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散了。
袁崇焕下场凄惨,让其他文武官员有兔死狐悲之感。
连袁崇焕都没有好下场,谁还敢为崇祯卖命,难道我们就比袁督师更受宠吗?
袁崇焕风光的时候可是无人可比,崇祯对其甚为倚重,用圣眷优渥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
袁崇焕被崇祯帝任命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登莱、天津等处军务,算是整个北方最具实权的人物。
登高易跌重,袁崇焕身居高位后有点飘,居然未经请旨就擅自杀了东江总兵毛文龙。
毛文龙堂堂二品大员,袁崇焕说杀就杀,跟杀个鸡似的,这让崇祯怎么想,今天你敢杀二品总兵,明天你是不是就敢弑君?
崇祯性格多疑,他想用袁崇焕,又怕他拥兵自重,所以在用与不用之间徘徊。
也算袁崇焕倒霉,皇太极绕过固若金汤的关锦防线,借道草原,直逼北京。
袁崇焕说好的五年平辽,不但没有平辽,反而让建州奴打到了家门口,这让崇祯帝龙颜大怒。
在此之前袁崇焕擅自和努尔哈赤议和、擅杀了东江总兵毛文龙,现在居然让建州人直入北京,这几件事连起来看就很微妙。
崇祯帝多疑的脑袋越想越不对劲,这袁崇焕原来是个内鬼啊,再加上文臣武将的撺掇,袁崇焕就非死不可了。
袁崇焕死后,关宁军团丧失了灵魂人物,之后洪承畴、祖大寿、吴三桂集体投降,就是崇祯种下的恶果。
反正都没有好下场,还不如降了后金,快活这一世再说。
崇祯用袁崇焕之死将大明朝的忠臣良将逼上了两个极端。
要么投降要么战死。
卢象升、孙传庭、杨嗣昌,甚至致仕在家的孙承宗,都是战死。
崇祯帝给他的大臣定下了这个基调后,大明朝的文武官员的人心就散了。
说白了,大家都是人,都是两个肩膀抗一个脑袋,大家当官为的就是享受荣华富贵,可不是随随便便让人砍的。
崇祯觉得,文武百官都是他的臣仆,现在国家有难,他们理应忠君报国,为了大明可以慷慨赴死,为国捐躯,要是不能做到这一点,那就是乱臣贼子。
崇祯杀袁崇焕,让大明朝的前线主帅少了一些选择,便宜从事是不行的,凡事都应该请示皇上,战场形势千变万化,需要的是前军主帅随机应变,如果都去走请示,能打胜仗才见了鬼。
崇祯握着权力不舍得下放,下面的官员束手束脚,不敢做事,做的多了错的就多,像袁崇焕这种“大明长城”都能崩塌,还是少做多看吧。
大明朝国之将亡,文武百官却还束手观望,崇祯最后的怒吼:“朕非昏君,臣为佞臣”,听得文武百官一愣一愣的,不是,哥们,你当年杀袁崇焕的时候咋不想想能有今天呢?
袁崇焕之死,让君臣失和,他们互相推卸责任,全都不干正事,偶尔有几个干正事的,比如卢象升和孙传庭,也无力回天。
大明朝人心散了,再也聚拢不起来了,崇祯杀一个袁崇焕简单,但也因此失掉了士大夫的人心。
人心向背,岂有不亡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