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威严狰狞,行事荒谬无理,其不择手段维护专制统治的做法,令人深恶痛绝。就在她驾鹤西去的临终时刻,她竟然对年幼的溥仪留下一道违背理智、自相矛盾的遗嘱,其荒唐程度令人啼笑皆非。到底慈禧遗嘱嘱咐了什么?
一. 慈禧太后的前世今生谈及慈禧太后,不得不从她的出身说起。慈禧的出身并不显赫,她原名叶赫那拉,生于1835年,是一个普通的满洲贵族家庭。1849年,14岁的她被选入紫禁城为嫔,并在1852年被小小年纪的咸丰皇帝(1841-1861年在位)纳为嫔妃,从此开启了她在紫禁城内的宫廷生活。
起初,叶赫那拉在后宫中地位不高,直到1856年诞下了咸丰皇帝的第一个儿子载湉。作为生母,她的地位逐渐上升。1861年,咸丞同治继位,同治皇帝年纪尚幼,权力实际上掌握在两位太后西太后(亲政)和嫻耐太后(继宫)手中。
叶赫那拉在长期的宫廷生活中极为机警老练,她巧妙地结交了西太后,获得了西太后的赏识和宠信。1862年,西太后去世后,嫻耐太后遭到同治皇帝排斥,从而被边缘化。叶赫那拉借机成为实际上的垂帘听政人物,影响力日渐扩大。1875年,同治驾崩,从而打开了叶赫那拉重新掌权的机会。
同治驾崩后,婴儿皇帝光绪被立为继承人。作为已故皇帝的生母,叶赫那拉被封为"孝钦皇太后",即"慈禧太后"的雅号。在光绪幼年期间,慈禧与西太后共同执掌皇权。1881年,西太后驾崩,慈禧独揽大权,一统朝野。从此,她成为清王朝绝对统治者,一直执政到1908年去世为止,近半个世纪的光景。
二. 溥仪的出身与继承皇位溥仪的出生并不显赫,与慈禧太后的出身相去无几。他原名爱新觉罗·溥佺,1906年2月出生于北京宛平县,其父为载涵亲王爱新觉罗·载沆,母亲为瓜尔佳·氏。
1908年,光绪皇帝驾崩,慈禧临终前曾一度打算禅位给溥仪的父亲载涵亲王。但最终,还是慈禧改变了主意,将只有两岁的溥仪定为光绪皇帝的继承人。究其原因,或许慈禧太后觉得溥仪年纪尚小,好控制;而父亲载涵则是为人刚毅,不太听话。
溥仪继承皇位的过程异常匆忙。1908年11月14日,光绪驾崩后不过几个时辰,慈禧太后便将溥仪定为皇帝,并赐予"载湉"这一年号,意谓"继承德润"。11月15日,年仅两岁的溥仪在太和殿接受了册封大典,从此正式登基为清朝第十二位也是最后一位皇帝。
按照规矩,溥仪继位后仍需由亲临摄政,直至成年。摄政王的人选首选是光绪离世时在世的亲王,最终选定了年届七旬的载沆亲王担任摄政王。而摄政王之下设立的则是内阁总理大学士,其人选则是年富力强的奕訢,乃是满洲璘琳阿哥尔觉氏后人。
就这样,慈禧在临终之前,操控了溥仪继位和朝中权力的安排布局。尽管如此,溥仪登基之初,朝中并未掀起什么大的风云,相对安稳。但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清王朝的覆亡也就指日可待了。
三. 遗嘱慈禧不仅赏识李莲英的忠心耿耿,更欣赏他敏捷机警、精于察言观色的本领。在宫廷之中,李莲英可谓是左右慈禧、言传身教的红人。无论是日常的起居,还是朝政大事,李莲英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时候,正是李莲英一手主持了慈禧和光绪逃亡的大计。后来,慈禧太后避居西安期间,李莲英亦随从左右,掌管着重兵把守的大权。
1901年,慈禧返回北京后,李莲英被重新提拔为内务府总管。此后,他更是集中了极大权力于一身,几乎主导了整个内务府和宫廷的大小事务。
四. 遗嘱的自相矛盾之处这番说辞着实令人啼笑皆非。慈禧自己作为一名女性,在执政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不但参与了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更是长期掌控着皇权,独揽朝纲。她的所作所为,无疑与她遗嘱中的这一要求背道而驰。
或许慈禧太后是出于对传统女性地位的认知,认为女性理应远离政事?但她自己就是最明显的反面教材。更何况,她在执政时期,也从未有所忌惮,时常打入后宫的一切事务。
凭借慈禧的赏识,李莲英权力日渐膨胀,不仅管理宫廷内务,更影响了军国大事的决策。到了慈禧执政后期,李莲英简直已经成为了宫中的实权掌控者。他的地位和影响力,早已超越了普通太监的身份。
但即便如此,慈禧在遗嘱中却仍然叮嘱溥仪不可让太监擅权,防止重蹈明朝的覆辙。这难免令人费解,难道她真的没有看清李莲英已然成为宫中红人的事实吗?
明朝灭亡的根源之一,正是宦官专权和女主专横的结果。然而在慈禧手中,不仅女主专权一直延续,宦官的权力亦日益扩张。她不仅没有引以为戒,反而在很大程度上重蹈了覆辙。
这种自相矛盾的行为,不啻成为了慈禧太后狭隘眼光和短视近利的一个缩影。临终遗嘱中的空泛言辞,显然已无法掩盖其执政时期的种种荒谬与罪过。
五. 遗嘱的无力与结局溥仪在登基初期,并不知情慈禧遗嘱的存在。即便后来得知,他也无力去遵从。毕竟,他在这个时候仍处于被动挟持的地位。与其执行慈禧的遗训,不如先想办法巩固自己的权力才是当务之急。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象征着辛亥革命的全面爆发。次年2月,溥仪在无力回天的情况下,不得不被迫退位。从此,中国结束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开启了民国时期。
在这场剧烈的历史变革之中,慈禧的遗嘱自然无人问津。它的存在价值也就仅限于成为一段佐证清王朝腐朽没落的有趣历史佐料而已。
这一切,无疑是清王朝衰微没落的一个缩影。专制腐朽、拒绝变革,这些恰恰是导致清王朝步步走向覆亡的根源所在。在这种大环境下,慈禧的一纸空言遗嘱,又怎么可能指引出改革强国的方向呢?
最终,这道遗嘱的命运和清王朝的覆亡命运不谋而合。它们都注定被历史的车轮永远抛弃在身后的尘埃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