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朱棣攻入南京,谋士姚广孝叮嘱:“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但你千万不能杀他。不然天下文人的种子就绝了。”朱棣点头同意,却扭头就灭了方孝孺十族。 能让姚广孝如此看重,方孝孺确实是个难得的人才。 方孝孺出身儒学世家,父亲方克勤曾参加元朝科举,他写的一篇评判天下形势的论文,令人拍案惊奇。后来朱元璋建立大明,在众人的举荐下,任命方克勤为济宁知府。 方克勤不贪图功名,一生清正廉洁,是个人见人夸的好官,可惜后来因为卷入一场冤案被杀。 方孝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父亲更聪明好学,有着“小韩愈”之称。别人都是几天看一卷书,他每天读的书能有一寸多那么厚。长大后的方孝孺,曾师从开国文臣之首的翰林学士宋濂,是最受器重的得意门生。 25岁那年,方孝孺被引荐给朱元璋。朱元璋很看好他的才学,打算让他将来辅佐太子朱标,但朱元璋也看出他骨子里的恃才傲物。 为了压制方孝孺的傲气,朱元璋一直没有重用他,而是让他回老家闭门读书长达十年之久,这期间不管谁来举荐,朱元璋都不予理会,但始终也没忘了他。 后来方孝孺因受牵连而被抓回京城,朱元璋点名将他释放,可见受重视的程度。 朱元璋曾对太子朱标说:“这是个品行端庄的人才,你一定要把他用到退休。” 不过这话说得太遥远,因为没多久朱标就去世了,他的儿子朱允炆成为储君,之后方孝孺就成了建文帝的谋臣。 朱允炆上位没几个月就开始削藩,逼得燕王朱棣发动了为期四年的靖难之役。 这期间,朝廷发布了不少诏令和檄文痛骂朱棣,而这些全部出自一人之手,那就是方孝孺。 朱棣攻破南京城后,朱允炆下落不明,方孝孺被捕入狱。朱棣正愁不知如何处置建文帝旧部,姚广孝前来请愿:“我从未向殿下要过赏赐,如今大业已成,我只有一个请求。” 朱棣:“但说无妨。” 姚广孝:“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但你千万不能杀他,不然天下文人的种子就绝了。” 这对于朱棣来说小事一桩,他征战沙场这么多年,什么样的硬骨头没见过,威逼利诱总能降伏,更何况要面对的还是个文若的读书人。 不过,朱棣太小瞧这个读书人的气节了。 朱棣虽然已经攻入京城,但要想称帝,还缺一个正大光明的名头,至少也要有份即位诏书,如果能找个有分量的人来写,定能堵住天下悠悠之口,而身为前朝重臣的方孝孺就是最佳人选。 但不论谁去劝说,方孝孺就是不服软。于是朱棣命人把他带来,方孝孺一进大殿想到已是物是人非,便开始嚎啕大哭,痛斥朱棣不臣之心。 朱棣拉下脸,让人端来笔墨:“这即位诏书,非要你来写不可,以前的事可以既往不咎。” 方孝孺早已视死如归:“就算是死,我也不会写!” 后来被逼急了,方孝孺终于痛哭着在纸上写下四个大字。朱棣拿起一看火冒三丈,“燕贼篡位”四个字直接戳到了他的肺管子:“你就不怕我诛你九族吗?” 方孝孺大义凛然:“诛我十族又何妨!” 没想到朱棣还真的抓了他的十族,一共847人。而在此之前,方孝孺的妻子知道在劫难逃,便带着两个儿子自缢,两个女儿也跳入了秦淮河。 朱棣把这847人拉到方孝孺的面前一个个地杀,但方孝孺始终没有丝毫动摇:“奸臣当道,我唯有以死殉君。“ 等这847人全部殒命,朱棣便下令将方孝孺凌迟。 在那一千多年前,也曾有人和方孝孺有过类似的命运,那就是晁错。 晁错鼓动汉文帝削藩,他的父亲赶来劝解,可晁错说:”不这样做,天子没有尊严,国家不得安宁。” 父亲知道这会惹来杀身之祸,但又劝不动儿子,于是赶紧回到老家,让族人到外乡避难,随后自己选择自尽。 后来七国发生暴乱,汉文帝迫于压力杀了晁错。 方孝孺和晁错都是忠君报国的勇士,明知道会有怎样的后果,还是为了自己所侍奉的君主不顾一切,这该是多么坚定的信念。 不过也有人认为方孝孺是愚忠,你怎么看呢?
1402年,朱棣攻入南京,谋士姚广孝叮嘱:“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但你千万不能杀他
底层史观吖
2025-04-02 10:54:52
0
阅读: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