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中,为什么刘备是先主,孙权是吴主?

琅琊左史 2025-02-07 14:08:06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蜀地人,还做过蜀汉的官员,既然做过蜀臣,刘备和刘禅就是他的主君,称刘备先主,称刘禅后主,算是不忘本,没毛病。

陈寿对老东家是有感情的,当年黄皓专权,陈寿不阿谀奉承,还算有点士人的风骨,比他的老师谯周还有骨气。

司马昭派邓艾、钟会三路大军伐蜀,谯周力劝刘禅投降,腰杆子软得很,先做蜀汉官员,后做曹魏官员,最后又做西晋官员,算是三姓臣仆。

陈寿不依从黄皓,被频繁罢黜,一直到蜀汉灭亡都没有被启用,直到西晋建立后,他才被举荐,当了西晋的官员,但他心里一直装着蜀汉,对蜀汉有留恋不舍之情。

陈寿撰写蜀书这部分时,肯定饱含深情与热泪,但他现在是西晋官员,西晋承接曹魏,曹魏承接东汉,按法统,曹魏才算正统,所以给曹操立帝王本纪,给刘备只能立传。

尽管有法统的限制,但陈寿还是利用春秋笔法,把对蜀汉的感情流露了出来,他称呼刘备先主,刘禅后主,算是全了自己一点为臣本分。

其实,在陈寿心中,蜀汉才是正统,只不过碍于自己是西晋官员,不能明着来,只能暗着来,所以在写蜀书时,陈寿基本上按照正统的笔法给蜀汉立传。

而孙权和陈寿一点都不挨着,称呼他吴主,算是恰如其分。

另外,陈寿打心眼里瞧不上孙权,在《三国志》中,介绍曹操和刘备时,都会介绍下籍贯和出身,介绍孙权时,只有简短的一句话:“孙权,字仲谋”,都不想浪费一点笔墨介绍下出生地和家庭情况。

陈寿之所以瞧不上孙权,还是因为记着仇。

陈寿出生于233年,距离关羽荆州之败和刘备夷陵之败才过去十来年,记忆尚深,他打小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肯定是贬低东吴多过贬低曹魏,毕竟是东吴背后插刀,才让蜀汉政权雪上加霜。

这种深仇大恨让学史出身的陈寿铭记于心,所以可以大胆猜测一下,陈寿从小就对东吴不感冒,写孙权时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好话。

除了东吴和蜀汉是世仇外,孙权本人也确实没什么好吹捧的,赤壁之战基本上是周瑜操盘,夷陵之战基本上是陆逊主刀,孙权顶多有个知人善任的评价。

逍遥津之战,张辽八百人追着孙权十万人打,孙权还差点被活捉,就这么一个孙十万,根本不值得夸。

孙权还是个偏安之君,胸无大志,没有曹操刘备一统天下的志向,只图苟活一方,陈寿对这种偏安之君怎么可能有好的评价。

而且,东吴极其狡诈,没有原则,他们可以为了短期利益,今天向曹魏称臣,明天又联合蜀汉伐魏,后天又背刺盟友夺其城池,反复无常,完全是小人行径。

东吴孙氏宗亲和江东士族搞窝里斗很擅长,从东吴政权建立一直到东吴政权灭亡,东吴内斗就没停过,孙权在位二十四年,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调和内部矛盾。

总之,陈寿作为蜀汉前官员,对蜀汉有感情,对东吴有厌恶,尊刘备先主,称孙权吴主,算是陈寿对蜀汉和东吴的个人好恶。

0 阅读:4
琅琊左史

琅琊左史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