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黑苏联的谣传:素质差、文化低,二战“文盲”军团灭掉了德国

历史大学堂 2023-03-01 20:19:28

提起二战中的德军,人们总是习惯于将善战、高素质、纪律性强、高文化水平等众多标签贴在他们身上。但提起二战中的苏军,其风评相比德国同行们就差了很多。不少人都认为二战时的苏联红军教育水平低、素质差,甚至到处充斥着文盲、半文盲,是典型的“毫无文化修养”野蛮军队。

如今的互联网上,更是存在大量“苏军步兵因为文盲太多,不会操作和维护自动、半自动武器”等等类似的段子,以说明苏军是一支乌合之众。

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二战中的苏联红军真的是由大量的文盲和半文盲组成的吗?

上图_ 二战苏军

苏联二战前的国民教育情况

要想回答上述问题,我们必须首先清楚苏联在二战前的国民教育情况。

十月革命后的第三天(1917年11月 9日),苏俄政府就建立国家教育部, 教育部部长卢纳察尔斯基当天发表《告人民书》,提出新政府将实施免费的普及义务教育。1918年1月,红色政权进一步规定义务教育为第一阶段为 5 年小学,第二阶段为 4 年中学,并废除沙俄不平等的教育体系,明确全国各民族、各适龄男女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并实施男女同校。同时,苏俄在各地广泛建立文化教育组织,增加教育经费、培养师资力量。

上图_ 1928年的苏联农场小学上课场景

内战结束后,随着国内形势趋于稳定,苏联的教育事业迎来了一个发展高峰。到1932年,全国成年男性的识字率,由沙俄时代的11.2%上升至78.4%,成年女子的识字率突破了50%的大关。

1936年,苏联颁布了新《宪法》,宣布正式建成社会主义国家。同时,在教育层面,又规定除义务教育外,每个公民还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随着一五、二五计划的实施,各行各业,尤其是工业领域急需大量专业性的技术人才,苏联教育事业又迎来了一个发展高峰。

在此期间,苏联不仅基本实现了城市适龄男女的义务教育普及,在边疆地区的集体农庄也达到了学龄儿童至少完成4年小学学习的教育水平。同时,苏联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下大力气进行高等院校建设。1914年,沙俄全国只拥有95所高等院校和同级别的研究机构。而到1939年,苏联已拥有超过750所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正是得益于此,大量专业化、高素质人才得以不断涌现,从而有效助推苏联工业化建设走上“快车道”,并仅用了十年时间,便一举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工业国。

上图_ 1923年,一座木匠学校的毕业照,许多人穿着西装和衬衣

战争期间苏军官兵的真实文化水平

当了解完二战之前苏联的国民教育情况,我们便不难对苏军兵源的整体文化素质水平有一个的概括性的认识。可以说,在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之前入伍的红军官兵,绝大部分都享受到了苏联教育事业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红利”。虽然由于巨大的体量关系,红军各级部队间难免存在官兵文化水平良莠不齐的情况,但如果说有大量的文盲、半文盲充斥其间,那肯定是违背史实的。

大家所熟知的苏军王牌女狙击手中柳德米拉˙帕夫柳琴科,其在入伍前便就读于基辅国立大学历史系,即便用今天的眼光看那也是标准的高材生,而同期很多西方国家甚至还不招收本科女生。

上图_ 柳德米拉·米哈伊尔洛夫娜·帕夫利琴科,苏联狙击手,曾狙杀309名德军,其中包括36名德军狙击手

据苏军内部统计,1941年3月,工农红军陆军各步兵师指挥干部及政工干部中,有1.77%接受过本科及以上高等教育(含继续教育,下同),11.35%接受过大、中专或同级技术院校教育,剩余都接受过9年义务教育;

军士和士兵中,有1.05%接受过本科及以上高等教育,9.98%接受过大、中专或同级技术院校教育,其余大多上完了9年义务教育,未完成9年义务教育的只占3.13%。

而在通信兵、防空兵、装甲兵、空降兵等技术兵种中,官兵文化程度更高,例如著名的第7坦克师,有2.02%的军官和1.39%的军士、士兵接受过高等教育,未完成9年义务教育的全师仅158人。

和英法德这些具有成熟教育体系且运转了百余年的国家相比,由于苏联仅仅经历了20余年的建设(期间还经历了内战和苏波战争),苏军整体文化水平不能算很高,尤其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比重偏低,但也绝非到处都是文盲。

