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朱元璋的创业史!从乞丐到江南之主,朱元璋到底都做了什么

墨初写史 2025-02-15 15:32:16

在中国古代那几个大一统的王朝里面,若论创业斗争史的难度,明朝无疑是其中最高的。其他王朝或许各有其发展历程,但明朝从开创到建立所经历的艰难险阻,相较而言更为突出,堪称是在诸多大一统王朝里创业难度登顶的存在。

毕竟,秦始皇在接班之时,所承接的本就是一个强盛无比的秦国。再看刘邦,虽说在创业途中艰难,但身边怎么着也有一帮老朋友在一旁相助呢。至于后来的刘秀、杨坚、李渊等人,更是有着贵族出身,他们开启创业之路时,天生便具备着极大的优势呐。

在诸多朝代的开国皇帝当中,创业难度最高的当属明朝的朱元璋了。此前的那几位开国皇帝,正式开启创业之路前,怎么着家里也都还有些家底儿。但朱元璋可不一样,在创业之前,他的身份仅仅只是一个四处行乞的乞丐。

朱元璋的创业之路,实际上是由一封信开启的。

公元1352年的时候,朱元璋已然25岁了,那时他正在凤阳县的皇觉寺当和尚呢。而在皇觉寺外面的天地,早已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要知道,距离当时还不到一年前,韩山童与刘福通就在颍州那块成功发起了起义。打那之后,起义的浪潮便快速蔓延至江南各地,不少地方都陆续有人起兵予以响应。

朱元璋出家的皇觉寺距离颍州,直线算来还不到五百里地呢。如此一来,那边兴起的起义之风,没过多久便刮到了凤阳这一带。彼时,在与凤阳县相邻的定远县,有一位名叫郭子兴的地主,也顺势在当地起兵,以此来响应那场起义。

然而在起义最初阶段,朱元璋压根就未曾考虑过,要立刻投身到起义军当中去。

朱元璋乃是出身于社会底层之人,早年的时候甚至差点被饿死。因而,在其年轻之际,心里更多的是那种小富即安的想法。毕竟在寺庙当中能够有饭吃,填饱肚子,那又何苦要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去造反呢?

然而,没过多久,朱元璋便收到了一封信函。此信乃是他幼年时的好友汤和所写。彼时,汤和已然投身于郭子兴率领的起义军队伍之中,并且在其中发展得颇为不错。当时那起义军正迫切需要扩充规模,于是汤和便给诸多自己相识之人纷纷去信,邀他们加入起义军。

当收到这封信之际,朱元璋起初压根就没认真琢磨过真要去投身军旅这件事。可随后,接连发生了两件事,恰恰是这两件事,先后对他的命运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促使其人生轨迹逐渐发生了改变。

首先发生的一件事便是,在那时元朝的军队已然到来了。

郭子兴发动起义后,元朝方面必然要派遣军队前去镇压。彼时,元朝派出了一位名叫彻里不花的将军负责此项任务。可这彻里不花抵达当地后,全然不敢与起义军正面交锋作战,竟然干起了杀良冒功的勾当,还在当地疯狂地进行劫掠。一时间,彻里不花所率的这支军队,沦为了当地的一大祸患。

彻里不花展开洗劫行动,皇觉寺未能幸免,大半很快就被毁掉了。他的这一行为使得当地涌现出众多灾民,而这些灾民随后纷纷一股脑地跑去投奔起义军,如此一来,反倒给起义军帮了大忙,让起义军从中受益不少。

皇觉寺遭到毁坏,如此一来,朱元璋便暂时没了可以安身的地方。毕竟之前皇觉寺是他的一处容身之所,如今寺已毁,他也就只能另寻他处暂作安顿了,在这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他都要面临无处安身的境况呢。

第二件事是汤和写给朱元璋的信被朱元璋的和尚师兄发现了。据说当时,那师兄看到信后,便起了去举报朱元璋的心思。如此一来,朱元璋实在没辙了,迫不得已只能选择离开皇觉寺,另寻去处了。

接下来的情况是,朱元璋已然到了走投无路的境地,如此情形之下,他别无他法,自然而然地就只能选择去投靠起义军,进而投奔到汤和的麾下了。

朱元璋来到起义军这边后,很快便与汤和相见。彼时的汤和在起义军中已当上了千夫长,地位颇高。正因为有汤和这层关系,且朱元璋自己也识得几个字,所以他迅速得到这支起义军领袖郭子兴的赏识,被调去担任贴身保安队长,手下还能管着几个人呢。

