惊的是,解放军通过一系列闪电式进攻,彻底切断了他与其他部队的联系。
随着西南防线的全面崩溃,国民党军队在解放军面前几乎毫无还手之力。直到12月初,蒋介石才意识到,自己已经完全失去了对西南的控制。
尤其是解放军在成都市附近发起的最后一击,直接导致了国民党主力的溃散。蒋介石原本计划通过成都为最后的防线,但二野第三兵团、第五兵团相互配合,迅速突破了敌军防线。

12月21日,川东的董宋珩率部宣布起义,随后的几天内,整个川境的敌军彻底瓦解。随即,胡宗南及其部队也无法逃脱这一命运。
在解放军的强攻下,蒋介石的西南防线像一块沙堡一样轰然崩塌,蒋介石“割据西南”的幻梦的彻底粉碎。
蒋介石的“西南割据梦”也彻底破灭,解放军凭借这场决战,一举消灭了国民党的90万部队,解放了四川、云南、贵州、重庆等四省,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
解放军凭借精密的部署、灵活的战术以及全军上下的协作,成功突破了敌人的防线,完成了这一伟大的战略任务。
参考资料:
回忆四川解放.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