上图_ 1923年, 苏联一座军事航空学院的机械实验室的学生

当然,由于苏军在苏德战争初期遭受了惨重的损失。苏军不得已只得大幅度放宽兵员征召条件以弥补减员、维持战局,这当然会导致部队文化素养有所下降。但这个下降,也只是和战前相比。因为得益于全民教育水平的提升,就算补充兵员的文化素养再差,也不是说就低到了文盲或者半文盲的水平。

新中国上映的第一部译制片、以苏军著名战斗英雄马特索洛夫的生平事迹改编的《普通一兵》,里面就有一个情节:当连长问求两数和的立方的公式是什么,马特索洛夫很快便答了上来。作为1942年11月被征召入伍的一名新兵,马特索洛夫尚且读完了中学,并还曾在儿童劳动院担任过助理教员。由点及面来看,即便是战争途中被仓促征发加入红军的人,也绝对不可能都是些文盲或半文盲。

上图_ 《普通一兵》电影海报

文化素养只是战斗力的一方面,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文化素养是军队战斗力强弱的一个因素,但它绝不是决定性因素。一支军队官兵的文化水平不高,也绝不能就此判断这支部队战斗力不强、是乌合之众。志愿军的文化水平和二战时的苏军相比、和对手联合国军相比孰高孰低不用多说,但最可爱的人还不是创造了从鸭绿江打到三八线的军事奇迹。

冷战时期,远比二战苏军文化素养低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官兵们,依旧可以熟练操作比二战时更为复杂的新式装备击败美、英、法等西方强国军队,谁说文化低就不能使用半自动和自动武器了。

直到今天,在遍布全球的各类武装冲突中,我们似乎也没有听说过哪个武装力量因为没接受过正规教育、文化水平低而不会开枪放炮。

上图_ 攻入德国柏林的苏军

应当说到了战争后期,因为国内对兵源的开发已到极限,巨大的战争伤亡加上对于法西斯入侵者的无比仇恨,导致苏军在攻入德国境内时表现出与现代文明观念十分不相符的军纪和军容风貌。但是,即便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野蛮行为,也不能就此认定苏军是充斥着文盲的乌合之众。

如果没有全民性义务教育的普及、国民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和大量专业人才的涌现,苏联不仅无法完成国家工业化建设,更无法为卫国战争提供充足的人力支撑。如果没有与国家人口状况相匹配的教育制度,即便有再多的人,这些人非但不是财富,反而是巨大的负担,沙俄就在这方面上提供了典型的反面教材。

而苏联却一以贯之地大力发展国家教育,并在战争中不断向对手和盟国学习,最终使苏军的整体技战术水平得到巨大进步,最后得以攻灭法西斯、成为世界性的超级大国。

上图_ 铁幕分割欧洲

二战后西方各国为了其既得利益,利用掌握世界舆论话语权这一优势,不断炮制诋毁、污蔑苏联及苏军的各种宣传报道,企图丑化苏联形象,宣扬自身的优越性。

冷战期间,西方国家对苏联红军在二战中的巨大牺牲及为赢取胜利所起到的中流砥柱作用闭口不提,却将红军的英勇和强大抹黑为笨拙与低能,将苏联的胜利说成是“人海战术”的结果。西方媒体鼓吹苏德进攻波兰挑起二战,却全然不提自己的绥靖政策和牺牲弱小国家的做法导致了二战的爆发与升级。因此,认真、客观、实事求是地了解历史的真相,不仅是求知求学的必然要求,对于今天我们的发展建设同样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作者:林森 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徐焰《铁血苏德》

[2]戴维•M.格兰茨《泥足巨人:苏德战争前夕的苏联军队》

[3]伏罗希洛夫总参军事学院《伟大卫国战争初期:结论和教训》

[4]V.E.克罗利《胜利的代价:神话与事实》(《斯拉夫军事研究杂志》第9期第2册)

[5]R.R.里斯《斯大林的顽强战士:红军的社会史,1925—1941》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 阅读:213
评论列表
  • 2023-04-01 08:54

    修养极高,在德国,和中国东北留下了大量强奸妇女的记录

  • 2023-03-13 17:37

    说苏军木修养是哪些人呢?哈哈!不用说都知道!

  • 2023-03-26 01:21

    强行把胜利和修养捆绑在一起不知什么居心

历史大学堂

简介:阅读微刊物,一分钟读懂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