我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明白,努力学习着实相当重要。想当初,朱元璋能获郭子兴的赏识,汤和的举荐固然算是一个契机,可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还得是朱元璋自己认字。朱元璋出身于社会底层,不过此前在寺庙里时,跟着和尚们学到了诸多知识,故而他是认识字的。

在早前,对于朱元璋而言,识不识字似乎无关紧要,反正也不能因此就多吃上一碗饭。然而到了那个至关重要的时刻,识字这项技能可就发挥了大作用,竟然让他越过了最底层的小兵层级,一下子就当上了基层的保安队长。

由此可见,命运往往会眷顾那些准备更为充分的人。想当初,要是朱元璋目不识丁的话,郭子兴又怎会瞧得上他呢?可以说,正是朱元璋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素养,才获得了被郭子兴看重的可能,这也充分证明了有准备才能迎来命运的垂青呐。

朱元璋创业之初,先是从和尚的身份转变为郭子兴手下的保安队长,此乃其创业的第一阶段。随后进入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朱元璋会从一名普普通通的保安队长,一步步发展,最终成为一支独立起义军的首领。

在当上保安队长之后,起义军紧接着又经历了数场战斗。这几场战斗里,朱元璋那叫一个勇敢无畏,每次打仗都冲在最前面,还十分机灵聪慧。他的这些出色表现,可都被郭子兴看在了眼里。渐渐地,郭子兴发觉这个年轻人好像极具培养的潜力呢。

于是,历经数场战斗,朱元璋迅速成为郭子兴极为倚重的心腹之人。随后,郭子兴为了进一步拉拢朱元璋,竟把自己的养女马氏许配给了他。而这位马氏,便是日后大名鼎鼎的马皇后。

马皇后的父亲曾是郭子兴的友人。起义前夕,这马老爹在老家犯下杀人之罪,随后便跑去投奔郭子兴了。要知道,郭子兴在当地本就是个家境颇为殷实的地主,要将马老爹一家人藏匿起来,对他而言,并非什么难事。

然而,在起义尚未开启之时,马老爹便已离世,仅留下一个女儿,处境孤苦伶仃。于是乎,这个马氏之后便被郭子兴收作养女。彼时马氏已然到了适婚的年纪,正巧郭子兴有心拉拢朱元璋,就这样,郭子兴随后便将马氏许配给了朱元璋。

朱元璋娶了马氏之后,便成为了郭子兴的干女婿,由此得以彻底走进郭子兴的内心,成为其心腹之人。也正因如此,在这之后,朱元璋便拥有了契机,进而能够开始参与到这支起义军内部的高层权力斗争当中去了。

在那时,郭子兴所领导的那支起义军,其内部的状况实际上是颇为复杂的。并非是想象中那般简单纯粹,而是存在着诸多方面的情况交织在一起,使得整个内部形势呈现出一种复杂难明的态势。

郭子兴在早年的时候,于安徽当地是一位地主身份。之后机缘凑巧,他便投身进入了白莲教,由此成为韩山童以及刘福通的追随者。正因为如此,在韩山童、刘福通二人发动起义之际,郭子兴亦是毫不吝惜地将自家的财产全部散尽,在本地召集、团结了一部分人,进而举兵来响应起义之事。

起义过后,郭子兴成功攻占了当地极为重要的城镇濠州。随后,他以濠州作为核心据点,对周边区域进行掌控,不过其控制范围相对有限,大约只涵盖了不到两个县的地盘。

在朱元璋加入起义军之前,郭子兴这边的状况大体便是如此。

随后,待起义军完全掌控住濠州城之时,这支起义军内部竟渐渐出现了分裂的苗头。想当初郭子兴起兵之际,是联合了当地好几户地主富户的,这其中就包括孙德崖、老俞、老鲁以及老潘这几个人。

这几位合伙人当中,除了孙德崖之外,其余人在正史上并未留下具体的名字,仅仅留存了姓氏罢了。但其实这也无关紧要,毕竟这几个人,都只能算是些跑龙套的角色,在历史的大舞台上并未掀起什么大的波澜。

