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要继续搞垮俄罗斯?因为美国深知,俄罗斯对它的全球霸权依然是个重大威胁,俄乌三年战争,俄罗斯还没有被拖垮,就能很好地证明这一点,不过因为美国一直没有放弃打击和遏制俄罗斯,反而加速俄罗斯民族的觉醒。
苏联解体后,美国曾试图将俄罗斯改造成“听话的能源供应商”。克林顿政府推动北约东扩时,承诺“不会向东扩张一英寸”,但实际行动却将成员国从16个增至32个,逼近俄罗斯边境。
这种背信弃义的操作,彻底浇灭了俄罗斯融入西方的幻想。普京在2022年战争爆发前的讲话中提到:“30年来我们一直试图就北约不东扩达成协议,但却受到欺骗、施压和讹诈。”
美国的焦虑并非空穴来风。俄罗斯虽经济总量仅相当于中国一个省,但其核武库与地缘位置仍是全球力量平衡的关键。
2025年俄乌战场的胶着状态,证明俄罗斯的军事韧性远超预期。美国智库CSIS评估显示,俄军在巴赫穆特等地的防御体系,消耗了乌军70%的西方装备,这种“以空间换时间”的战术让西方援助难以见效。
自2022年起,美国对俄实施了1.3万项制裁,涉及金融、能源、科技等领域。这些措施短期内冲击了俄罗斯经济——2025年1-2月GDP增速降至1.9%,通胀率突破10%。
但俄罗斯通过能源转向亚洲市场、推动卢布结算体系等手段,逐步化解危机。数据显示,2024年俄对华原油出口增长45%,天然气管道项目投资超500亿美元。
制裁反噬效应同样显著。欧盟为摆脱对俄能源依赖,被迫接受美国液化天然气价格溢价300%,导致工业成本飙升。
德国巴斯夫等企业将产能转移至中国,欧洲制造业外流趋势加剧。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策略,反而加速了全球供应链的重组。
在乌克兰战场之外,美国正通过代理人战争、颜色革命、舆论战等手段削弱俄罗斯。2024年乌军攻入俄罗斯库尔斯克州,背后可见美国情报支持的影子。
社交媒体上,“俄罗斯经济崩溃”“军队腐败”等谣言被系统性传播,试图动摇民众信心。
但这些策略的效果有限。俄罗斯通过“特别军事行动”动员令,将军工产能提升300%,T-90M坦克月产量突破200辆。
美国的持续打压,反而催化了俄罗斯的民族意识。2024年民调显示,78%的俄罗斯人认为“西方是主要威胁”,较2014年上升42个百分点。
这种觉醒在文化领域尤为明显:托尔斯泰、普希金等作家的作品销量增长200%,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新增“斯拉夫文明研究”专业。
这种觉醒也重塑了俄罗斯的外交策略。2025年俄美利雅得会谈中,普京明确要求“承认克里米亚归属”“乌克兰中立地位”,展现出更强硬的谈判立场。
俄罗斯正通过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平台,构建多极化国际秩序,与美国主导的体系形成对冲。
美国的对俄政策陷入两难:继续施压可能导致俄罗斯彻底倒向东方,而缓和关系又会削弱其全球霸权根基。
2025年特朗普政府的“一页纸和平协议”,试图以承认俄罗斯领土现状换取停火,但遭到乌克兰拒绝。这种内部混乱暴露了美国战略的脆弱性。
从长远看,这场博弈的结局取决于两个变量:一是俄罗斯能否在能源转型中找到新增长点,二是美国能否维持盟友体系的团结。
但有一点已清晰显现:当霸权国家试图用“休克疗法”摧毁一个核大国时,其引发的连锁反应可能远超预期。
历史终将证明,强行将世界纳入单极框架的企图,只会加速多极化时代的到来。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