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堂之上,发生了这样一件令人瞠目结舌的事儿。当时啊,皇帝朱元璋正在进行赏赐呢,而接受赏赐的是一位妇女。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妇女在接过赏赐之后,居然大大方方地说了一声“谢谢弟弟”。这可太让人惊讶啦,她究竟是谁?怎么就敢用这样的称呼去叫朱元璋呢?要知道,在那个时候,面对皇帝如此这般的称呼,那可是极为犯忌讳的,难道她就不担心会因此而掉脑袋吗?这事儿可真够稀奇的。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朱元璋面对她的情况,并没有对她加以怪罪。不仅如此呢,朱元璋还做出了一个举动,那就是稍微地点了一下头,而这轻轻地点头之举呢,其实是为了表达对她的敬重之情。
那么,到底是哪位女子能够让朱元璋对其这般尊重呢?
唯一的大嫂
我们来讲讲朱元璋大嫂王氏的故事,这事儿得从朱元璋他们一家人说起呢。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他们家在当时那可真是穷得叮当响啊。穷到什么地步呢?日子实在是过不下去了,没办法,一家人就想着通过搬家来改变一下生活状况。可谁能想到呢,即便是搬了家,家里那穷困的情形依旧没有得到什么改善,还是过得紧紧巴巴的。
在那个时候,朱元璋他们家的主要劳动力呢,就是他的父亲朱五四,另外还有他的大哥朱重五哦。
在那个艰难的时期,朱五四和朱重五他们家里穷得都吃不起饭啦。为了能改变这种困苦的状况呢,这父子俩种地那可真是拼了命地努力。每天天还没亮就出门去田里干活,一直到天黑了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就这么整天整天地埋头在田地里,一门心思地盼着庄稼快点收获,想着等收了粮食日子就能好过些了。可让人无奈的是,即便他们已经如此辛苦、如此拼命地劳作了,到头来,家里却还是填不饱肚子,依旧过着吃不饱饭的艰难日子。
正是由于某种原因,朱重五的脾气变得越来越糟糕了。甚至有传言说呢,他时不时地会在没有什么缘由的情况下,就对着朱元璋发起火来呢。
说起来真不能怪他,要知道那时候种地的情况和我们现在可完全不同呢。我们现在种地可有不少便利条件,比如有井能方便取水灌溉,还有各种各样的化肥可以使用,能让农作物长得更好。但在他所处的那个时候,基本上就是靠天吃饭啦,老天给不给面子,下不下雨,对庄稼收成的影响可太大了,所以真的不能去责怪他。
说实在的,这要是老天能多下些雨呢,那庄稼的收成说不定就能好一些啦。要是老天不怎么下雨,没个好年景,那大家就只能干等着挨饿喽,没办法,很多时候这收成可都指望着老天爷给的雨水呢。
要是具备相应条件,不妨往地里运送一些水哦。这么做呢,确实能够让庄稼得到更好的浇灌,对庄稼的生长是很有利的呢。不过呢,这事儿干起来可有点累人哟。想来,当年朱元璋他们家种地的时候,大概就是采用的这种方式吧。
在这种情况下呢,水的供应确实是能够满足需求的,也就是可以管够。但让人无奈的是,最终的收成依旧是处于很低的水平。这主要是因为庄稼的存活率实在是低得可怜,所以即便水充足了,也没办法让收成有明显的改观呢。
所种下的这一整片地里的粮食啊,情况可不太乐观呢。要知道,最后能够存活下来的粮食,要是能达到总量的一半,那都已经算是很不错的情况啦。通常来讲,可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像是天气不好啦,有病虫害侵袭啦等等,导致很多粮食没办法正常生长存活,所以能有一半存活下来,真的就挺不容易的了。
