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在陕西西安,有这样一位青年科学家,他16岁走出国门辗转求学,27岁扎根西部深耕科研,用所学专业连接起基础研究与民生需求,用师者之心在西部大地播撒星火。他就是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教授、副院长高健智,一位用科研成果助力西部发展、以师者情怀培育创新英才的耕耘者。
[同期]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教授、副院长 高健智
我16岁从天津走出国门,用11年辗转三大洲,最终博士毕业。我27岁来到西安,又一个11年,我把所学知识“种”进了黄土地。
[解说]今年38岁的高健智是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这位土生土长的天津人,从2014年来陕工作,如今已扎根这里11年。
[同期]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教授、副院长 高健智
我16岁就出国留学了,先去澳大利亚学习语言,又到英国(剑桥)圣安德鲁斯学院读了一年预科,后考入英国伯明翰大学一直读到2013年底博士毕业,2014年到陕师大工作。
[同期]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教授、副院长 高健智
来西安也是两方面原因。一方面,2014年是我们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启动实施的第15年,正是急需人才之际;第二个方面,当时我的舍友也是我的好朋友,他就是西安本地人,他在我们的留学过程中经常给我介绍他的家乡西安,对西安这个城市印象非常好,所以在毕业以后就选择来了西安。
[解说]高健智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领域的研究。近年来,他在扫描隧道显微技术、表面物理化学及原子、分子操控等方面开展了深入而富有成果的研究。
2019年,他和团队通过大量实验,首次实现了在单层氢键有机框架材料中直接观测到平带,为该领域过去30年在国际上存在的争议提供了充足实验佐证。相关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通讯》发表后,引发国际学界高度关注。
[同期]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教授、副院长 高健智
以前一直是理论上预言的。我们是确确实实地真真正正地观测到了有机二维材料的平带的存在,这是实验上的一个突破。平带的存在,它是对于一些奇异的量子特性是有非常大的物理意义,对后续的比方说量子信息,然后磁性还有拓扑科学的一些研究,有非常重要的一个实验佐证。
[解说]凝聚态物理的研究为新材料的发现和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2023年,高健智联合空军军医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科研人员申报的“人造骨骼产学研基地”项目,成功获得陕西省发改委“西部大开发重点项目前期工作补助专项”立项。
[同期]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教授、副院长 高健智
举一个例子,在原来的钛合金的这种关节置换上,因为把坏的骨头部分取出来,然后把替换的关节装进去的话,这个部分的材料会磨损原有的健康骨骼。我们对人造骨骼的表面(进行)氨基化处理之后,它可以有效地和原有的健康骨骼进行结合,并且起到一定的润滑作用,而且也降低了患者的并发症的产生。
[解说]该项目的建设将有利于我国植入物产业优化升级,预期降低相关疾病的社会医疗成本50%以上。项目建成后人造骨骼产品年产值3到5亿元,实训、术后骨骼康复检查服务、数字化随访服务等年收入不少于1亿元。
尽管科研成就斐然,高健智始终铭记自己作为师范院校教师的使命。近5年来,他承担了本科生课程5门、研究生课程1门,主动承担学院本科生创新实验班的全英文课程建设等,教授学生数1500余人。
[同期]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教授、副院长 高健智
我们的毕业生毕业之后,大部分也都成为了中学和小学的老师。所以作为一个老师来讲,对他们的人才培养,还有教育,甚至能够决定他们的未来的工作、人生,也对于他们的学生有一个更好的教育延续。
[解说]11年来,高健智荣获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二等奖等荣誉。但他觉得荣誉只代表过去,未来还需更努力。
[同期]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教授、副院长 高健智
第一,借助人工智能赋能的新潮流,希望依托我们西部师范联盟的平台,然后更好地去做一些好的课程,为我们的毕业生还有学生能够更好地投身到西部的基础教育中培养更多人才。
第二个就是在自身的科研工作中,希望能够扎下身去,好好地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成有效的产业,促进咱们陕西省的科学成果转化,服务和辐射我们的西部地区。
[解说]从泰晤士河到渭河,在两个11年的时空折叠中,高健智用所学专业连接起基础研究与民生需求,用师者之心在西部大地播撒星火。
[同期]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教授、副院长 高健智
当了11年(留)学生,然后又教了11年的学生。我觉得能够在西部贡献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服务西部,然后能够多教出几个好学生,多培养几位好教师,觉得内心其实是无比荣耀的。
新华社记者梁爱平 陕西西安报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