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年周总理病逝,临终留下3条遗愿,毛主席听到第1条就泪如泉涌

红史 2022-11-08 10:23:40

1972年,周恩来总理被检查出癌症。在生命最后几年,他更加不分昼夜地工作,誓要为人民用尽最后一丝精力。

北京305医院病房成了他最后的办公室,周总理拖着病躯,强忍病痛,与叶剑英、邓小平、华国锋等人保持密切联系,对国家事务做出缜密、周到、细致的指示,用生命的最后力量托举起热爱的百姓。

图|周恩来总理

身患重病,仍忘我地工作

1972年5月12日,保健医生张佐良一如往常惯例,从周总理的卫生间取走了一个小玻璃瓶,为周总理做大小便检查,以随时了解的身体情况。

以前张医生检查完都会舒口气,周总理的身体没问题。可这次,张医生却心头一沉,因为按照化验结果显示:尿样中有4个红血球。这样的结果是极其不好的。

张医生不敢声张,他怕引起大家的恐慌,更怕惊扰了原本就为十分忙碌的周总理的工作,他悄悄给负责中南海领导人保健工作的吴阶平医生打了个电话,汇报这一情况。

按照吴阶平医生的要求,张佐良需要再给周总理做一次检查,以确定他的身体情况到底怎样了,但让张医生焦虑不止是这检查结果,还有:该如何再次给周总理取样?

周总理太忙了!

图|周总理

他每天从早到晚,都有很多事情要忙,既要处理国内事务,又要接待外宾,办公桌上的文件看完一批又来一批,他连吃饭、上厕所的时间都是好不容易挤出来的。

为减少打扰周总理的时间,张医生先去找了邓颖超大姐,了解周总理的日程安排。5月14日上午,周总理在西花厅办公,下午要去人民大会堂接待外宾,他要趁着中午的时间完成取样任务,不然接下来周总理更腾不出时间了。

张医生卡着时间点去周总理的办公室,周总理伏案桌前,认真工作,74岁的周总理已经在那坐了大概10个小时了,桌上的文件依旧是堆积如山,张医生心里百感交集,他太心疼周总理。

周总理看见张医生,取下他的老花镜,接过张医生手里的药和水杯,一口吞下,紧接着又把眼镜戴上,继续埋头批阅文件,整个过程十分迅速,仿佛在完成机械动作一般,他注意到张医生送完药还不走,这才抬头问:“还有什么事情?”

张医生跟周总理说明需要再次检查的情况,才又一次拿到周总理的尿样,他立即派人送往北京医院病理科检查。

检查结果很快出来了,报告单上赫然写着的“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让众人不得不接受这个消息:我们的周总理患了癌!

图|周总理

西花厅里的工作人员们一时之间无法接受这个消息,女的们控制不住情绪,直接哭出声来,大家实在不愿相信,那么好的周总理怎么会得到了这样严重的病;男的们纷纷跑到屋外去,吸烟、叹气,释放自己沉重的心情。

此时的周总理还在忙着党和国家的事务,根本无暇过问检查结果,更无法躺到病床上安心治病。

大家痛惜周总理的身体,当然想让他多休息一会儿,但又深知周总理的性格,所以西花厅的工作人员们有个共同的默契,凡是听到周总理叫他们,不管有何事情,他们都要一路跑到办公室,因为这样能为周总理争取一点时间,哪怕一分钟,一秒钟。

周总理这样一刻不停地忙碌,成了给他治病过程中最大的“阻碍”。

图|叶剑英与周总理

医生们想早点启动治疗工作,可周总理没空;医生退而求其次,叮嘱周总理多喝水,可多喝水就意味着要多上厕所,对处理工作、或接待外宾的周总理而言,他常常一坐就是好久,连上厕所都变成很难的事情,所以,周总理平时喝水也很少。

医护人员们、西花厅的大家担心他的身体,但又没办法劝他,无奈之际,众人想到叶剑英元帅。

医生们立刻奔向北京西山,刚见到叶剑英元帅就泪如泉涌,叶帅安慰着大家,说道:“别着急,你们别着急,我想办法报告主席,向主席说明情况。”

1973年3月初,忙完手头事务的周总理终于住进玉泉山,并进行第一次手术。

邓小平夫妇去看他,周总理消瘦了许多,多年后邓小平回忆那时情景,依旧十分感慨:“我们去看总理,看到他瘦得不成样子了,我们相对无言。”

图|周总理、邓小平、朱德

但仅仅在玉泉山待了一个月的时间,周总理又回到西花厅,开始日理万机地工作,接待外宾,从1973年3月第一次手术到之后的半年时间里,周总理陪同外宾走访大寨、延安、西安、洛阳等地,在这个过程中,他没有哪一刻不是强忍着身体上的难受的。

张佐良医生常常因为周总理的病心急,他忍不住感叹:“总理治病怎么这样难,竟然连一个普通老百姓都不如啊。”

1974年5月31日,是一个星期日。下午周总理将周秉德叫到西花厅来,周秉德很高兴,因为以前来伯伯不是在办公,就是离开西花厅去工作了,她很少能和伯伯坐上一会儿,可这次伯伯却同她吃饭、聊天。

周总理告诉周秉德:“你不是看我很清瘦吗?我现在也确实有点病,要去医院住些日子,明天我去医院,以后我们见面机会少了,你自己要好好工作,教育好孩子,回家问你妈妈、爸爸好。”