在那个时候,情况可是相当艰难呢,不光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据说在之后呢,还出现了蝗灾。这蝗灾一来可不得了,蝗虫铺天盖地的,所到之处,庄稼都被它们大肆啃食。原本就因为其他自然灾害收成不太好,这下子更是雪上加霜,粮食根本就没办法好好收获上来了。
除此之外,每个月都需要交税,而且这种交税是带有强制性的,也就是必须要按照规定去履行交税的义务,不能随意逃避或不缴纳。
你瞧,他们家粮食产量就那么一点儿,本来就不太够一家人吃的。可即便这样,还得去交税呢,这么一来,就更是填不饱肚子喽,日子过得可真艰难呐。
在那个时候啊,朱元璋家里的情况实在是糟糕透顶了,穷得叮当响啊。最后呢,竟然穷到了这般田地,他的大哥还有父母,都因为家里实在没吃的,硬生生地被饿死了。要知道,在封建王朝时期,这样的惨事其实是挺常见的呢。每到要改朝换代的时候,那社会就更加动荡不安了,老百姓的日子更是难熬,像朱元璋家里这样亲人饿死的情况就越发惨烈,出现得也更加频繁啦。
咱们再来瞧一瞧当下咱们所生活的这个年代,那可真是太方便啦,想吃啥就能吃到啥呢,各种各样的食物啊,那是一应俱全,摆满了市场、超市的货架,只要你想买,就没有找不到的。而且,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土地呢,大家辛勤耕种,到了每年收获的季节,那可都是大丰收哦,看着满仓满囤的粮食、丰硕的果实,心里别提多踏实、多高兴啦。
我们如今能过上真正幸福的日子,彻底告别人世间那些最为艰难的岁月,这可全得归功于毛主席以及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过去,老百姓历经了太多的困苦磨难,生活无比艰难。而正是毛主席带领着中国共产党,经过不懈的奋斗、拼搏,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为我们开创出了如今这样美好的生活局面,让幸福的阳光照进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当中。
在那之后,有这么三位离世了。而朱元璋的嫂子王氏呢,当时的处境十分艰难,为了能够活下去,她别无他法,只好带着自己的儿子朱文正回到娘家去了。打那以后啊,就再也没有关于她们母子俩的任何消息了,就好像从人间消失了一般,彻底没了音讯呢。
朱元璋一开始先是选择去当了几年的和尚,在寺庙里度过了一段时光。之后呢,他没有继续留在寺庙,而是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那就是直接投身军旅,加入了起义军的队伍,开启了他人生中另一段截然不同的历程。
之后呢,朱元璋就带着徐达等一帮人前往滁州谋求发展啦。而就在滁州这个地方,朱元璋可算是又一次见到了他的大嫂呢。
朱元璋在滁州发展得挺不错的,渐渐有了些名声。就因为这样,吸引了不少人,这些人听闻他的情况后,都慕名而来想要投靠他。在这些前来投靠的人当中,就有王氏和朱文正呢。
想当年,王氏呢,原本是回到了娘家,也着实过了那么几天安稳的日子。可谁能想到呢,打那之后,各种各样的灾害就没停过,不是这儿闹灾,就是那儿受灾的。这还不算完,到处都在打仗呢,兵荒马乱的,老百姓的日子可就更不好过啦。在这种情况下,王氏实在没办法,只能带着自己的儿子四处去躲避战乱,以求能有个相对安全的地方安身。
唯一的大侄子
据说啊,朱元璋在滁州当上了领兵将领之后呢,有个人就赶忙带着自己的儿子去投靠他啦。打这以后,他们可算是过上了安稳的日子,再也不用为安全问题担惊受怕了,而且还能每顿都吃饱饭呢。
朱元璋在逐渐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势力之后,便始终没有停止过对亲人相关消息的探寻。要知道,在那个时候,局势动荡不安,到处都是兵荒马乱的景象,人们流离失所,要想在这样混乱的局面下找到亲人的线索,实在是太难太难了,可即便如此,朱元璋也依然坚持不懈地在寻找着。
