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马谡堵住街亭,蜀汉将会发生5种不可控制场面,姜维都无可奈何

老高看历史 2024-07-30 18:16:14

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魏国,以声东击西之计成功取得陇右三郡。眼看只需马谡守住街亭半月,五郡尽收囊中。然而,历史的车轮总有意外。马谡违背军令,导致街亭失守,诸葛亮不得不撤军。表面上看,这是蜀汉的重大挫折。但细想之下,如果马谡真的守住了街亭,蜀汉或将面临更大的危机。

北伐征途:诸葛亮的雄心壮志

公元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决定北伐魏国。这一年,诸葛亮已经51岁,距离他在隆中对刘备描绘的宏图伟业已经过去了20多年。

时光荏苒,刘备已经驾崩5年,留下年幼的刘禅继承大统。诸葛亮作为托孤重臣,深感责任重大。他知道,要想匡扶汉室、复兴帝业,就必须打破当前三国鼎立的局面。

诸葛亮精心策划了这次北伐。他采取了声东击西的策略,先是声称要从斜谷出兵,实则从子午谷进军。这一计策果然奏效,魏国大将曹真被骗得团团转。

诸葛亮率军出子午谷后,兵分三路。他本人率主力直取天水,魏延率一军攻打陇西,赵云和邓芝则负责攻打南安。三路大军配合默契,很快就取得了安定、天水、南安三郡。

战事进展顺利,诸葛亮的目光已经投向了剩下的陇西和广魏两郡。只要再拿下这两郡,整个陇右就将落入蜀汉之手。这将为蜀汉开辟新的战略空间,极大地改善国力。

然而,要想顺利拿下这两郡,还有一个关键点需要把握。那就是必须派人守住街亭,阻挡魏国援军。街亭位于陇右要道,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诸葛亮决定派马谡守卫街亭。马谡是诸葛亮的得意门生,曾经跟随诸葛亮南征孟获。诸葛亮对他寄予厚望,认为他有将才。

临行前,诸葛亮反复叮嘱马谡:"街亭地势险要,你只需坚守半月,待我拿下陇西、广魏两郡,便可合兵一处。切记不可轻敌冒进,务必谨慎行事。"

马谡信心满满地接下了这个任务。他带着五千精兵,来到了街亭。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马谡到达街亭后,不顾王平等人的劝阻,执意要在山顶驻扎。他认为占据高处可以俯瞰敌军,有利于防守。殊不知,山顶缺乏水源,一旦被围困,将陷入困境。

果然,魏将张郃率军赶到后,一眼就看出了马谡用兵的破绽。张郃立即断绝了山上军队的水源,并派兵围困山顶。马谡这才意识到自己犯了大错,但为时已晚。

蜀军被困山顶,既无水喝,又无法突围。不到三天,士气全无。张郃抓住时机发起总攻,蜀军溃不成军。马谡仓皇逃走,街亭就此失守。

街亭失守的消息传到诸葛亮耳中,犹如晴天霹雳。诸葛亮立即意识到,整个北伐计划都要因此而改变。他当机立断,下令撤军。

诸葛亮亲自断后,带领大军且战且退。他一边组织撤退,一边安抚新降的百姓。最终,蜀军虽然失去了街亭,但成功将三郡的百姓迁回汉中。

这次北伐,蜀汉表面上取得了一定成果,实则暴露出了不少问题。马谡的失误,不仅打乱了诸葛亮的战略部署,更让蜀汉错失了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

