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猫效应反着用,养娃越来越轻松

童行书院育儿 2024-09-26 04:02:44

写在前面:

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信很多人都听过:

一位父亲在公司收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一顿。孩子心里生气,狠狠地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避让小猫,撞伤了路边的孩子。

这就是踢猫效应。

踢猫效应,指的是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引发的连锁反应。它描述的是负面情绪的传染效应。

如果我们去看关于踢猫效应的文章,很多都在说,如何走出坏情绪,避免坏情绪传染。

但实际上,踢猫效应不只有负面影响,只要我们用的好,一样可以产生积极效果,甚至让养娃变得越来越轻松。

养育的本质是影响

谈起踢猫效应,我们很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负面情绪上,关注的是如何管理情绪,控制负面情绪的影响。

但实际上,踢猫效应中还有不容忽视的一个因素,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身份的差别。

爸爸在公司被老板责骂,老板是强势方,爸爸是弱势方;

爸爸回到家训斥孩子,爸爸变成了强势方,而孩子是弱势方;

孩子回头过去踹猫,孩子变成了强势方,猫则是链条末端的弱势方。

坏情绪不只是简单地蔓延,而是沿着等级和前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此传递。

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模式,不只是因为情绪的威力大,不可忽视的,还有权威的影响力。

老板能够影响下属,爸爸能够影响孩子,这一点司空见惯。

但问题在于,这样的传递和影响,其实是中性的。

不只有负面情绪可以传递,好的情绪和价值观,也一样可以感染其他人,尤其是关系中的弱势方。

我还记得有一次朋友来我家做客,我忙活做饭期间,她跟女儿有很多互动和交流。

后来朋友跟我说,你女儿特别崇拜你,她每次提起妈妈,都是特别骄傲自豪的样子。

当时听完,我只是把孩子的行为当作每一个孩子都会有的举动,并没有放在心上。

今年3月,我的工作有所调整,外派欧洲工作,中间有差不多7个月不能陪在孩子身边。

离开前,我也有很多担心:

我不在身边,孩子状态可能会受很大影响,学习估计会有起伏;

没有我的陪伴,她心情估计不太好,练琴读书什么的,也别太苛求了。

可以说,我做好了回头收拾烂摊子的准备,接受见面之后帮助她恶补落下的课程和进度。

但出人意料的是,孩子尽管很想我,但她很快就找到了调节自己情绪的方式,学习进度没落下,弹琴也在坚持。

我到底做了什么,让我遇到这么省心的娃,难道是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

思考之余,我想到了一句话: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好的养育,不是凡事以孩子为重,事事紧盯着娃,而是做好自己,经营好关系,为孩子成长提供好的土壤和氛围。

养成自己

当妈的这8年,我花了很多时间学习育儿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应用好的育儿技巧,努力到最后终于明白,养育孩子最重要的事,不是如何对待孩子,而是如何做好自己。

只有好的自己,才能养育出好的孩子。

你的现在就是孩子的未来

我原来的工作岗位是内部审计,经常会出差。

孩子断奶没多久,我就恢复了出差的安排。

还记得第一次出门,我心里纠结又难受,上了高铁就流下了眼泪。

我觉得孩子特别可怜,这么小就要经常跟妈妈分离;也担心没有妈妈陪,孩子是不是没有安全感。

但哭了一会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

如果将来我的女儿面对和我一样的选择,我希望她怎么做呢?

毫无疑问,我一定会支持她做自己,希望她不只被困在妈妈的角色中,寻找更多实现自己价值的机会。

当我想到这里,我在那一刻放松了。

因为我知道,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我今天就要到什么样。

一个纠结犹豫的我,不可能养出一个笃定果敢的孩子。

很多人喜欢跟孩子讲道理,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甚至会说,妈妈/爸爸没做到,你要比我们做得好。

可是,身教重于言传,空口说的道理,永远不如潜移默化的行为来得有力。

倘若我们做不到,又有什么资格要求孩子做到?

