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大门”老化引起心衰、猝死,亚心专家提醒:年纪越大越要注意

极目新闻 2025-02-21 12:28:41

极目新闻记者刘迅

通讯员吕惠宋蒙

2月22日是世界心脏瓣膜病认知日。由于早期症状隐匿不易发现,瓣膜病并非像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一样被大家熟知。然而,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瓣膜病的患者逐年增多。2月21日,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特邀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内科监护室主任徐承义做客本报“市民有约·楚天名医大讲堂”。

专家名片

姓名:徐承义

职务: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内科监护室主任、心脏瓣膜病介入中心秘书、主任医师

擅长:心血管内科急危重症疾病抢救治疗以及冠心病、主动脉瓣疾病介入治疗

门诊时间:每周三下午

老龄化加剧,瓣膜病患者逐年增多

人的心脏有4组瓣膜——主动脉瓣、肺动脉瓣、二尖瓣和三尖瓣,如同4扇“大门”,只有顺利地开合,才能给心脏有效供血。一旦“大门”老化,就可能打不开或者关不严,也就是出现瓣膜狭窄或闭合不全的情况。时间一长,心脏就会因动力不足而引发心衰。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显示,我国约有2500万人患有心脏瓣膜病,该疾病的发生与年龄密切相关,6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明显提高,7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每8个人就有1人可能患有中重度瓣膜病。

“以前接诊的大多是先天性或者风湿性心脏病引发的瓣膜病,但随着生活和医疗条件的提升,人们的平均寿命在延长,老年退行性瓣膜病患者越来越多。”徐承义表示,这和老龄化以及患者本身患有“三高”等基础疾病有关,未来老龄化带来的瓣膜问题将进一步凸显。最好从发现它开始就进行管理,到需要进行治疗时给予正确的建议或者意见,在进行有效治疗以后,能够形成一个长期的、规范的系统管理,以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让患者尽可能回归到正常的社会功能状态。

徐承义主任与患者沟通

知晓率、就诊率和治疗率均不足

徐承义介绍,由于人体的心脏有很强的代偿能力,很多患者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的不舒适感,休息一下或是口服药物就能缓解,再加上对瓣膜病的认知不足,很多患者没有得到及时准确的治疗,直到出现严重症状,甚至心力衰竭时才就医。

75岁的薛爹爹(化姓)近五年来一直胸闷难受,只要活动量一大就会发作,之前服用了救心丸后就能好转,他也没去医院检查。最近半个月,老人的症状加重,甚至严重到整夜睡不着,他这才赶到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就诊,被确诊为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若不及时手术,心脏随时面临停摆。找到了多年心脏不适的原因,薛爹爹很后悔,要是早点发现这个病,也不至于这么严重。

考虑到薛爹爹高龄、高危、无法耐受开胸手术,2月18日,心内科团队为他做了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不用开胸,心脏也不停跳,整个过程类似于“放支架”,全程仅2个小时,成功更换了已老化的“心门”。

“当前瓣膜病的就诊和治疗比例非常低,很多瓣膜病患者都像薛爹爹这样患病而不知。”徐承义分析,一方面是瓣膜病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往往只有到重度阶段时才会出现呼吸困难、心衰等明显症状,此时患者的治疗时机就已经被延误了;另一方面是由于基层医院心脏超声诊断水准有限,容易误诊或漏诊。

瓣膜手术进入微创个性化时代

外科开胸手术一直是治疗瓣膜病的金标准,但高龄、高危患者无法耐受。近年来,瓣膜疾病手术治疗也快速进入了微创时代,为无法接受开胸手术的患者带来了生机。在华中地区,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作为国家级“心脏瓣膜病介入中心”认证单位,目前年手术量超过100例,其中年龄最大的患者92岁。

徐承义主任为患者实施TAVR手术

“瓣膜病的治疗要考量多方面因素,给患者选择最合适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案。”徐承义表示,针对高龄或高危患者,在制定方案时应关注近期疗效,要把一次手术做成功,让患者获得一个理想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寿命;针对更年轻的患者,他们预期的生存时间相对更长,制定方案时要为患者着眼未来,不能只考虑一次手术结果,更要为做第二次或三次瓣膜手术留有余地。

随着年龄增长,瓣膜不可避免地老化,通过早期发现、合理干预,可以达到健康管理的远期效果。徐承义提醒,60岁以上人群应每年体检做一次心脏彩超,尽可能早期发现瓣膜病变;一旦出现胸闷、胸痛、眼前一过性黑蒙、突然晕倒等症状,应尽早到医院就诊排查,确诊后尽快手术,以免延误治疗,导致病情加重。

0 阅读:222
极目新闻

极目新闻

全球眼,中国心,瞭望者,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