然而,历史总是充满了"如果"。假如马谡真的守住了街亭,蜀汉的命运又会如何?这个问题,或许连诸葛亮和姜维这样的智将都难以预料。

虚拟战局:马谡守城之假设

假设马谡真的守住了街亭,蜀汉的命运会如何呢?让我们跟随历史的脚步,走进这个虚拟的战场。马谡听从了诸葛亮的指示,在山下安营扎寨,严阵以待。

张郃率领魏军赶到时,发现蜀军已经占据有利地形,一时无法突破。张郃试图强攻,却屡次被马谡和王平联手击退。街亭之战陷入僵局,双方都在等待援军。

与此同时,诸葛亮率领主力继续向陇西、广魏两郡进军。没有后顾之忧的诸葛亮,很快就攻下了这两个郡。至此,整个陇右五郡尽数落入蜀汉之手。

诸葛亮大获全胜的消息传到洛阳,曹魏朝廷震动。曹睿立即召集群臣商议对策。有人主张立即派大军反攻,有人则建议先稳住阵脚,伺机而动。

经过激烈讨论,曹睿决定亲自率领大军,会同曹真、徐邈、郭淮等将领,向陇右发起反攻。这支魏军规模庞大,兵力是诸葛亮的两倍有余。

曹魏大军浩浩荡荡向西进发。诸葛亮得知消息后,立即调整战略。他命令马谡继续坚守街亭,自己则率领主力在陇右地区布防,准备与魏军决战。

两军很快在陇右平原上相遇。诸葛亮虽然兵力处于劣势,但凭借地利和巧妙的战术安排,一时间竟与魏军战成平手。双方你来我往,战况激烈。

然而,随着战事的推进,蜀军的劣势逐渐显现。诸葛亮的粮草补给线被魏军切断,后勤压力陡增。虽然有陇右五郡作为补充,但远不足以维持长期作战。

更糟糕的是,诸葛亮的退路被魏军封锁。如果战局继续恶化,蜀军将面临被全歼的危险。这个局面,让人不禁想起当年刘备在夷陵之战时的处境。

诸葛亮意识到,必须尽快做出决断。他召集众将商议对策。有将领建议死战到底,也有人提议趁夜色突围。诸葛亮最终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他决定分兵突围。诸葛亮亲自率领一支精锐,佯攻魏军正面,吸引敌人注意力。同时,命令魏延带领另一支部队,从侧翼突围,为大军打开一条生路。

这个计划虽然冒险,但却是当时最好的选择。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蜀军开始了行动。诸葛亮率军猛攻魏军中军,战况激烈。

魏延则带领精兵,悄悄绕到魏军侧翼。趁着魏军主力被牵制,魏延一举突破了魏军防线。随后,诸葛亮指挥大军从缺口撤退,向汉中方向撤退。

这场突围战持续了整整一天一夜。最终,诸葛亮成功带领大部分蜀军突出重围。但是,蜀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不仅损失了大量兵力,还丢失了刚刚到手的陇右五郡。

更让诸葛亮心痛的是,许多刚刚归顺蜀汉的陇右百姓,因为来不及撤离,又重新落入魏国统治之下。这不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政治上的重大挫折。

回到成都后,诸葛亮立即向后主刘禅汇报了此次北伐的经过。他坦承自己的决策失误,承担了全部责任。刘禅虽然对损失感到痛心,但还是表示理解和支持。

这次北伐的失利,让诸葛亮深刻认识到蜀汉与魏国的实力差距。他意识到,要想真正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还需要更长时间的准备和更周密的计划。

从此以后,诸葛亮调整了战略方针。他不再追求大规模的决战,而是采取了稳扎稳打的蚕食策略。这个教训,也影响了后来姜维的北伐策略。

历史没有假设,但这个虚拟的战局却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它告诉我们,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即便是最精妙的战术,也难以弥补战略上的劣势。

粮草告急:补给线拉长之困境

假设马谡成功守住街亭,诸葛亮顺利攻下陇右五郡。看似大获全胜,实则暗藏危机。这个危机,就是蜀汉军队的补给线问题。

诸葛亮的军队从汉中出发,一路北上,穿过崎岖的山区,最后抵达陇右。这段路程何止千里,山高路远,运输困难。蜀军每向前推进一步,补给线就拉长一分。

起初,诸葛亮靠着精心谋划,解决了补给问题。他在沿途设立粮站,组织民夫运输,还利用当地资源补充军需。这些措施在短期内确实奏效。

但随着战线的不断推进,问题开始显现。陇右五郡虽然落入蜀汉之手,却也意味着要养活更多的军队和新降的百姓。当地的粮食产量有限,远不能满足大军的需求。

诸葛亮不得不从后方调集更多粮草。长途运输不仅耗时耗力,还容易遭受敌人袭扰。魏国派出轻骑,专门截击蜀军的粮道。每天都有大量粮草损失在路上。

补给困难直接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士兵们食不果腹,疲惫不堪。诸葛亮不得不减少军队的训练时间,以节省体力和粮食。这样一来,蜀军的战斗力进一步下降。

更糟糕的是,陇右的天气开始转冷。蜀军来自南方,不适应北方的寒冷气候。诸葛亮不得不为全军添置御寒衣物,这又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粮草不足的问题很快就传到了魏国耳中。曹魏朝廷决定采取持久战略,以逸待劳,等待蜀军自行崩溃。他们加强了对蜀军补给线的袭扰,同时囤积粮草,准备打一场持久战。

诸葛亮意识到情况危急,立即召开军事会议。有将领建议就地筑城防守,等待来年春耕。也有人提议立即撤军,保存实力。众说纷纭,难以决断。

最终,诸葛亮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决定分兵两路:一路留守陇右,就地生产自给;另一路则继续北上,争取速战速决。这是一步险棋,稍有不慎就可能全军覆没。

留守陇右的部队由魏延率领。魏延善于守城,且熟悉北方风土。诸葛亮命他带领部分军队和百姓屯田,争取明年能够自给自足。

诸葛亮则亲自率领精锐北上,准备一举攻下长安。他知道,只有拿下长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补给问题。这是一场孤注一掷的豪赌。

