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的创一代中,刘邦和朱元璋排第一档,曹操能排在第三档,论资排辈,曹操距离刘邦还远的很远。
曹操比刘邦差的最明显的地方就是用人。
曹操表面上看是礼贤下士求贤若渴,但背地里还是倚重曹氏宗族。
看看曹操用人,夏侯惇是前将军,主管东部战区,督张辽;夏侯渊是征西将军,主管西部战区,督张郃、徐晃;曹仁是征南将军,主管南部战区,督于禁。
在曹魏创业集团中,曹氏宗族属于核心权力圈,其他异姓将领是这个权力圈的附庸。
但曹氏宗族这些将领能力并不是最突出的,让他们占据最高位,曹魏的上升空间就有限。
反观刘邦创业集团,可谓人尽其才,不管是刘邦的发家班底还是半路投靠来的将领,刘邦都能知人善任。
刘邦这个人真正说得上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刘邦这里,不管你什么来路,只要能帮他做大事,都能任用。
韩信一开始是项羽的部将,后投靠刘邦,只是个低级军官,但刘邦能力排众议,破格提拔他当大将军,连沛县那群老哥们都得听韩信管辖。
曹操就做不到这一点,如果曹操提拔张辽做大将军,那曹氏宗族的人会率先跟曹操掀桌子,曹操就没有这个魄力。
当年他对关羽可是推心置腹,但终舍不得给关羽原始股,关羽对刘备忠义固然是一方面原因,待遇没给够恐怕也是个关键因素。
张辽在曹魏阵营,能力按理说是顶级的,当年白狼山之战,力谏曹操不要怂,直接冲杀乌桓,阵斩蹋顿单于,降二十万。合肥之战,孙权提十万大军攻合肥,张辽以八百敌十万,杀得孙权丢盔卸甲,本人还差点被活捉。
如果张辽在刘邦手下,早就提拔起来做大将军了,但在曹操阵营中,张辽不得不屈居夏侯渊和曹仁之下。
这就是曹操不知人,或者知人不敢用,不管怎么着,他连用人的底气都没有,何谈一统华夏。
看看曹操重用的大将,夏侯渊在汉中被黄忠阵斩,曹仁被关羽打的连连告急,根本无法独当一面。
在用人这方面,刘邦是曹操的老师,他这个人最大的优点就是慷慨大度,对待手下,除了老婆啥都舍得给。
韩信居功自傲,在齐地拥兵自重,向刘邦要假齐王,刘邦就封了他真齐王。彭越、英布、张耳这些异姓王,刘邦招揽过来之后仍旧是王。跟随刘邦起家那些沛县老哥们,没有一个封王,卢绾封王还是后期燕王臧荼造反被诛后才封的。
但跟随他的老哥们,从来不敢对刘邦有异议,封韩信当大将军统领他们,他们接受,封半路来投的人为王,他们也没异议,他们知道,刘邦这个大哥不会亏待他们,跟着他干就完了。
虽然刘邦后期开始诛杀异姓王,那是因为过了创业阶段,到了守业阶段就得收权,这叫此一时彼一时,要灵活调整对策。
但曹操从始至终都是一个套路,重用曹氏宗族,对异姓将领始终隔着一条心。
如果刘邦和曹操争天下,那刘邦获得的人才要远远多于曹操,以刘邦的慷慨大度,除了曹氏宗族的人拉不过来,其他人都会被刘邦拉过来。
跟着刘邦,能封侯拜相,甚至封王(虽然后期有可能被噶,但毕竟是王),跟着曹操,只能在曹氏手下为将,难有出头之日。
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根本没机会赢刘邦。
大争之世,最重要的是人才,谁笼络的人才最多,谁就能占据优势,要是再学学刘邦的慷慨(这一点最难学,大多数老板都抠的要命),那离登顶就不远了。
三国时代,刘备一穷二白,就是靠着会笼络人才才能够和曹操、孙权这些官二代争雄,刘备可以说是低配版刘邦。
曹操连一个低配版的刘备都灭不了,更何况是让“天下绝望”的刘邦。
好的
别的不说,刘邦确实最厉害。但曹阿瞒那招“挟天子以令天下诸侯”,看着非常过瘾,袁绍听信谗言,置许攸的良言于不顾,事后面对曹式圣旨的任命安排,气得要命。其实那时候的诸侯都想控制皇帝(或者传国玉玺)而号令天下,但只有阿瞒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