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必隆刀:清朝版“尚方宝剑”,可先斩后奏,却是个笑话

墨香逐风 2025-02-23 08:04:41

在清朝有一把名为“遏必隆刀”的兵器,它的地位和作用就类似于明朝时期赫赫有名的“尚方宝剑”哦。这把“遏必隆刀”可有着极大的权力象征呢,拿着它居然能够先斩后奏。要知道啊,在那个时候,只要见到这把宝刀,那就如同见到了皇帝本人一样,不管是王侯还是将相,统统都得乖乖服从,不敢有丝毫违抗。

在行军打仗这件事儿上,明朝有个做法,就是常常会赐予将领“尚方宝剑”,以此来表明皇帝对将领的那份信任。而到了清朝呢,与之类似的就是“遏必隆刀”了。可您知道吗?这清朝的“遏必隆刀”在清朝的历史长河里,那可真算得上是个笑话一般的存在呢。从它最初诞生开始,一直到最后消亡,基本上就没发挥过啥实质性的作用,就这么平平淡淡地在历史中走了一遭,没留下啥值得称道的功绩嘞。

所谓“遏必隆刀”,大家一听名字就知道啦,这是属于遏必隆的一把宝刀。后来呢,这把刀被收藏在了宫廷之中,也就变成了皇家专用的物品啦。这把宝刀的长度大概是60厘米,而刀鞘呢,则要长一些,达到了94厘米哦。它的刀鞘是用鲨鱼皮来进行装饰的呢,看上去很是特别。在宝刀的一面,还刻着“神锋握胜”这四个字,就这么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透着十足的气场,让人一看就感觉这把刀很不一般呐。

人们常说“人如其名,物如其人”。在清朝的历史当中呢,遏必隆这个人,他得到的评价可不算高哦。为啥这么说呢?主要是他在能力方面以及魄力方面,表现得都不怎么样。既然这个人是这样的情况,那么和他相关的“遏必隆刀”,其威力大概也就能够想象得出来啦,估计也强不到哪儿去。

遏必隆乃是满洲镶黄旗人,要知道这满洲镶黄旗可是“上三旗”里排在首位的呢。而且遏必隆的出身极为高贵,他是开国五大臣之一额亦都的孙子,有着这样显赫的家世背景呢。

大家可能会好奇“五大臣”的能力和威望究竟达到了怎样的程度?这“五大臣”在当时那可是相当有影响力的呢。就说努尔哈赤吧,为了能够获得“五大臣”的全力支持,竟然不惜狠下心来将自己的长子褚英给处死了。这其中的缘由呢,是因为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和“五大臣”之间的矛盾已经变得极为尖锐了。“五大臣”心里特别担心,要是褚英将来继承了大位,那肯定会找他们秋后算账的。所以呢,在这样的情况下,“五大臣”就向努尔哈赤提出要求,让他处死长子褚英呢。

额亦都可是一位相当厉害的人物,他在战场上既能英勇征战,又有着很多巧妙的计谋呢。但他的孙子遏必隆就比较普通啦,和额亦都比起来可就差得远喽。遏必隆,根本谈不上有多勇猛,那种在关键时刻能果断行事、展现出强大气魄的魄力他也不具备哦,甚至就连自身应有的骨气,也比别人少了很多,实在是很一般呢。

在公元1661年的时候,康熙皇帝登上了皇位开始继位执政啦。当时呢,有四位被任命为辅政大臣来协助处理朝政事务,他们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以及鳌拜。在这四位辅政大臣当中,遏必隆可是排在第三位的哦,他的地位相较于鳌拜而言呢,是要更高一些的呢。

在“四辅政大臣”这个群体当中呢,遏必隆的表现可以说是最差劲的了。他面对鳌拜的时候,那可真是服服帖帖的,一点儿自己的主见都没有,甚至都不敢提出任何不同的意见呢。从种种表现来看,他完完全全就像是鳌拜的仆人一般,唯鳌拜的马首是瞻,没有丝毫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哦。

在1669年的时候,鳌拜被康熙皇帝给捉拿了起来,随后就被囚禁在了监狱当中。这之后呢,康亲王向康熙皇帝呈上了奏疏,在奏疏里参劾遏必隆。说遏必隆平日里,和鳌拜有着一些不法的行为。并且康亲王还请求康熙皇帝对遏必隆判处死刑呢。