当朱元璋确定眼前之人就是大嫂的时候,泪水瞬间就从他的眼眶中涌了出来。想当年,和大嫂分别之后,他就一直是孤孤单单的一个人啊。在那段日子里,身边连个亲人都没有,那种孤零零的感觉实在是太让人觉得无助了,仿佛置身于茫茫荒野,无依无靠,实在是可怜得很呐。
在那个时候,朱文正已然是个十多岁的大小伙子啦,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居然连字都还不认识呢。
在那之后,朱元璋赶忙为朱文正安排了老师。要知道,就朱文正当时的年龄来说,开始学习还不算晚呢,所以朱元璋这一安排,也是希望朱文正能够好好接受教育,在学业上有所长进。
在那个时候,朱元璋对朱文正可是寄予了厚望呢,采取了在文武两个方面同时对他加以培养的举措。想着照这样发展下去,用不了几年的工夫,朱文正便能够成长起来,具备足够的能力,从而可以正式地开始为朱元璋效犬马之劳啦。
朱文正着实没有让朱元璋失望。要知道,经过短短几年的时间,朱文正就成长到能够奔赴战场去打仗啦。并且呢,他在战场上的表现相当出色,打起仗来很有一套呢。
朱文正曾经参与过的非常著名的一场战役,那就是洪都保卫战啦。
在某部电视剧里面啊,呈现出来的是镇守在那个地方的主要将领为蓝玉呢。不过呢,实际情况可不是这样的哦。按照正史所记载的,这场战役真正的总指挥其实是朱文正啦。朱文正当时仅仅凭借着区区几万人的兵力,就成功地抵挡住了陈友谅那多达60万的大军,并且可不是只抵挡一小会儿哦,愣是把他们给拦住了将近三个月的时间呢。
您瞧瞧,这可真的是太夸张啦!就那么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里也就数万人而已,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居然就靠着这点儿力量,硬生生地抗住了多达60万的大军。这情形,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呢。
有些专家指出,这所说的60万其实是个大概的、不太确切的数字呢,从实际情况来推断的话,很可能也就是在20万上下的样子哦。
要知道,20万可不是个小数目。在当时那个情况下,陈友谅他们的实力可是相当厉害的呢。面对这样强劲的对手,朱文正却能够取得胜利,这可真的不简单呐,由此可见,朱文正确实是一位非常出众的帅才。
朱文正心里窝着一团火,为啥呢?原来啊,他们可是立下了天大的功劳,可结果呢,朱元璋就那么随随便便地给了点钱,就把他们给打发走了,这事儿可真让朱文正气不打一处来。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朱文正一下子被惹得大发雷霆,怒气冲冲之下,他居然直接指使手下的士兵跑到民间去进行抢劫的勾当。
在当时的情况下,朱元璋获知了相关的事情,知晓了朱文正的情况之后,他毫不犹豫地马上就吩咐手下的人,将朱文正给捉拿起来,使其被抓走,从而置于相应的管控之下。
要知道,朱文正纵容手下进行抢劫之事,说起来,很可能并非是为了他自己的私利哦。在当时那种打仗的环境下,将士们抛家舍业投身战场,不就是盼着能多挣得一些钱财,好用来养家糊口嘛。所以朱文正这么做,恐怕更多的是为了手下那些跟着他出生入死的将士们考虑。
要知道,那一场仗可是打了将近三个月之久。在这漫长的三个月里,大家伙儿那可都是拼了命地在奋战呢,每天都处在极度紧张、高强度作战的状态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艰辛。可谁能想到,到最后这赏赐和大家伙儿所付出的努力根本就不匹配,完全不对等。就因为这个,朱文正心里那股子气可就憋不住了,特别生气呢。
