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于小欢,是一名老知青,我在60岁的时候娶了小20岁娇妻,现在儿子已经十岁了,因为这件事情,我和儿子关系闹得很僵,直到现在儿子也不肯原谅我,其实,我也想过是不是自己真的做错了,每次看到年幼的儿子,我心里总有一种担忧,万一那一天我突然离世了,年幼的儿子该怎么办。
我的第二任妻子名叫王曼丽,以前是我请的保姆,我老伴瘫痪在床十多年,一直都是我和保姆王曼丽在家里照顾,王曼丽在我家做了十年保姆,自从妻子瘫痪,她就来到了我家。
十年相处下来,我已经把王曼丽当成了自己的家人,老伴去世之前对我说,如果以后一个人觉得孤单了,可以再找一个老伴,其实,我和王曼丽在一起,也是考虑了很久,毕竟我们两个人之间相差了二十岁,结婚的时候,我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谴责,亲戚朋友都觉得我这样做不好,对不起自己的老伴,更对不起自己的儿子,可是最终我和王曼丽还是结婚了。
我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我是1968年第一批去农村插队的北京知青,当年我插队的地方是在陕北米脂县唐家沱公社,那时陕北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插队知青都是住在窑洞里,五个人住一间窑洞,我们住的窑洞在半山坡上,窑洞外面就是山沟,春天绿树成荫,冬天银装素裹。
我们每天和老乡一起下地干活,老乡干什么我们知青就干什么,最苦的活就是挑牛粪,一担一担往地里上挑,而且都是山地,山路蜿蜒曲折,一趟下来全身都湿透了,记得第一次挑牛粪,我还摔了一跤,把脚扭伤了,好几天不能下地干活,很多知青肩上都磨破了皮。
在农村干一年多农活,我手上就起了一层厚厚的老茧,刚到农村的时候,非常不习惯农村的生活,慢慢适应后,我还学会了陕北话,也融入了老乡的生活,陕北老乡都非常热情好客,在生活上对我们知青非常照顾。
每年过年的时候,我们都去老乡家里过年,那时候,虽然家家户户日子过得都很拮据,但是,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大家都卯足精神,渴望早一天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在农村待了两年,我就被招到县宣传队,当了宣传员,在插队的时候,我表现得非常积极,最苦最累的活,我都是第一个冲在最前面,老乡都喜欢我,有的老乡还打算把女儿嫁给我,当时我根本没有考虑过结婚的事情,因为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在农村生活一辈子。
1973年,我终于等来了一次机会,宣传队里有两个推荐上大学的名额,宣传队里有十多人,大家都想去,可是只有两个名额,因此竞争非常激烈,大家纷纷开始走路子,当时想要去上大学,要通过政审和考试才行,最后我顺利拿到了一个名额,我激动的好几个晚上失眠了,能够上大学,不仅意味着我能回城,而且以后工作也有保证了,我的命运也将被改变。
我在西安石油学院毕业后,直接回到了北京去了石油勘探研究院工作,1979年,在家里人介绍下,我认识了同为知青的妻子李晓霞,李晓霞是一名高中老师,比我小二岁,我们认识半年后,就结婚了。
我和李晓霞结婚后,我就从家里搬了出去,单位给我分了一套五十平米的小房子,刚好能够住下一家三口,因为家里实在太挤了,我哥哥一家人和我父母,还有没有结婚的妹妹,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生活上非常不方便。
1982年,儿子于阳出生,孩子的到来给家里添了不少欢声笑语,我和妻子平时工作都比较忙,孩子一直都是由爷爷奶奶照顾,我每个月会拿出一部分工资给父母,我哥哥和嫂子生活上压力比较大,其实,我这样做也是为了减轻哥嫂他们的负担,妹妹出嫁的时候,我拿了一千块钱,给妹妹置办了一些嫁妆。
我兄妹三人的关系一直都非常好,有事也会一起商量解决,2000年,妻子摔倒患上了中风,为了给妻子治病,我几乎花光了所有积蓄,好在哥哥和妹妹给我拿了二十万,我才度过了难关,妻子瘫痪后,我就请了保姆王曼丽。
王曼丽人很勤快,每天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把妻子照顾得非常好,让我省了不少心,2001年,儿子于阳考上北京大学,我心里很欣慰,儿子很懂事,我也很少干涉儿子的生活。
2010年,老伴去世前告诉我,王曼丽人不错,如果以后我觉得孤单了,就把王曼丽娶了,王曼丽比我小二十岁,之前离过一次婚,后来就一直没有再找对象,是我主动向王曼丽提出结婚的,王曼丽并没有拒绝,而是担心儿子于阳不肯接受。
在和王曼丽结婚之前,我和儿子于阳说过这件事情,当时我们就吵了起来,于阳坚决不同意,可是我最后还是和王曼丽结婚了,婚后王曼丽想要一个孩子,我当时很犹豫,毕竟我年龄大了,可是王曼丽还年轻,如果将来我去世了,她也有一个依靠,所以最终我们还是打算要一个孩子。
如今我和王曼丽的儿子已经十岁了,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儿子平平安安长大,给王曼丽和儿子多攒一些积蓄,其实,人生可以有很多种选择,只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抉择就好了,我一直觉得,我和王曼丽可能就是命中注定的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