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时期,后唐大将石敬瑭造反建立后晋,为了获得东北契丹(辽)国的援助,石敬瑭无耻的认比自己小十几岁的辽国皇帝耶律德光为父,并且割让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以太行山为界,分山前和山后,如同一把利剑悬在河北平原之上。
燕云十六州的割让,使得中原王朝失去了唯一的屏障,辽国骑兵可以长驱直入河北平原,突击无险可守的开封。
因此,灭亡北汉后,志在成为千古一帝的宋太宗赵光义开始着手收复燕云十六州。
战略要地 燕云十六州
灭掉北汉后的赵光义,马不停蹄率军直奔燕云。结果轮番大战、精疲力尽的宋军在燕云首府幽州城下被辽国名将耶律休哥打败,全线崩溃。
七年后的雍熙三年,在接连解决了武功郡王赵德昭(宋太祖长子,自杀)、魏王赵廷美(太祖、太宗亲弟,自杀)后,北宋朝廷已再无其他可以影响太宗系皇位的宗亲。解决了内部问题,恰逢辽国新君登基,萧太后摄政,宋太宗再次燃起了收复燕云的念头。
早在雍熙元年,知雄州贺令图上表说:“契丹主年幼,国事决于其母,其大将韩德让宠幸用事,国人疾之,请乘其衅,以取幽蓟。”这在汉人的传统观念中,正属于“主少国疑,垂帘听政”的亡国之相,据说宋太宗听闻后,“始有意北伐”。
宋太宗赵光义剧照
这次北伐准备充分。北宋起禁军二十万,基本上自后周世宗柴荣、太祖赵匡胤数十年经营训练的禁军精锐尽出。大军兵分四路,实为三路。
宋太宗赵光义的战略是这样的:东路军以曹彬、米信为主帅,率军十万为主力,沿河北平原出击山前诸州,进攻涿州,但是要持重缓行,时刻给辽军以压迫,使得辽军顾不上救援山后。
中路军以田重进为主帅,出兵飞狐口,切断辽军山前和山后的联系。西路军以潘美为主帅,攻打山后诸州。
待潘美完成任务后,三路大军汇合攻打幽州。此次将领俱为北宋初期名将。
要知道终北宋一朝,只有四位职业军人配享太庙。其中就包括了曹彬、潘美这两位大帅。还有一位上党名将李继隆,是赵光义的小舅子,当时是曹彬东路军的先锋大将。
东路军主帅曹彬,更是被誉为北宋“第一良将”,在北宋一统战争中,多次担任监军,并且是灭南唐的主帅,不仅治军有方,而且最大程度的保证了军队的纪律,使得民众免于涂炭。
战争初期,西路军在潘美的带领下,势如破竹,一举拿下山后四州。中路军田重进经过激战,也迅速拿下了飞狐口。结果,将星云集、兵力最强的东路军,却在“第一良将”的带领下出现了问题。
曹彬率军攻占涿州后,按原定计划,应该大军防守,以待山后中路军和西路军。但是,曹彬却大意的被辽国名将耶律休哥断了粮道。
曹彬在坚守十多天后,趁军队还有战斗力,率军退回了此次出征的出发点雄州就粮。
宋太宗的战略是持重缓行,给以辽军压迫,即“持重缓行、毋贪小利以要敌”。听闻东路军撤退后,太宗大惊,说道:“岂有大敌当前而退军就粮的道理?”赶紧遣使告诉曹彬不要再进军,而是与同在东路的米信汇合,继续虚张声势。
第一良将 曹彬
但是,要知道东路军将星如云,光未来配享太庙的名将就有两位。此时,西路军、中路军捷报频传,而东路军无尺寸之功,众将深以为耻,集体鼓噪要求进军。
“第一良将”曹彬此时竟然压不住众将,率军违抗宋太宗的诏命,带了五天的粮食,再次出发攻打涿州。
辽国名将耶律休哥听说后,派出骑兵不断偷袭宋军,使得宋军战不能战,退不能退。宋军只得结阵并在道路两端挖壕沟前行。短短的距离,居然走了二十天才到达涿州。
刚刚到达涿州,萧太后亲率大军杀到,汇合耶律休哥,辽军士气大振,而此时宋军却被自己折腾的人困马乏。
辽国 萧太后剧照
意识到危险的曹彬,只得再次率军撤退。耶律休哥全军出动,追击宋军。终于在岐沟关追上了宋军,宋军无可奈何,只能以粮车护卫。
结果,曹彬、米信身为主帅,居然弃军逃跑,毫无战意的宋军被打败。大势已去的宋军,只得渡过巨马河。
辽军趁机再次出击,宋军死伤无数,自相践踏。逃到易州的宋军,十万人只剩下了万余人。
这时,辽军决定全歼宋军,宋军闻风而逃,渡过易水之时,终于溃不成军。
史载“坠岸相蹂死者过半,沙河为之不流”。
宋太宗听闻后,痛心不已,知道大势已去,急令中路军和西路军撤退。结果西路军撤退过程中,潘美无法节制监军王侁,导致名将副帅杨业被王侁威逼,在撤退途中孤立无援战死。
这也是东路军覆灭后,宋军最大的损失。此战过后,潘美、曹彬被贬官,王侁被流放。
宋军彻底丧失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勇气,宋辽攻守异形。细品此战,其实战败的原因很多:
