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观念和当下认知通过不断结合,最终弄出一套“好人标准”。
起初,这个标准并未考虑到任何程度的约束作用,直白的说,所谓好人标准并不是一套完善的系统,而是让人们了解到“你该如何变得更好”或是“你应当成为好人”的重要性。
不出意外的意外发生了,人们突然意识到这个所谓的标准似乎正在用自圆其说的方式大谈特谈关于奉献,关于付出的话题,而对于回报这个问题则抱着“既然当好人就别谈这个事情”的心态举起大棒,拿起狗粮。
狗朗播撒忠诚,是趴在地上的忠诚,而大棒究竟要打谁,
这个问题的答案,“好人标准”里一个字都没敢提。
我曾经抱着玩味的态度跟一个做网剧的朋友聊起这个标准,我问他,如果把“好人标准”拍成网剧的难度有多大?
朋友说难度不大,但是让人们喜欢的难度就很大了。
我问他为什么,朋友说现如今人们的口味倾向于猎奇,在猎奇中寻找共鸣和自我认同,这样的东西才能火,
如今回头想来,所谓好人标准也正在被成为一种宣传平台,诚然这并非是什么坏事,从传统认知来说,多点好人就意味着少点坏人,
但问题就在于宣传一件事,并不等于做这件事的人就会多。
比如人们对于网红“冬泳怪鸽”的态度便是如此,很多人试图找到这位老网红的黑料,但搜寻无果,于是人们便开始认可这位老网红的人品和素质,无论是线上的表现还是线下粉丝的了解,这位代表着网红界最高素质的冬泳怪鸽,似乎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一面旗帜。
一面关于道德,关于该如何做人的旗帜。
不过有意思的是,我看过很多关于这位网红的采访记录,包括人们通过他的表现去评价当下社会的种种怪象时,都会对一道无形的红线敬而远之。
简单来说就是,这样纯粹的人,这样高尚的人,
他令人羡慕,令人尊重,但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做这样的人。
诚然,后面这句话并不会讲出来,毕竟这样直白的态度谁说谁就得挨骂,就得被批评,但事实上,人们只谈羡慕他的人品和道德,但对于“要不要做这样的好人”这件事,则表现的格外暧昧,以及营造一种“懂得都懂,不懂得也别说话了”这样模糊不清的氛围。
是的,人们都知道当一个纯粹的好人有多累,毕竟很多人曾经当过,也有很多人正在咬着牙正在当这样的人,而对于这样的人究竟该不该成为一种纯粹意义上的终极追求。
沉默不是装聋作哑,
沉默是最好的回答。
该做什么样的人,其实人们心里都有一杆秤,以前这杆秤的意义在于平衡,在于公平。
而现在,这杆秤的意义则倾向于不吃亏,不被骗,不被愚弄。
活着这件事,其实一个看起来很复杂,其实很直白的事情,
社会的复杂,其实跟人性是脱不开干系的:
人们固然渴望纯粹,
但谁也不想因此受罪,
而事实,总是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