康熙皇帝在斟酌相关事宜时想到,额亦都那可是战功极为显赫的人物。而遏必隆呢,就其本人的品性来说,其实也还不算坏,只不过他存在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性格太过软弱了。基于这样的情况,康熙皇帝最终还是决定对遏必隆网开一面,给他留了一条活路,只是把他辅政大臣的职务给剥夺掉了。就这样,时间来到了1673年,这一年,遏必隆因病离世了。

在“四辅政大臣”当中,遏必隆并未因此而声名远扬,可有意思的是,他的那把宝刀名气却一下子暴涨起来。后来呢,康熙皇帝把这把宝刀收入宫廷之中,让它成了仅供皇家使用的御用物品。

在1748年的时候,从四川前线那边传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原来,清军在金川这个地方打了一场大败仗呢,被一个叫莎罗奔的人狠狠地痛揍了一顿。当时负责督师的张广泗呢,他的表现可真是太差劲啦,在战场上消极怠战,完全没有好好履行自己督师的职责。就因为这样,耗费了大量的白银不说,还让清军遭受如此惨败。乾隆皇帝得知这些情况后,那是非常地恼火,心里别提多生气啦。

大金川和小金川这两场战役,那可是被称作乾隆“十全武功”的开篇之作呢。要知道,在当时的情况里,清军在这两场战役中可是遭受了不小的损失哦。大家想想看,乾隆皇帝可是有着“十全老人”这样的称号呢,清军出现这样的状况,这不等于是在打乾隆皇帝的脸嘛。对于这样的情况,以乾隆皇帝的身份和脾性,那肯定是无法容忍的。

乾隆时期,为了能够在战事上赢得胜利,乾隆皇帝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那就是派遣讷亲前往前线去督师,让他负责节制前线的军务。说到讷亲,他可不是一般人,他是遏必隆的孙子呢。而且,他还和张廷玉、李卫、鄂尔泰这几位大臣一样,一同担任着乾隆皇帝的“托孤大臣”,肩负着极为重要的职责。

在雍正皇帝的那些旧臣里面,情况各有不同呢。像张廷玉、李卫、鄂尔泰这几位,到了乾隆时期就遭到了冷落,境遇和之前比有了很大变化。然而,讷亲却不一样,乾隆对他可是格外重视。讷亲担任着非常重要的官职呢,他是保和殿大学士,要知道这保和殿大学士在所有殿阁大学士当中那可是居于首位的,地位相当高呢。而且,他还担任着首席军机大臣这一要职,从职责和权力等方面来看,那真的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宰相啦,在朝廷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哦。

乾隆一开始是偏袒讷亲的,还下达命令把张广泗给处死了。可之后呢,讷亲并没有能够改变战场上的不利局势。他,竟然犯了轻敌冒进的错误去出击,结果导致清军一下子就阵亡了好几千人呢。而且啊,经过这次失利后,讷亲也开始消极怠战起来了,完全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去挽回局面。

讷亲这个人,在处理政务方面那确实是个厉害角色,算得上是高手呢。可说到行军打仗这事儿,他就不行啦,完全不在行。当时乾隆皇帝用人呢,没用到合适的地方,选了讷亲去负责军事方面的事务,结果就出了问题。但是呢,乾隆皇帝又不想承担这个用人不当的责任。那怎么办呢?为了把这失败的局面给掩饰过去,乾隆就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让傅恒拿着那把很有名的“遏必隆刀”去前线督师,同时呢,又派人把讷亲给捉了起来,带回京城。最后,还在那把宝刀跟前,把讷亲斩首示众了,就这么个情况。

你知道吗?遏必隆怎么也没想到,那被自己的宝刀给“斩首”的头一位大将,竟然会是他的亲孙子讷亲呢,这事儿说起来可真像个笑话。而且,更让人觉得好笑的是,讷亲不但是第一个被这宝刀“斩首”的大将,而且还是最后一个呢,想想也真是够奇特的情况啦。

