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个业务化运行的激光通信地面站、空天飞行高温气动综合试验测试平台、国产紧凑型质子治疗装备……
3月28日,中关村论坛平行论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论坛暨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大成果发布会在北京雁栖湖召开。北京市发改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怀柔科学中心已向全球开放机时累计超123万小时。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集中发布了8项重大突破性成果。
“科学+城”功能日益完善
论坛上,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林剑华介绍了怀柔科学中心最新建设运行进展情况。他表示,怀柔科学中心已布局37个科技设施,2024年新增进入科研状态的设施平台13个、累计达29个,新增向全球开放机时43万小时、累计超123万小时。
在怀柔科学中心,“十四五”时期布局科技设施项目全部实现开工建设,成为全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2024年,新增科研人员2500余名、累计达2.5万人;新增科技成果54项、累计达329项;新增德勤书院、清华工研院雁栖湖创新中心、国科大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等多种类型服务平台,累计服务成果转化项目131个;新引进中国技术交易所等科技服务机构,加快建设有色金属新材料、工业母机等中试验证平台,产业链条日益完善。
随着科学中心城市客厅A、B地块产业空间的投用,高端科学仪器标准厂房基本建成,仪器和传感器、生物医药产业初具规模。林剑华表示,“科学+城”功能日益完善,建成、在建及筹划新开工住房项目40个,建成房源1.8万套,已保障25个院所、31家重点企事业单位人才住房需求。在教育配套方面,第三实验学校开工建设、第二实验学校实现立项,共计划设立小学、中学及高中班级138个。公共道路方面,“八横五纵”骨干道路已基本建成,通达效率进一步提高。
科学城的发展带来了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林剑华介绍,在科学中心,“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成员增至67个,覆盖48个国家和地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科学论坛在怀落地,2024年成功举办国际科技交流活动50余场。
多个“国之重器”亮相怀柔
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集中发布了8项怀柔科学中心具有代表性的重大突破性成果。
成果包括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新一代空气质量模式开源发布,该模式可预报未来全球和区域空气质量变化,增强我国空气质量模型自主研发的系统性、协作性和创新性。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正式宣布启动带光联调,标志着装置建设进入冲刺阶段。
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打破大范围跨尺度连续探测瓶颈,实现对波动演化的广域监测,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已取得多项重大观测成果。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建成我国首个业务化运行的激光通信地面站,打通了星地激光通信全链条业务流程。
由空天飞行高温气动综合试验测试平台支撑,形成新域飞行综合模拟方法与试验技术,构建了原理独创、性能先进的空天飞行地面试验体系和完整模拟体系,研发可实现宽速域、宽空域、具备水平自主降落能力的“鸣镝”宽域飞行器等。
北京大学激光加速创新中心拍瓦激光加速器已实现激光器、纳米靶材等关键部件国产化。
轻元素量子材料交叉平台团队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扫描探针显微镜,突破了传统技术在氢原子成像方面的限制,将空间分辨率提升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高端扫描探针显微镜的国产化和应用。
首次发现双镍氧层钙钛矿材料的块体高温超导电性,对于镍基高温超导材料的进一步优化设计与合成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全球顶尖学者共论科技合作新范式
论坛汇集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杰哈·阿尔贝特·穆鲁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贺福初、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米歇尔·布兰科、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盖伊·布拉瑟、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春英、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上所良也等全球顶尖学者,共同探讨科技设施支撑大科学计划以及与前沿产业应用紧密结合的经验路径。
参会专家和企业代表等近距离参观和了解了怀柔科学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材料基因组平台、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扩大设施平台开放共享“朋友圈”。同时,分别围绕子午工程大型设备成果产出与开放共享、超快光源开放共享与应用、怀柔科学城生命科学产业发展等议题组织3场专题研讨,邀请创新主体和市场主体共同参与、谋划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构建良好的科技创新和产业生态,推动取得新的成果和突破。
“面向未来,怀柔科学中心将坚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不断完善高水平开放创新合作机制,持续推动设施平台全面开放共享,加快搭建科技交流合作平台,打造宜居宜业国际化创新生态,以高水平交流对话促进高质量发展。”林剑华说。
新京报记者周怀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