然而,老天似乎不站在蜀汉这边。当年冬天,陇右地区遭遇了罕见的暴风雪。积雪厚达数尺,道路完全中断。魏延的屯田计划受到严重打击,许多刚种下的麦苗都被冻死了。

与此同时,诸葛亮的北伐大军也陷入了困境。暴风雪阻断了他们的去路,粮草补给更是雪上加霜。军中开始出现逃兵,士气低落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诸葛亮不得不做出艰难的决定:暂时撤军。他派出斥候,在风雪中寻找可以通行的道路。最终,蜀军沿着一条艰险的山路,艰难地向汉中撤退。

这次撤退堪称是一场灾难。不仅损失了大量兵力,还丢弃了许多辎重。更要命的是,刚刚收服的陇右五郡,又重新落入了魏国之手。蜀汉付出了巨大代价,却一无所获。

回到成都后,诸葛亮立即着手总结教训。他意识到,北伐不能仅仅依靠一时的勇气和谋略,更需要强大的后勤保障。从此以后,诸葛亮在每次北伐前,都会花大量时间准备粮草和后勤。

这次失败的经历,也深刻影响了后来姜维的北伐策略。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但他更加注重后勤建设。他在汉中等地大力发展农业,为北伐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

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在古代战争中,粮草往往比刀枪更重要。即便是诸葛亮这样的军事天才,也难以克服补给线过长带来的困境。这个假设性的情景,为我们展示了战争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艰辛。

钟会乱局:野心勃勃之覆灭

假设马谡成功守住街亭,诸葛亮的北伐虽然遇到挫折,但蜀汉并未迅速衰落。这个局面直接影响了钟会的命运。让我们把时间线拉长,看看这个野心家的结局会如何改写。

钟会,字士季,颖川人。少年得志,才华横溢。在这个假设的历史中,他依然以才学闻名于世,得到了司马昭的赏识。司马昭命他与邓艾一同征伐蜀汉。

然而,与史实不同的是,此时的蜀汉还保持着相当的实力。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屡屡北伐。虽然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但也让魏国疲于应付。这使得钟会和邓艾的征蜀之战变得异常艰难。

两军出发,邓艾走阴平,钟会走栈道。邓艾凭借胆略,率军抄小路,先期到达江油。钟会则被姜维的游击战术拖住,进展缓慢。这个局面,与邓艾单独建功的史实大不相同。

姜维得知邓艾抄小路的消息,立即分兵堵截。他亲自率军与钟会周旋,同时派遣部将与邓艾周旋。蜀汉军队利用地形优势,给予魏军沉重打击。

钟会在栈道上寸步难行。姜维采取的是逐步后退的战术,一边打,一边退。每退一步,就给魏军设下一个陷阱。钟会虽然足智多谋,却也难以招架。

与此同时,邓艾在江油也陷入苦战。蜀军凭借熟悉的地形,四面围攻。邓艾的处境比钟会还要艰难。两位魏国名将,在蜀地都吃尽了苦头。

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消耗了魏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司马昭不得不多次增兵增饷,朝廷为此大伤元气。而蜀汉却因为主场作战,消耗相对较小。

经过数月鏖战,钟会终于突破栈道,与邓艾在成都平原会师。然而,此时的蜀汉主力已经撤入城中,准备死守。两位魏将面对的,是一座准备充分的坚城。

成都之战旷日持久。钟会和邓艾各显神通,使出浑身解数。然而,姜维早有准备,城中储备充足,久守不破。城外魏军却逐渐陷入窘境,补给线被蜀军骚扰,士气日渐低落。

就在这时,魏国内部出现了变故。司马昭趁机废黜了魏帝曹髦,自立为王。这个消息传到前线,引起了轩然大波。钟会素有野心,见此机会,动了攫取大权的心思。

他暗中联络姜维,提出献城投降的条件。姜维佯装答应,实则设下圈套。趁着钟会和邓艾争权之际,姜维率军突出,一举击溃了魏军大营。

钟会的阴谋被识破,腹背受敌。邓艾在混乱中被乱军所杀。钟会则被姜维生擒活捉。这场蜀地之战,以魏国的惨败而告终。

姜维押解钟会回成都,刘禅大喜过望。蜀汉朝廷决定善待钟会,希望能够利用他的才能。然而,钟会深知自己已经无路可走,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自尽而亡。

钟会的覆灭,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悲剧。它象征着魏国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征蜀之战中的失败。这场战争极大地削弱了魏国的实力,动摇了司马氏政权的根基。

与此同时,蜀汉却因为这场胜利而士气大振。姜维乘胜追击,收复了汉中、武都等地。蜀汉的统治范围,一度恢复到诸葛亮时期的鼎盛状态。

这场战争的结果,打破了三国鼎立的格局。魏国元气大伤,蜀汉死灰复燃,吴国也趁机强大起来。三国的势力范围,再次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历史没有假设,但这个虚构的情节却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它告诉我们,历史的走向往往取决于一些微小的因素。如果马谡没有失守街亭,也许三国的历史真的会改写也说不定。

0 阅读:15

老高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