在之前的一场战役结束之后,朱文正取得了胜利。这时候,朱元璋就问朱文正,看他想要什么样的官职作为此次胜仗的犒赏。朱文正看到朱元璋如此询问,便回应道:“叔叔,只要您日后成就了那伟大的事业,到时候荣华富贵肯定是不用发愁的,哪里还需要现在就急着要官职呢。”
要知道,如果一开始就给亲戚朋友们封官加赏的话,这情况恐怕是很难让众人信服。毕竟大家都在看着呢,要是这么做,别人心里肯定会犯嘀咕,觉得不公平之类的。所以呢,综合考虑下来,还是先对其他人进行赏赐会更为妥当一些呢。
就是这一次的谈话,使得朱元璋对他的这个侄子有了全新的认识,不禁对其刮目相看了。在朱文正的想法里呢,可能他觉得,应当最先去照顾的,得是那些和自己没有亲属关系的大臣们才行。因为在他看来,只有这样去做,那些大臣们才会尽心尽力地好好做事。
不得不说,朱文正当时的考虑从他自身角度来讲,似乎还挺有一套的。可他却做出了纵容手下肆意去进行抢劫这种行径,这在朱元璋那里可绝对过不了关,朱元璋压根就没打算轻易放过他呢。
事情是这样的,朱文正被他的叔叔朱元璋给囚禁起来啦。你想啊,要是和朱元璋没这层亲戚关系的话,依照朱元璋的行事风格,说不定都直接把朱文正赐死了呢。为啥这么说?因为朱元璋向来都绝不能容忍有人去危害老百姓的利益,而朱文正恰恰犯了这方面的忌讳,所以才落得这样一个被囚禁的下场。
据说,在那件事发生之后,马皇后也知晓了相关的情况呢。随后,她便向朱元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劝朱元璋,还是把那孩子给放了吧。毕竟在马皇后看来,这样做或许才是更为妥当的处理方式。
在马皇后的眼中,朱文正这个人呢,心眼儿其实并不坏哦。就是他的性子,稍微有那么一点儿刚硬啦。
最后的父子
要知道,当时不论是马皇后出面去为朱文正求情,还是王氏亲自前去设法挽救,最终都没能成功救下朱文正。为啥会这样呢?原来,这小朱可是犯了一个极其致命的错误呢,那就是他居然动了想要去投靠敌人的念头,就因为这个严重的过错,任凭他人如何努力搭救,也都无济于事了。
朱文正由于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心里便起了别样的念头,想着要带领着手下的那些将士们去投靠张士诚呢。
结果呢,这件事儿就被其他人告知到朱元璋那儿去了。要知道,朱元璋对于那些在战场上临阵脱逃的叛徒,那可是极为痛恨的。
要知道啊,朱文正之所以能有那样的经历,那可是多亏了他是朱元璋的亲侄子呢。当时的情况是,朱元璋还没称帝,在这个阶段呢,他心里头那种要对别人下杀手的心思还没那么强烈。要是换做其他时候,就朱文正干的那些事儿,估计早就被处置得离开了。不过呢,即便如此,朱文正这人寿命也不算长,去世得还是挺早的呢。
在当初进行囚禁这一举措的时候,朱元璋可是放了狠话的,他明确表示要把朱文正给囚禁一辈子呢,就是要让朱文正永远都没办法从被囚禁的地方出来。
实际上啊,朱元璋当时那么说,也不过就是嘴上那么一提罢了。要知道,那可是他的亲侄子,有着这么一层亲属关系呢。朱元璋心里想着,等这侄子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痛改前非之后,肯定还是会把他从关押的地方放出来的。
谁都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朱文正被囚禁起来之后,没过多久就离世了。他可不是因为长期心情抑郁,身体慢慢不行了才去世的哦,而是自己生生把自己给气死的呢。想想真是令人感慨,朱文正去世的时候才仅仅29岁。
当孩子在本该朝气蓬勃的年纪却英年早逝,这对于一位母亲而言,无疑是极其沉重的打击,那种心痛简直难以言表。就拿王氏来说吧,在得知孩子离世的这一噩耗之后,她整个人就仿佛陷入了无尽的悲痛深渊之中。每天从早到晚,她都是泪流不止,泪水就像是断了线的珠子,不停地从她的眼眶里滚落出来,仿佛她所有的悲伤都只能通过这流淌的泪水来宣泄,就这样整日以泪洗面,沉浸在失去孩子的巨大痛苦里。
