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了,儿童精神科爆满,是因为这种“有毒的爱”

童行书院育儿 2024-09-24 03:24:26

写在前面:

到了新学期,神兽陆续回笼。

可在学校之外,一部分孩子却挤满了儿童精神科。

在平时,科室中并不会这么繁忙。

有句话说道:“生病的孩子,实际上是家中病得最轻的。”

家人,给孩子带来的爱,才是最有毒的。

不要等孩子出现躯体化症状,才开始慌张

每每我们感冒发烧,连带着心情都不会很好,可见生理会影响心理。实际上,反过来也成立。

《黄帝内经》中曾提出:“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到了近代,随着“心神医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身体的神经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心理问题的影响。

很多孩子在开学前后,会出现一系列躯体化症状,类似于头晕、恶心、肚子疼、失眠等。

等家长带孩子到医院检查,会发现各个器官并没有什么问题,报告单显示一切正常。这时候家长们就会认为,孩子是想逃避学校而找“借口”装病。

曾经你也看到过,有孩子一进学校就肚子疼,一请假出学校,连药都不用抓就没事了,类似的事情很常见。

听起来很荒谬。可这些病症真得是孩子逃避上学撒的谎吗?

事实上并非如此。这是因为孩子焦虑紧张的心理影响到了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等所产生的表现,是孩子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如果这个时候再遭受到家长的批评指责,对于孩子来说无异于伤口撒盐。

一般来说,到孩子有了躯体化症状,说明孩子的心理问题已经很严重了。

我们应该防患于未然,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好好去爱孩子。

浓度太高的爱是“有毒”的

让我们先从一则小故事说起。

在某个小村庄,一天来了贩卖酥鱼的小贩。有一家人因为孩子生日的缘故,于是买了很多,想让孩子一次吃个够。

可,孩子却意外身亡。

原来,酥鱼在制作中为了保持酥脆,会用适量的“砒霜”。

恰到好处的砒霜是药,过量的砒霜就是毒。

孩子的身亡不是在于酥鱼中有砒霜,而是因为孩子一次吃了过量的酥鱼。

这场悲剧之所以让人揪心,是因为一家人好心办了坏事。

可怜天下父母心。不应该太过苛责父母,为人父母总是想把最好的留给孩子,这是父母的通性。

世界上很多事情需要考试,但为人父母不需要。我们笨拙地学习爱,想让孩子有好的成长。

出发点当然是好的,只是很多时候我们的方式方法出现了问题。

比如,孩子可能想要的只是一个苹果,而父母拿来了一大车的橘子,这明显不符合孩子的需求。

就在最近,我还在听身边的人说,现在的孩子是多么多么脆弱,一点小事都扛不住。

面对这种现况,有些家长总会说,是因为现在孩子不知足。

“我们那时缺吃缺穿,也没有这么多心理问题,每天也都过得都很快乐啊。”

可事实,真是孩子们不知足了吗?

几十年前,物质条件确实不比现在,人们最大的追求就是吃饱穿暖。

经济发展落后,但是民风相对善良淳朴一些。

反之现在,经济快速发展,攀比之风盛行。

人们在茶余饭往往会有意识地攀比。

在这些比较之中,孩子经常被提及。

听起来是“关爱”,但这对孩子来说就是“隐形的毒”。

听着别人说自己的孩子怎么怎么优秀,家长们就会焦急。

害怕孩子不如别人,担忧孩子的未来。不断地给孩子“加大马力”,可这样孩子真的能承受吗?

哪怕是“别人家的孩子”,有些时候也难逃一劫。

因为这些孩子平时很优秀,也被大家认可,到达了一个制高点,他就不允许自己再跌下去,或者说周围环境不允许他再跌下去,而这个环境,来自老师、家长、亲戚朋友。

我之前教过一个女生,平时执行力很高,字迹工整,作业完成及时,成绩优秀,看起来方方面面都不错。

可是有一次,她却对为什么要上学产生了疑惑。

因为在她看来,上学是为了工作,那么现在不上学不还是可以去工作。

我和她聊了很多,也不清楚是否解决了她的困惑。

我只是确认一点,孩子虽小,并不代表他们什么都不知道。相反,他们内心深处也有不少想法,需要及时去了解。

孩子们毕竟年龄小,心智不成熟,承受压力的能力和大人也是没有办法比较的。当年龄和压力悬殊越来越大,天平越来越倾斜,自然会产生问题。

随着心智的发展,孩子需要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家长过分地关注,对于孩子来说不是保护,而是一种伤害。