稳定的父母才能容纳孩子

养育孩子的这8年,我作为妈妈最大的收获,就是同时养育了自己。

很多问题,看似是亲子关系的冲突,当我真的想要面对和解决,才发现,其实都是自己的问题。

当我慢慢找到自己的卡点,获得了真正的成长,在养育孩子方面,也变得更加游刃有余。

一方面,我自己的情绪处理能力更强了,能够更稳定地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心理学精神分析领域,有一种说法是,父母是孩子的容器。

武志红老师在解读这种说法时说,好的父母能够让孩子的情绪、活力和攻击性,能够在和父母的关系中流动。

在大部分父母的成长经历中,情绪管理一直都是缺失的一课。我们连自己的情绪都处理不好,也就更难说处理孩子的情绪了。

而自我的成长,让我补上了这一课,不仅具备了自我情绪管理能力,也让我能够稳稳地做孩子的容器,接纳孩子的各种情绪,允许它们表达和流动。

另一方面,父母稳定的自我,也会向孩子传达坚定的信念和安全感。

我是在去年冬天决定要换一个岗位工作,从面试到最后出发,中间也有几个月的时间。

以前我虽然经常出差,但最长1个月时间,也会跟孩子见一面。但这次外派工作,我们需要分离至少7个月。

与往常不同,这一次我没有丝毫的担心和犹豫,每一步都走得非常坚定。

之所以会变得这么不同,其实根本原因是,我比原来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可能是因为我表现得非常坚定,孩子也远比我想象中坚强。

当其他人担心她想妈妈时,她还会告诉对方,没关系,过几个月就可以见到妈妈了。

很多时候,让孩子担忧和焦虑的,不是分离这件事本身,而是父母在其中掺杂的情绪,传染了孩子。

就像孩子上幼儿园一样,如果父母内心坚定,少一些担忧,孩子也能很顺利地度过开始的那段时间。

反之,如果父母总是焦虑纠结,孩子也很难从容地面对。

经营关系

对于父母来说,做好自己是控制孩子身边的单个变量,而经营好关系,则是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好的土壤和空气。

亲密关系正常,亲子关系才会正常

关于养育,我们常说“丧偶式育儿”,意指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我身边也有朋友跟我吐槽家庭关系,大部分都是关于另一半,但是他们通常会说,自己虽然夫妻关系不太好,但和孩子关系挺好的。

对于这种说法,我心里其实是持怀疑态度的。

没有好的亲密关系,其实是很难建立好的亲子关系的。

一方面,夫妻关系是构建家庭的基础,如果夫妻关系不稳固, 其他家庭关系也会出问题。

人们觉得亲子关系还可以,不一定是真的可以,可能只是孩子作为弱势方,选择了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

另一方面,当亲密关系出现问题,我们很容易将在亲密关系中未能被满足的需求,转移到孩子身上。

这就构建了很多畸形的亲子关系,让孩子背负了很多本不该属于孩子的负担。

比如,有的妈妈跟丈夫关系不好,就想从儿子身上找慰藉,最后甚至离不开孩子,影响了孩子的婚姻。

所以经营好亲密关系,才能更好地发展亲子关系。

当然,经营好亲密关系,并不意味着父母必须一辈子绑定在一起,不能离婚。

而是我们始终清晰自己在关系中的状态,了解自己的需求,并为它负责。

好的关系能够为孩子提供能量

当孩子上学之后,我们都期待孩子有个好成绩。

关于好成绩,我特别喜欢一句话,好关系带来好成绩。

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其实都不只是学习的问题,而是孩子的关系出现了问题。

要么是亲子关系,要么是师生关系,要么是朋友关系,如果都不是,那就是父母的关系出现了问题。

这就是说,父母的亲密关系虽然表面上看跟孩子没什么直接关系,但如果处理不好,也同样会影响孩子,消耗孩子的能量,让他没有精力去解决其他问题。

好的家庭关系的意义,是减少孩子的包袱,让他能够轻装上阵,不被其他事情困扰,有更多地精力面对学习;

也是为孩子提供支持,当他遇到困难时,可以毫无负担地告知家长,无条件地获得支持。

这其中培养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将会为孩子带来极大的力量。

养娃应该四两拨千斤

最近两年,我觉得养娃越来越轻松了。

特别是离开孩子的这段时间,我突然发现,孩子其实不需要时时刻刻都管教,是当我们做好了自己,也处理好了家庭关系,只要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他就可以萌发出很强的向前的动力。