起义刚开端的时候,郭子兴在这支起义军中处于为首的地位,其余人则起到辅助作用。不过呢,其他那几个人,他们各自手底下也都有着一些亲信以及所统领的军队,实际上大家就如同是合伙人一般的关系呢。

在成功占领濠州之后,众人之间的意见便出现了分歧。郭子兴坚持的看法是,率领军队持续向外拓展进攻,以此不断扩充所占据的地盘范围。然而其余那几个人,皆为小地主出身,眼界有限,见识不足。他们更偏向于小富即安的状态,觉得既然已拿下濠州,接下来全力以赴去搞钱才是最为关键的事儿。

倘若仅仅是这般纷争的话,郭子兴说不定还能够妥善予以解决。可谁能料到呢,就在这之后,没过多少时日,便又有一件事发生了,而这件事彻底将郭子兴之前的种种安排给搅得乱七八糟。

彼时,距濠州数百里开外的徐州存在一支起义军。该起义军设有两位首领,分别是彭大与赵均用。起初,这支起义军发展态势良好,可之后,元朝丞相脱脱率军前来实施镇压,如此一来,这支起义军便被打败了。

在遭受挫败之后,他们便领着麾下余下的部队,朝着濠州那边撤了回去。

由于众人皆是要去镇压起义军,随后,郭子兴很快便做出决定,将他们接应到了濠州城内。可关键在于,彭大与赵均用所带领的这支军队,其人数相较于郭子兴这边而言,是要多出许多的!

更为有趣的是,在这支起义军的内部,已然分成了两个派别,这两派分别是以彭大以及赵均用这两人作为首领的。

在此之后,濠州城内的起义军便彻底走向分裂局面。其中,郭子兴与彭大关系甚为交好,这两人可算作一派;而赵均用、孙德崖以及另外三名地主,他们几人则形成了另一派,双方阵营分明,起义军由此分崩离析。

打那之后,双方围绕着权力展开了争夺,彼此间的关系愈发变得僵持起来。随着时间推移,孙德崖和赵均用这一方势力,瞅准了一个时机,竟直接将郭子兴给抓了起来,随后把他囚禁在了孙德崖家的地窖之中。

濠州城内的矛盾,因着这件事,一下子就被彻底激化了。

据说那时朱元璋正率领军队在外与元朝军队交锋。在得知相关情况后,朱元璋当即就带人匆忙返回濠州城,一心想要解救郭子兴。随后,朱元璋寻到了彭大,二人达成联合,经过一番探查,最终成功查出了郭子兴的下落所在。

最终,还是朱元璋亲自率领着众人,径直闯进了孙德崖的住所,这才成功将郭子兴解救出来。听闻那时的郭子兴已被打得只剩一口气,若不是赵均用那一方妄图逼迫郭子兴归从臣服,恐怕郭子兴早就性命不保了。

如此一来,在成功救出郭子兴后,朱元璋的地位又一次获得了极大的提升。于郭子兴所率领的这个阵营里面,他的位次已然十分靠前,就连汤和在这个时候,其地位都比不上朱元璋了。

然而,彼时的朱元璋可不会就此满足。在他看来,当时的濠州城内状况实在糟糕,外面有元朝军队时刻在旁窥伺,虎视眈眈。而且起义军内部还分裂成了两派,彼此争斗不休。如此情形下的这支军队,很明显是难有大的发展前景的。

如此一来,朱元璋便渐渐地萌生出了自立的心思。在之后的发展进程中,这种自立之心更是随着局势的演变以及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愈发明显且坚定起来,逐步开启了向着自立方向发展的态势。

在那之后,朱元璋便向郭子兴递交了一份申请,内容是希望能够回到自己的家乡去招募军队。而彼时的郭子兴,恰好正为手底下兵力匮乏的状况发愁呢,所以,对于朱元璋所提出的这一申请,他很痛快地就表示了同意。

公元1353年6月的时候,朱元璋回到了他曾经居住过的那个村子,随后便着手在当地展开招募士兵的事宜。要知道,从朱元璋投身起义军开始算的话,到这时候也不过才仅仅过去了几个月罢了。

随后,朱元璋回到自己的老家,没过多长时间,便招募到了差不多七百人。这七百人可是朱元璋日后发家的最初班底!并且,在这七百人里,之后出现了诸多极为能征善战的将军呢。其中最为出名的一位,便是后来成为明朝开国大将军的徐达。