首先,宋庭的情报就有问题。
虽然辽国新帝十二岁,但是萧太后确实少见的女中豪杰。她年轻时曾许配给韩德让,后来嫁给辽帝。韩德让,这个汉人之后,确是难得一见的能臣。
宋军第一次北伐幽州,正是韩德让死守幽州,才最终导致了北宋军队在幽州城下的溃败。辽帝驾崩口,萧太后嫁给了韩德让,这在契丹族风俗中是允许的。
此二人真心相爱,政治上配合默契,辽国统治稳固,进入了全胜时期。这也是为什么,雍熙北伐中,没有出现“米酒应王师”的情景。
其次,宋太宗的战略也很有问题。
这个三路进军的策略看似完美,实则问题很大。东路军进军路线最短,却要求缓行,这本来就很伤士气。而且东路军走的是平原地区,“缓行”正好是使得军队充分暴露在辽国铁骑之下。
西路军攻击路线最长、任务最重,实际上西路军已经很好完成了既定目标,但还是没有来得及汇合幽州。而山后的凌厉攻势,并没有减轻山前的压力。
辽国大军一直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并没有如宋太宗所料龟缩在幽州城中。另外,三路大军,距离如此之远,配合起来本就是很难的。
最后,就是“第一良将”曹彬的问题。
曹彬一代名将,为何屡屡犯错?当年收复南唐之时,他严令众将不得抢掠。为何如今就制约不了诸将了呢?
虽说东路军名将多,要知道,攻灭南唐之时,潘美还是曹彬副帅呢。东路军将领再大牌,会大过潘美?
其实,深究其因,曹彬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人。在雍熙北伐之前,有人诬告曹彬谋反,后来虽然真相大白,太宗还是拿掉了曹彬的枢密使(武臣之首,号西府,位列宰执)的职位,以震慑太祖留下的一众武臣。曹彬明白自己在太宗心中的地位。
从战争的动向看,太宗其实时刻在指挥军队,所以曹彬的权力是大打折扣的,导致其进退失据。但是,在岐沟关之战中,曹彬却丢下军队逃走,这是其污点,有违“第一良将”的称号。影响北宋国运的一战,却毁于北宋“第一良将之手”,着实讽刺。
明明是赵光义不懂军事,瞎指挥给阵图。战机稍纵即逝,瞬息万变。刚攻下几个州不休整,贪功冒进。
毛教员早就评论过了:辽诱敌深入,太宗不知兵,一线指挥员轻敌冒进,哪有不败之理!
宋朝只想着抢地盘,这是战略错误,要以击败辽军主力为主,辽国虽强却不是集权国家军队分散在各个部落动员起来不易,只要宋军能保持对峙之势待辽军撤退其短期内必丧失组织能力
步兵分兵就是错误。尤其是打骑兵。没有机动性。很容易就被分割各个击破。明朝就是这样被金打垮
周世宗要是活的五六十,能收复幽云十六州,赵匡胤再活个十多年,收复不收复不好说,但征辽不会一败再败。赵光义不懂军事,太监监军,将帅没有主动权,打仗呆板,按陈图在后方瞎指挥,即使韩白卫霍为将,也不会打胜仗。
千古一帝,周世宗配得起。
赵光义战略错误,从地图上看,完全没有必要一口气拿下十三州,也很难实现。可以先拿下东面的几个州,中部和西部都是山区,可以在出山的山口要道建设城池,据城固守,内陆是平原,粮草和支援都是强过山区的。只要拿下了东面的幽州等地,中部西部自然缓而图之,必有可为
多路进军人多势众的一方多半后勤要垮,另一方面也说明曹彬没有名将之资
北宋国运,在毁掉晋阳城的时候就已经定了。
五代十国时期,占据幽州的藩镇以一镇之力挡的契丹过不来,后来的契丹趁着中原藩镇逐鹿中原时再度图谋幽州被李克用暴揍,李克用儿子时期契丹再来又被暴揍。苍天保佑终于有个石敬瑭把燕云之地送给契丹了。宋太宗北伐时从五代十国时期杀过来的武夫们都还在,即便是战斗力衰退能衰退多少?就这还是打输了可想而知高层的骚操作有多离谱,我觉得哪怕是不指挥让各军各自为战都不见得会输的那么惨,逼的驴车漂移简直是神了。
将多军乱
指挥混乱![横脸笑]
曹彬只能打软仗
有人说后周世宗要在可以收复燕云十六州…在收复北汉时,宋军两次击败,来帮助北汉的辽军…说明宋军并不惧怕辽军的骑兵…
宋太宗和光头一样瞎指挥,要是他不亲征说不定就成了,石敬瑭真正的罪人,要是幽云16州在手,应该就没辽金甚至蒙古的事情,毕竟一个一统的帝国经济强大,北方游牧民族匮乏的资源,很难南下和帝国长时间较量,但是没了16州屏障华北平原暴露在铁蹄之下,游牧民族依靠华北平原的经济资源可以和南方政权抗衡了
任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谁说游牧民族不懂军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