讷亲被斩首之后,金川那边的战事可并没有就此平息下来。接下来呢,是傅恒和岳钟琪负责继续应对这场战事。他们采取的是打持久战以及消耗战的策略,就这样一直和对方僵持着。好在后来通过招抚的方式,总算是暂时让金川这边的事务平稳了一些。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过了28年之后,金川那地方战事居然又起了。这一回,清朝可是花费了巨大的代价呢,耗费了足足7000万两白银,而且还有4万将士在这场战事里不幸阵亡了,最终才把这事儿给彻底搞定。

在1851年的时候,洪秀全领导发动了金田起义,就此拉开了一场大规模斗争的序幕。起义之后的太平军那可是气势如虹啊,在与清军的对抗当中,一路横扫八旗军和绿营军。面对太平军如此猛烈的攻势,清军这边是连战连败,完全招架不住。就说当时的两广总督李星沅、广西巡抚周天爵以及广西提督向荣吧,他们可是聚集了足足有6万的兵马呢,本想着凭借这样的兵力能够阻挡住太平军前进的步伐。可哪知道,即便有这么多的兵力,却依旧无法对太平军的强劲攻势形成有效的阻挡。

金田起义那时候啊,太平军投入战斗的兵力还不到一万人呢,而且他们所拥有的武器装备相当低劣。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面对太平军,清军居然都难以招架得住。当时清军在前方的那些将领们,心里特别畏惧太平军,一和太平军交上手,往往就是刚一接触就全线崩溃了;还有些将领呢,干脆就远远地在后面跟着,眼睁睁地看着太平军大摇大摆地离开,却根本不敢上前去阻拦或者展开有效的战斗。

咸丰皇帝时期,前线的局势不太乐观。为了能够鼓舞士气,同时对那些在前线作战的将领起到一种震慑作用,咸丰皇帝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安排首席军机大臣赛尚阿前往广西督师作战呢。而且,还特意让赛尚阿手持“遏必隆刀”前往。咸丰皇帝满心期望着赛尚阿带着这把颇具象征意义的刀抵达广西后,能够改变当时不太有利的局势,让战事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赛尚阿这个人呢,在民政方面倒是有一定的擅长之处,可要是说到军事,那他可就完全是个门外汉啦,啥都不懂。而且他这人的性子还比较温和,面对那些骄横的兵将,根本就没办法去管束他们。像向荣、乌兰泰、秦定三、周天爵等等这些将领,压根就没把赛尚阿手里的“遏必隆刀”放在眼里呢,根本不当回事儿。

在永安之战期间,出现了这么一种情况。向荣呢,他压根就不愿意去配合乌兰泰开展相关作战行动,干脆就直接跑到桂林去疗养身体了。而赛尚阿呢,他,躲在了阳朔那个地方。按说作为指挥作战的人,应该到前线去督师才对,可他倒好,根本就没这么做。而且,当时还号称有什么“遏必隆刀”,可这玩意儿在实际情况面前,完全就成了一个徒有其名的笑话,根本没起到啥实质作用呢。

赛尚阿手持那把“遏必隆刀”出征了,本想着凭借此刀能在战场上建立功勋,扭转当时对清军不利的局势呢。可谁能想到啊,结果完全事与愿违。在他督师作战的这段时间里,局势不但没有得到改善,反而让太平军抓住机会不断地发展壮大起来。这赛尚阿督师前后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呢,太平军就一路势如破竹地向北推进。他们一路过关斩将,攻克了诸多地方,最后竟然成功拿下了南京城,就这样和清朝的军队隔江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话说那“遏必隆刀”啊,本是被寄予厚望的物件呢,可谁能想到,面对太平军的时候,它压根就派不上用场,根本搞不定那来势汹汹的太平军。这可把咸丰皇帝给愁坏了,着实是无奈得很呐。没办法,为了能把太平天国给镇压下去,咸丰皇帝思来想去,最后只能大力重用曾国藩以及他所率领的湘军喽。就指望着曾国藩他们能挑起大梁,充当起消灭太平天国的主力军呢。打这之后呢,那曾经被寄予希望的“遏必隆刀”就没了用武之地啦,只能被收进宫中藏了起来,就那么摆在那儿,纯粹成了个摆设,再也发挥不了啥实际作用咯。

所参考的书目是《清史稿》。

0 阅读:1
墨香逐风

墨香逐风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