激活目标感

对于孩子的学习,我其实是比较上心的人。

但和大部分家长在意孩子排名和成绩不太一样,我更多的是关注如何帮助她学得更轻松,掌握得更扎实,保证她自己能学会,而不会拿她跟别人比。

刚开始我也在想,我们这样会不会导致孩子特别“佛”,对成绩无所谓,不思进取。

但后来发现,这完全是我们想多了。

首先,人本身都是向好的。

虽然我们不会把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边,但实际上,她在学校中面对的就是一个有比较的环境。

只要身在其中,她就想要做得好。

其次,当我们都各司其职,做好自己的事情,孩子就会习得这样的行为模式。

我在家的时候,也会陪孩子做作业。

但我不会盯着她写字做题,而是在旁边做自己的事情。或者码字,或者看书。

事实证明,当我投入地做自己的事情,为一件事努力时,孩子的状态也会跟我同步,不需要严防死守,她也可以投入地做自己的事儿。

因为她知道,自己想做好,而想做好,就要做好眼前的事儿。

目标感,是我们前进的灯塔,但它只有在合适的环境中,才能发出穿透云雾的光,给我们指引方向。

强化自主性

养娃变省心,其中很重要的是娃自主性不断提高。

大概从二年级开始,我们家娃就可以自己做作业。

我通常会在旁边陪着,但也都是做我自己的事情,只有在他需要我的时候才会提供帮助。

可能很多人觉得,我们遇到了天使娃,孩子本来就听话、懂事。

但我觉得这只是其中一方面原因,更重要的是,我们确实给予了孩子更多的权利,以及犯错的机会。

比如,我们允许她“摆烂”,没完成作业,也接受她有时时间安排不够好,作业做得有些拖拖拉拉。

而之所以能够大胆地选择放手,让孩子安排自己的事儿,做自己的主,是因为我们在做好自己的过程中,明白了成长中都会面临的混乱和不安,也懂得人最渴望的是被看见和被信任。

因为知道自己是如何成长的,我们才能更淡然地放手,允许孩子去做她自己。

坚定的自我相信

我最羡慕娃的一点是,无论将来她要面对什么,她都不害怕,也不担心,始终对自己解决问题有信心。

就像她将来要学习不同的语言,到完全不同的环境。

我问她是否担心,她非常淡定地回答,不担心。

她相信在新的环境里,自己能找到合适的方式,也相信老师和同学会理解她。

很多人觉得自信是源于一直很优秀,但我觉得真正的自信,不是因为自己一直优秀,是因为经历过巅峰和低谷,所以懂得任何问题都能找到解决办法,相信自己能够面对任何困难。

而这样的自信,不是源于讲道理,而是在自我探索中慢慢建立的。

也就是说,真正的自信,是建立在一定的自主性和自由的基础上,只会服从和听话的孩子,是很难真正自我相信的。

不同的理论把教养方式分为很多种,我们也总是想要努力找到哪个是最好的。

我也在这个问题上努力过,想要找到最优答案。

最后终于明白,当下的教养风格更多地在照见我们的过去,面对未来,更好的方式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别人,就在我们自己身上。

当我们学会做更好的自己,就会找到,如何更好养育孩子的答案。

做更好的自己,才能找到更合适自己家庭的教育方式。

通识教育,其实也是这样一个契机。它注重的,是开阔孩子的眼界,以及建立孩子的底层逻辑。

爱观察,会思考,主动学,自驱自律……经历过通识思维培养的孩子,都会有这样的共同特征。

童行的核心儿童课程,也是基于通识思维体系而创造的。如果您的孩子在3-11岁,不妨来了解和体验一下!

作者 | VIVI

8岁女孩的妈妈

努力在与孩子的对话中寻找自己

微信改版啦!

互动话题

读完了本文,你对“经营亲子关系”有什么看法和见解吗?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

如何搜索文章

在公众号文章列表页面,点击右上角处,输入关键词,可搜索过往文章。

拓展阅读

与“打击教育”的结果相反,怎样的孩子才是真正的自信?7岁的女儿给了我答案孩子脾气大,说不听,症结可能在这里职场妈妈的时间魔法:如何在夹缝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时光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zhangqing@tongxingschool.com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0 阅读:0

童行书院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