朱元璋的侄子离世这件事,着实让朱元璋感到十分意外。要知道,在这之前,谁都没有想到啊,他侄子的生命力居然会这般脆弱,仅仅被关了短短几天的时间,人就没了。
人一旦逝去,那便是永远无法再活过来了,就算是像朱元璋这般身份地位的人,即便他满心懊悔、不停地忏悔,也都无济于事。在这种情况下,他所能做的唯一之事,便是好好地对待自己的大嫂王氏,以及朱文正的儿子朱守谦了。
在那一年的时候,朱守谦仅仅只有8岁呢。朱元璋出于补偿的目的,把他册封为一位藩王哦。而这位藩王所管辖的地方呢,就是在我们如今所说的桂林这个地方。
藩王都是拥有属于自己的领地的,有了这领地,那在生活方面自然就不用发愁吃喝等问题啦。就说朱守谦吧,他不仅作为藩王有着领地的保障,而且身边还有奶奶王氏一直跟着他呢,有奶奶的陪伴,他自然也不会感觉到孤独。
可能是由于缺少应有的管教约束,朱守谦在年幼之时便行径恶劣,把各种各样的坏事做了个遍,尤其经常对桂林当地的百姓加以虐待,让桂林人民深受其害。
朱元璋看到当时的那种情况,心里觉得特别无奈。没办法,他就吩咐手下的人,把朱守谦带回京城去,想着在京城能好好地教导教导他,让他能够有所改变呢。
朱元璋一心想着要让自己的这个侄孙能够牢牢记住教训,长点记性,于是便采取了一个颇为严厉的举措,直接把他的侄孙从原本的身份地位上贬了下去,使其沦为了普通百姓,以此来达到让侄孙铭记的目的。
朱守谦在那样的情况下,还是照旧按照自己的性子行事,丝毫不为所动,依旧是我行我素的做派。不仅如此呢,他居然还写了一首诗,在诗里对朱元璋进行辱骂。
您瞧瞧,真可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那些没怎么经历过社会上那些复杂险恶情况的人呢,压根就不太能明白朱元璋到底有多让人惧怕。要是说起皇亲国戚里胆子最大的,那朱守谦肯定得算一个,在这方面他那可是相当突出呢。
当时的情况其实是比较恶劣的,可即便如此,朱元璋也始终都没有选择放弃呢。在这之后,他做出了一个安排,那就是让朱守谦去从事种地这件事儿啦。
过了几年的时间,朱元璋心里琢磨着,自己的那个侄孙朱守谦应该经过这段时间的磨砺,已经被改造得差不多了吧。这么想着,他就做出了一个决定,把朱守谦原来的藩王身份给恢复了。可哪能想到呢,这朱守谦回到自己的属地之后,那表现可真是让人瞠目结舌。他变得比小时候还要凶狠残暴,行事作风简直恶劣到了极点,周围的人都对他怕得不行,就好像他是那让人避之不及的“鬼见愁”一样,谁见了都头疼。
朱元璋为了让他有所改变,可没少派人去教导他,各种办法都试过了,可最终呢,这些教导全都没起到什么作用,完全是白费力气。没办法,朱元璋实在是没辙了,思来想去,最后只好采取把他囚禁起来的办法来处理这件事儿了。
朱守谦最终是在其被囚禁的地方与世长辞的。说来也巧,他和他的父亲朱文正的情况极为相似,他父亲朱文正也是这般离世的。这父子俩还真是像呢,就连最后的死法都一模一样,也难怪会让人感叹不愧是亲生父子。
要知道,朱元璋有两个后辈着实不让人省心呐,可即便如此,朱元璋也并没有对他们痛下杀手。就拿朱守谦来说吧,在他去世之后呢,他的后代居然还能够继续承袭他藩王的位子,并且就这样一直承袭下去,一直延续到了明朝走向灭亡的时候。
我们来说说这位王氏,她的人生经历那可真是有悲有喜呢。她的儿子和孙子都先后离世了,这对她来说无疑是极为沉重的打击,就因为这样的变故,她这一辈子,眼泪就没少流。不过呢,她的人生又有着另外一面。因为朱元璋的缘故,她可是享受了一辈子的福分呢。总的来说,她最后也算是得以善终啦,也算是不幸中的一种幸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