就这样,朱元璋领着这七百人回到了濠州城。自此之后,在濠州城内,朱元璋便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嫡系武装力量,也算是初步有了能够依靠的军事班底。

然而,朱元璋领着那七百人回到濠州城后,与郭子兴对立的一伙人心里着实不痛快。面对这些矛盾冲突,朱元璋压根就不想掺和进去。巧的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朱元璋自己得了一场病。于是乎,接下来他便以生病作借口,暂且躲了起来,意图避开这些是是非非。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郭子兴恰好给了他一个能用来避开事端的契机。

原来,在濠州城外存在着一个名为驴牌寨的山寨。该山寨规模不小,约有几千人。其一直有投靠濠州起义军的想法。并且,这山寨里的负责人和郭子兴乃是老朋友关系,在此之前,双方就始终保持着联系呢。

在这样的情况下,郭子兴便产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打算让朱元璋出面,去接手那个山寨,由朱元璋来代他完成接收山寨这件事情。

如此绝佳的一个机会,朱元璋怎会轻易放过呢?随后,他从自己招募而来的那七百人当中,精心挑选出了二十四人。要知道,这二十四人可是极为重要的!在往后的历史进程中,他们被称作淮西二十四将。每一个人皆是朱元璋亲手培养出来的猛将,并且后来都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就这样,朱元璋领了郭子兴的命令,带着二十四个人,踏上了前去接收驴牌寨的行程。带着这份使命,朱元璋便率领着这二十余人,朝着驴牌寨进发,准备去完成接收事宜。

随后,朱元璋来到了驴牌寨。在这里,他上演了一出颇为经典的“绑架戏码”。起初,朱元璋运用诸多手段,使得该山寨的寨主渐渐放松了戒备之心。紧接着,朱元璋瞅准时机,将寨主给绑架了,来了一招“挟寨主以令山寨”的策略。他还谎称寨主已前往濠州城,要山寨其余众人一同前往。

然而,待山寨里其余人都纷纷离开山寨之后,朱元璋径直放了一把火,将整座山寨付之一炬。如此一来,即便这些人有心回去,也毫无办法了,他们唯有跟随朱元璋一同前往濠州城去了。

随后,朱元璋开始行动起来,他凭借着身边那些心腹之人,着手对这支有着山寨背景的军队展开了重新整编的工作。一番整编过后,原本规模为三千人的这支队伍,摇身一变,就此成为了完完全全隶属于朱元璋的武装力量。

在拥有了三千人之后,朱元璋一下子就有了足够的底气。紧接着,他便将目光投向了旁边一位元朝将军所率领的军队。这位将军姓张,其麾下大约有两万人的兵力。只是这两万人当中,大部分都是临时征召而来的民兵,所以整体的战斗力并不是很强。

于是,在完成整编工作后,朱元璋旋即拟定了一套完备的作战方案。依着该方案,其麾下那三千人的队伍,趁着夜幕的掩护,对张将军的大营展开了偷袭行动。而那张将军并不清楚起义军这边具体的兵力情况,见起义军攻来,当下便径直逃窜而去了。

就这样,这座军营被朱元璋以极小的代价成功拿下。紧接着,朱元璋迅速着手收编这里的两万士兵事宜,而且整个收编过程进展极为顺利,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圆满完成了对这两万士兵的整编工作。

到此为止,朱元璋手底下的人已经超过两万人啦!从这时起,他便拥有了一支能够独当一面的武装力量咯。回想一下,从朱元璋去投奔郭子兴当保安队长起,直至他成功拿下这两万人马,在整个这第二阶段的发展历程中,朱元璋仅仅耗费了两年零三个月的时间。

当朱元璋成功拥有一支规模达两万人的军队之后,其创业之路便迈入了第三个阶段。在此阶段里,朱元璋不再仅仅是一名普通的起义军将领了,而是要摇身一变,成为一方势力的首脑,开启新的征程啦。

在成功拿下那两万人之后,朱元璋的处境看上去颇为不错。然而,就在此时,一个极为棘手的巨大难题也摆在了他的面前,让他不得不去正视、去应对。

究竟该如何养活这两万人呢?这已然成了一个极为棘手的难题。

有一支规模达两万人的队伍,单是每日所需的粮食量,那便是极为惊人的。此前朱元璋虽通过洗劫驴牌寨以及元军大营的方式,获取了一定数量的粮食,可这些粮食,顶多也只能支撑很短的一段时日罢了。

