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次一定赔惨了!”2016年,我国高价买下美国1美元抛售的塞尔维亚钢厂,遭到他国耻笑,但我国派9人仅用8个月转亏为盈。 2016年4月,当中国河钢集团宣布以4600万欧元收购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时,国际舆论一片哗然。"中国这次一定赔惨了!"、"又一个高价接盘侠"、"徒增负担的战略失误"——这些嘲讽和质疑的声音不绝于耳。 谁能想到,就在四年前,这座百年老厂还是美国钢铁联盟以象征性的1美元价格急于甩掉的烫手山芋。当地一位名叫丹尼尔的工人回忆道:"当美国人离开时,我们都以为这座钢厂的历史就此终结了。" 让我们回到更早的2002年。彼时,这座建于1913年的"塞尔维亚骄傲"已陷入经营困境。美国钢铁联盟以3300万美元的价格满怀信心地收购了它,承诺带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重振这座曾为斯梅代雷沃市贡献40%财政收入的工业巨人。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钢铁市场急剧萎缩,加上管理不善、设备老化,斯梅代雷沃钢厂的亏损越来越严重。经过9年的持续亏损,美国钢铁联盟终于在2012年放弃了挣扎,以1美元的象征性价格将钢厂还给了塞尔维亚政府——当然,还附带了一大笔债务。 塞尔维亚政府接手后,情况并没有好转。曾经年产200万吨钢材的生产线,到2015年实际产量只有可怜的90万吨左右。为了维持运营,政府不得不年年投入大量补贴,却因此遭到欧盟"不当补贴国有企业"的指责。 "我们一度面临失业的恐惧,家庭生活陷入困境。"一位在钢厂工作了25年的老工人回忆说,"钢厂是我们这座城市的命脉,它的衰落让整个城市都笼罩在阴影中。" 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四处寻求合作伙伴,却屡屡碰壁。谁愿意接手这样一个负债累累、设备陈旧、连续亏损七年的烂摊子呢? 中国与塞尔维亚的友谊由来已久。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塞尔维亚(当时是南斯拉夫联邦的一部分)就多次呼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99年,当北约以"保护人权"为由轰炸南联盟时,中国是唯一在联合国安理会相关决议上投弃权票的国家。这份特殊的友谊,在多年后的2016年,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得到了延续。 2016年春天,当河钢集团的九人管理团队初次踏入斯梅代雷沃钢厂时,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惊:机器设备老旧生锈,高炉中只有一台勉强运行,厂区杂草丛生,5000多名员工士气低落。更令人担忧的是,钢厂月产量仅为6万吨,远低于其设计产能。 "接手时,工人们已经好久没拿到薪水了,整个厂区充满了不确定和焦虑。"河钢管理团队的一位成员回忆道。这座曾经辉煌的百年老厂,如何才能重获新生? 河钢的第一步出人意料——不是立即改革生产,而是在接手后的第二个月就给每位员工发放了奖金。这一举动立刻为团队赢得了工人的信任和支持。一位热轧车间的工人说:"当我们收到奖金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一刻我们知道,中国人是真心来帮助我们的。" 与此同时,河钢团队开始了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和技术评估,随后决定投入1亿多美元对生产线进行全面改造升级。最大胆的决定是重启已经停产多年的2号高炉。这一决定在当时被许多人视为冒险,但河钢坚持推行"双高炉"战略。 "我们看到欧洲钢铁市场有回暖趋势,这是一个机会。"河钢管理层解释道。2016年7月,随着第二座高炉的点火成功,钢厂的月产量开始稳步攀升,到年底已达到13万吨,翻了一倍多。 河钢还引入了全新的管理理念。他们设置了员工信箱,鼓励工人直接与管理层沟通;对食堂、卫生间等设施进行翻修;增加厂区绿化;改善通勤班车条件。这些看似细微的变化,却极大地提升了工人的归属感和工作积极性。 "现在的工作让我有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令人满足又开心。"一位钢厂采购部的女员工在内部刊物上这样写道。另一位工人自豪地表示,自从在河钢塞钢工作后,他的工资比以前翻了一番,终于有能力对家里的老房子进行整修了。 然而,挑战接踵而至。2017年,一场罕见的极寒天气导致多瑙河结冰数月,严重影响了原材料运输;2018年夏季又遭遇旱灾;欧盟实施钢铁配额制又给销售带来了限制。面对这些困难,河钢团队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积极调整策略。 2018年,斯梅代雷沃钢厂创下了建厂105年来的历史记录——年产量达到177万吨,实现收入10.5亿美元,一跃成为塞尔维亚第一出口创汇大户。2020年,即使在全球疫情肆虐的情况下,钢厂也没有停工一天,并迅速实施了有效的防疫措施,保障了生产的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