因为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的主体性受到了损害。每个人在成长中总要渐渐变为独立的人,倘若在成长之初,就被扼杀了自我的意志,那么之后大概率会面对心智的破碎。

月盈则亏,物极必反。高浓度的爱,会让孩子窒息。如何判断爱是否适量呢?如果你觉得自己越爱,孩子越抗拒,那么就可能是自己的爱出了问题。

亲子相处不容易,找到方法学会爱

和不同的人相处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成分,磕磕跘跘自然在所难免,只是要看我们如何处理身边的“亲密关系”。

并且越是近的关系,就更加容易让我们不知所措,乃至产生伤害。比如,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当然不容易处理,我们常常痛并快乐着。看着孩子把全身心交付给自己,我们会感受到莫大的幸福。但有些时候。我们又因为孩子没有达到我们理想中的反应而分外难受。

作为父母,社会大风向我们是改变不了的,文化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我们也没有办法改变。

但我们可以改变与孩子的交流相处方式,来以此防患于未然。

这不仅是外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是在保护我们自己。

一个人心情不同,做出的饭菜味道都不同,更不用说养育孩子了。如果自己的内心不够愉悦,如何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呢?

我们可以试着在工作之余多抽出时间和孩子谈心。不谈成绩不聊学习,而是用积极的眼光和心态和孩子聊社会百态。

让孩子看到社会生活中不止学习一条出路,各行各业都很精彩,并不是考试中少考一分学业就要完蛋,人生就要变成灰暗。也并不是周围人对你学业水平不认可了,你的人生就没有希望了。

要站在更高的角度,让孩子认识到义务教育文化知识的系统学习只是漫长生命中的一段旅程,不管是一帆风顺还是波澜起伏,都不应该对整个人生作否定或完全的肯定。

让孩子明白认识自我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外界评价,还有一种是自我评价。

外界评价是认识自己的一种途径,但那只是别人的一种观点,观点不一定代表事实。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没有人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既不自大也不自卑,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就够了。

帮助孩子适当地放下身上的那些包袱,而且,其实很大一部分包袱是孩子不应该承担的。

身上越轻才能走得更远,承担的更多有时候非但走不远,还可能中途就走不动了。

给孩子解压,也给自己解压。

让孩子在爱中成长,也让自己在爱中生活。

路一直都在,只是你需要找到那个入口。

「不焦虑父母俱乐部」,就是这样一个入口。

育儿先育己。

在这个共学社群,我们让家长从自己的内心出发,首先让自己变得更好,能够得到倾听,获得共鸣,释放压力,并获得正确的路径。

我们自己好了,才能更好的培养孩子。

欢迎了解「不焦虑父母俱乐部」的详细信息,这个大家庭,在等着你!

认识自己很美好,但谁能去教呢?

觉察会给我们带来改变,但谁能给我们觉察呢?

健康成长的孩子,一定是会辩证思考,会自我提问,会不断自洽的。

怎么能让孩子获得这样自我认知的能力呢?

「少年哲学思考家」,就是这样一个给孩子搭建的脚手架的地方。

哲学可不是空谈,对孩子最重要的“如何找到自己的方向,如何树立我的价值观、人生观”都会在这里找到。

作者 | 败涯

普通科幻爱好者,常在折叠宇宙写文;

平凡教育实践者,偶有奇思妙想在身。

微信改版啦!

互动话题

读完了本文,你对“关爱孩子的方式”有什么看法和见解吗?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

如何搜索文章

在公众号文章列表页面,点击右上角处,输入关键词,可搜索过往文章。

拓展阅读

成功用钱就能砸出来么?不,做不到这点,怎么“鸡娃”“富养”也没用别为了完成任务,让孩子困在形式主义的“假成长”里“鼓励式教育”要怎么做,才能效果最大化?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zhangqing@tongxingschool.com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0 阅读:0

童行书院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