因而,当下最为紧要之事,便是占据一块地盘。唯有拿下了地盘,朱元璋才能够弄到粮食以及军需物资呢。不然的话,朱元璋就只能有两种选择啦,要么直接就地把这两万人给解散掉,要么就只得返回濠州城,将这两万人交还给城里的那几位,最终自己啥也得不到咯。

濠州与滁州之间相距不过两百多里罢了。彼时朱元璋所攻克的那座元军大营,其距滁州的距离更是尚不足百里呢。

最为要紧的是,在当时的滁州一带,元朝所部署的守备力量呈现出极为空虚的状态。并且此地极为富庶。滁州与长江紧密相邻,其对岸便是南京。要是朱元璋能够成功掌控滁州的话,那么他便能够顺势将长江北岸的大片区域收入囊中,如此一来,粮食以及军需物资等也就都有了可靠的来源。

在完成相关训练事宜后,朱元璋旋即对军队展开指挥,使其朝着滁州城的方向开拔前行。彼时的滁州,防守力量极为薄弱,近乎于无。故而没用多长时间,朱元璋便成功攻克滁州,将这一区域完全纳入囊中,实现了彻底的占领。

与此同时,在奔赴滁州的路途之中,朱元璋邂逅了一位特意前来投靠他的人。

有这么一个人,其大名可谓是如雷贯耳,在当时广为人知,他便是李善长,此人在诸多事迹当中尽显非凡,其声名赫赫,流传甚广,正是那大名鼎鼎的李善长。

朱元璋对李善长的到来,可谓欣喜万分。彼时其麾下之人,大多是不识字的大老粗,文人一个都没有。李善长却不同,乃是个读书人。他的加入,着实帮朱元璋解决了一大难题,往后诸多文职工作,总算有了能负责之人。

在成功拿下滁州之后,朱元璋迎来了一个重要转折,他首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稳固根基,其麾下更是人才辈出。像徐达这般顶尖的名将,还有李善长这样擅长文治的大才,皆汇聚于他的帐下。至此,朱元璋已然称得上是一方势力的首领了。

然而,关键在于,在那个时候,朱元璋的头上,是还有郭子兴存在着的。

倘若朱元璋是那种性格低劣不堪的人,在当时那种情形下,他理应立刻与郭子兴分道扬镳,快速实现独立才对。可要是真这么做了,朱元璋的声誉必然会变得极差,往后想要吸引招揽各路人才,恐怕就会困难重重了。

于是在这之后,朱元璋并未作出与郭子兴决裂的抉择。恰恰相反,他还特意派人去和郭子兴取得联系,满心期望郭子兴可以来到滁州,进而继续统领这支起义军队伍。

彼时,郭子兴身处濠州,处境着实不佳。在那几位将军纷纷表示反对的情形下,身为濠州起义军创始人的他,反倒显得势单力薄,被众人联合起来针对。就在这样的状况下,郭子兴一收到朱元璋的来信,便即刻率领着手下众人,匆匆赶赴滁州这边来了。

郭子兴来到滁州之时,朱元璋未作丝毫犹豫,径直就把军队的指挥大权交了出去。滁州一带全部的三万起义军兵力,连同滁州这块地域,统统都被朱元璋交付到了郭子兴的手中。

这便是朱元璋所具备的气魄。其气魄非凡,在诸多行事作为中尽显无遗,那种独特且宏大的气度,着实令人惊叹,此等气魄也成为他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重要因素,无疑彰显着朱元璋与众不同的特质呢。

在后续的历史记载中,朱元璋向来背负着屠杀功臣、刻薄寡恩的骂名。然而,在面对郭子兴时,朱元璋那可真是做到了仁至义尽。也许在朱元璋心里,郭子兴于他而言,既是有着知遇大恩的贵人,又是他名分上的老丈人,属于实实在在的亲人长辈。面对这样的郭子兴,朱元璋甘愿奉献出自己的所有!

