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刘亚楼大会上公然与科研部唱反调,怒斥:不经过批准,这批人你们一个都不准处理!处理他们,毫无远见!
1949年10月,中央着手组建人民空军,对于空军领导班子的人选,周总理果断推荐了刘亚楼。毛主席见状非常高兴,钦点刘亚楼担任空军司令员,不久之后中央就正式发布了委任状。
得知中央的这个安排,很多人都感到有些意外,刘亚楼自己也觉得有些突然,毕竟他在这之前还没带过空军部队。在随后的十多年间,刘亚楼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中央的选择有多么正确,他成为新中国空军的重要奠基人。
在建国之前,解放军并没有建设空军的经验,对于刘亚楼以及空军领导班子中的很多人来说,他们都需要从零开始。好在,中国空军的建设一开始得到了苏联的帮助。
刘亚楼此前曾多次与苏联打过交道,在他与苏联方面的协调下,中国空军的建设迅速开展。刘亚楼舍弃了过去在陆军部队中的一切,全身心投入空军的建设工作中。
在他的不断努力下,空军的建设很快就取得了效果,他们只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就组建了15个航空兵师,又成立了多所航校。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依靠着强大的军工能力,一度掌握了制空权。为了配合地面部队作战,刘亚楼指挥着刚刚成立的空军部队入朝作战,年轻的中国空军虽然实力远不如美军,也无法撼动美军在空中的优势。
但短时间内培养出来的空军部队,已经在正面作战中给美军带来了不少的麻烦,使得美军也开始重视起中国空军的威胁。
虽然上任短短几年,就交出了这么一份出色的答卷,但刘亚楼并不满足,他深知空军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眼下中国空军的发展还缺少许多东西,要想发展壮大,就必须不断向国外学习。
于是在朝鲜战争过后,刘亚楼开始将重心放到了空军翻译队伍的建设中,毕竟语言是影响交流的重要因素。
若是空军有一支高水平的翻译队伍,就能准确地将苏联以及其他西方国家的空军科技,以及相关著作引入国内使用。想要做到这一点,刘亚楼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
刚成立的空军部门,虽然在他的努力下建设起了航校,能够自主培养一定的航空人才,但对于一个国家的空军来说,他们在各个方面可用的人员还是太少了。
军中其他重要部门都缺乏人才,更不用说翻译部门了,全军上下就只有31个俄文翻译,这些人平均分配都不够底下航校用的。
于是,刘亚楼开始想方设法招揽人才,靠着他不断协调,空军总算是从哈尔滨、新疆等地,招募到了许多知识分子。
空军的翻译队伍一下子就扩充到了400多人,可就在空军的翻译队伍刚刚建设起来的时候,一个重大的事件差点毁掉了一切。
从1958年开始,中苏之间的根本性矛盾就难以调和,到了上世纪60年代两国关系彻底破裂。苏联撤回了对中国的一切援助,并将在华的各类专家顾问全部召回,这一举动对中国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打击。
空军同样遭遇了重大打击,大量苏联专家顾问撤离,使得空军良好的发展势头戛然而止。同时,苏联人的离开还给空军部门留下了一个重大的问题——那就是原本建设起来,与这些苏联专家顾问对接的翻译队伍,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
这种情况不单单是空军,其他兵种同样面临这个问题,考虑到这些翻译人才就这么闲置也不是办法,中央商议后决定,各兵种对于闲下来的翻译人员进行调整。
其他兵种陆续开始调整翻译队伍,大量的翻译人员转业或者改行,不再保留原本的翻译队伍。
空军科研部本来想要响应中央的号召,制定了翻译队伍的调整提案。此时,刘亚楼出面表示了反对,他与中央和其他兵种唱起了反调,反而主张保留原本的翻译队伍。
1961年3月,刘亚楼在空军党委会上公然与科研部唱反调,否定了科研部的提案,他明确表示:辛苦培养出来的翻译人员价值极高,就这么遣散了翻译队伍是没有远见的行为。
刘亚楼坚持要留下这些翻译人员,只对他们的工作进行微调,当时他还警告道:不经过空军党委批准,翻译这批人一个也不准动!对现有的翻译人员,不许随便改行。
但是刘亚楼的行为引起了一定的争议,不过他本人依旧坚持自己的决定,为了培养空军的翻译队伍,刘亚楼做了许多的事情。
他还专门给翻译们安排了英语等其他语言的培训,事实证明刘亚楼的做法十分明智,空军的翻译部队在那之后基本投入了笔译工作中。
哪怕没有苏联专家顾问,但他们靠着自己的翻译功底,将各国的资料文献准确翻译,为空军带来了大量重要文献教材,这些都成为空军后续发展的重要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