事实上,朱元璋的真实一面是,其内心深处向来是个有情有义之人。只是呢,随着时间推移等诸多因素,能让他展现出这份情义的对象,是变得越来越少了。

就这样,朱元璋交出了兵权,如此一来,滁州的老大便从朱元璋更替成了郭子兴。但要知道,滁州这边的人手大多是朱元璋招募而来的。所以在当时的滁州内部,实际上朱元璋依旧算是掌控局面的关键人物呢。

就在这样的时刻,上天却像是特意眷顾一般,给朱元璋伸出了援手,助了他一臂之力。

郭子兴抵达滁州没过多久,身体状况便急转直下。仅仅到了这一年的冬天,他便再也支撑不住,最终因病离世,没能熬过这个寒冬。

郭子兴离世后,朱元璋又没了顶头上司,由此再度掌控了整个滁州。要是郭子兴一直健在,之后朱元璋若想实现真正独立,想必得耗费诸多心力。然而恰在此时郭子兴病逝,这使得朱元璋无需承受任何骂名,便顺顺利利地成为滁州地区实际的掌控者。

自然,郭子兴离世之后,朱元璋并非即刻就完全掌控了整个滁州。毕竟在此之后,起义军领袖韩林儿下达了指令。韩林儿任命郭子兴之子郭天叙成为滁州实际上的掌控者。而朱元璋呢,被韩林儿封作郭天叙的副手。

彼时的朱元璋,已然具备了独立行事的能力,然而他依旧决定依从韩林儿所下达的命令。要知道在当时,江南一带的诸多起义军,大体上都是默认以韩林儿和刘福通那一方为主导的。就名义层面来讲,韩林儿是有权力对所有起义军进行管辖的。

朱元璋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既不想引发众人的愤怒,又得考虑滁州起义军内部的安稳。所以,摆在他面前的选择就只有一个,那便是暂且出任郭天叙的副手一职,除此之外,似乎也没有更合适的做法了。

然而接下来,朱元璋很快便迎来了名正言顺登上高位的契机。没过多久,起义军朝着南京一带展开扩张行动。在攻打南京期间,身为郭子兴接班人的郭天叙,极为不幸地战死沙场。与此同时,滁州起义军的另一位副帅,也就是郭子兴的小舅子张天佑,同样在这场战争里丧生。

后世对于郭天叙和张天佑的战死一事存在不同看法。有人觉得那不过是一场意外罢了,然而也有人持有别样观点,认为是朱元璋在背后暗中捣鬼,致使他们二人战死,此事在后人的解读中呈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

不管怎样,到了最后,郭天叙终究还是离世了。总之,结局便是郭天叙离开了人世,一切也就此定格,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不复存在了。反正最后的结果就是郭天叙死了这件事已然成为了定局。

在郭天叙离世之后,郭子兴的另一个儿子郭天爵,动起了歪心思,妄图暗中谋害朱元璋,以此来重新掌控军队。但彼时整个滁州已然处于朱元璋的掌控之中了。就这种形势而言,郭天爵又哪能得逞呢?所以没过多久,他便被朱元璋给解决掉了。

郭子兴的两个儿子相继离世后,滁州起义军内部原本属于郭子兴的嫡系力量,至此全部对朱元璋心悦诚服。从这时起,朱元璋总算完完全全地当上了一支起义军的首领,由此正式开启了角逐天下的征程。

细细回顾朱元璋的整个创业历程便会发觉:朱元璋得以成功,虽说其中不乏一定的运气因素,可归根结底,主要还是凭借他自身的智慧与能力。就拿其中几个关键之处来讲,像营救郭子兴、收编驴牌寨,还有占领滁州城等,无一不是依靠朱元璋本人达成的。

尽管这段历史在史书上有着清晰明确的记载,然而即便后人再度对其进行复盘梳理,依旧会面临诸多困难。实在难以想象,当初出身于社会底层的朱元璋,究竟是凭借何种手段才得以完成这所有的一切啊。

郭子兴那两个儿子的死,说起来朱元璋做得确实不太够意思。但也不能都怪他,要知道在权力的争斗场中,哪怕是亲兄弟,往往也很难有缓和的可能。要是郭子兴去世后,郭家的这俩兄弟能看清形势,赶紧把权力让给朱元璋,说不定最后也就不会落得如此凄惨的结局了。

郭子兴除了儿子,还有一个亲生女儿,并非养女马氏。朱元璋对待郭子兴的这位女儿很不错,后来还娶了她,将其册封为惠妃,他们二人婚后育有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

从这样的层面去看的话,朱元璋对于郭子兴的那份知遇之恩,实际上也能够算得上是有了相应的报答。

0 阅读:7
墨初写史

墨初写史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