周秉德还以为伯伯只是去医院住一段时间,很快就回到西花厅来,她不知道的是,周总理的病情已经很严重,到了无力回天的地步,他必须要住院了。

图|周总理与周秉德

周秉德离开后,周总理坐在办公桌前,整理好那些文件,叫来秘书又交代了些事情。他穿上中山装,驻足在西花厅的院子里,盯着这座熟悉的院子,看了许久许久。

他走出西花厅,先是去人民大会堂,与马来西亚总理签署《中马建交公报》,到住院前的最后一刻,他依旧是马不停蹄地工作。仪式结束,几近第二天的凌晨,周总理才在邓颖超、医护人员的陪伴下,来到解放军305医院。

所以资料记载,1974年6月1日,周总理生病两年多才住进医院,此后他再也没能离开病床,这里成为他生命的最后一站,也是他最后的办公室。

即使卧病在床,他也没放下对国家事务的关心。

图|周恩来总理

飞往长沙和毛主席密谈

预感到自己将要行至生命终点,所剩时间不多了,周总理在尽全力做着最后的指示。事实上,在很久之前他就在做这件事了。

在西花厅做事的工作人员都知道一个规矩,任何人都不能提出与周总理合影,更不能为他人提出这个要求。

所以哪怕是在周总理身边做事多年的卫士,都没有与周总理的单独合影,与周总理的同框都是出现在工作镜头中。但是在1973年5月,从广东返京的飞机上,周总理却破天荒地主动提出和大家合影留念。

杜修贤是“红墙”里的摄影师,他向来为周总理拍照,却不出现在镜头里,那天他上飞机后刚把摄影箱放好,坐在座位上,准备打个盹儿,随行的张佐良医生跑过他身边,满脸激动:“老杜,快起来,总理要和我们合影!”

张佐良不顾杜修贤的困意,硬是把他推醒过来,表情兴奋地向杜修贤传递着这个激动人心的消息,杜修贤不可置信,这怎么可能呢!西花厅是有规定的。

但张佐良还是很坚定地告诉他:“真的,总理真的要和我们合影!”杜修贤提着相机,来到飞机后舱,他看到周总理的身边几乎聚集了所有的工作人员,包括警卫、秘书、还有机组的乘务人员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激动、兴奋、喜悦。

周总理向杜修贤点头示意,杜修贤端起相机,给大家一一拍照,就连他自己,也罕见地等来与周总理合影的机会,这也是跟随周总理十余年来他们的最后一次合影。

这是周总理给这些“家人们”的最后留念,他了解大家的心愿,如今自己身患重病,他要抓紧这最后时刻,满足大家的心愿。

图|周恩来总理

周总理牵挂的不仅是这些跟从他几十年的工作人员们,还有国内国外的诸多事务。在积极配合治疗之余,他叮嘱医护人员一定要把病情如实告知,这样他才好安排他的工作。

他已经不能离开病房了,所以他的工作基本上都在医院做,平时躺在病床上他还看文件、看报纸。与他的病房相通的有个临时会客厅,与病床仅靠屏风隔开,客厅里围着一圈沙发,周总理就在这里招待外宾。

他与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华国锋等人保持着密切联系,还是把每天的日程都安排地满满的。

1974年12月,周总理离开医院,飞往长沙与毛主席会面,商议关于任命邓小平为国务院第一副总理兼军委总参谋长的事情,当毛主席决定任命后,在纸上写下“人才难”三个字,周总理也欣慰地笑了。

两位领导人多次见面长谈、商议国家事务后,周总理才离开长沙,重新回到北京305医院。

图|毛主席与周总理

叶剑英经常去医院找周总理,他坐在病床前,两人一谈常常就是小半天,后来考虑到周总理的身体,叶剑英遵照遗嘱,将每次谈话逐渐减少到两小时、一小时、半小时,周总理身体实在虚弱时,他只能趴近耳边,向周总理汇报。

1974年12月,周总理指示罗青长,要做好特赦战犯前的准备工作,他交代罗青长要统战部与公安部配合工作;

1975年4月,他又叫来李先念,商讨抓紧国家港口建设、飞机场建设等问题;

1975年7月,周总理告诉身边的卫士,让他问一下朱老总是否有时间过来,太晚了就不用过来,他担心耽误朱老总的吃饭时间。

朱老总应邀前来,两位头发斑白的老总时隔许久,再次相见,周总理伸出手来,紧紧握住朱老总的手,他们互相关心着彼此的身体,周总理与朱老总谈话到六点左右,眼看着时间不早了,周总理依依不舍地向朱老总告别,看着他坐上汽车远去。

图|周总理与朱德

9月,周总理拖着虚弱的身体,会见外国代表团,他的身体在几次手术后,已经快要承受不住了,却还是不要旁人搀扶地与外宾握手。

周总理说:“马克思的‘请帖’我已经收到了,我现在病中,已经不能再工作了,邓小平同志将接替我主持国务院工作。”言语中不难看出,他一直安排着身后的事情。

10月,周总理抓紧时间,还要对各种事情做出安排,惦记着那些干部、民主人士、知识分子等等,于是他找来华国锋,让他转告各省、市、自治区公安部门:把监狱清一清,看怎么处理?

图|周总理与邓小平

在夜以继日地忙碌中、在越来越撑不住的虚弱身体下,周总理再也没办法好好工作了。

1976年1月8日上午,周总理永远地闭上了双眼,离开了我们。

他就那样静静地沉睡了,摆脱了所有的病痛,放下了所有的重担,他终于能好好休息了。围绕在病床前的一双双不舍的眼神,偌大的病房内,哭声不绝于耳。

从1974年6月1日到1976年1月8日逝世,周总理共做大小手术13次,却抱病履职,在医院接待外宾60多次,外出工作10多次,离世时他的体重已经不足60斤了。

这样伟大的周总理,用生命向人世间诠释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8个字!

图|周恩来总理

临终遗言,感天动地

作为与周总理相伴一生的妻子,邓颖超无疑是最伤心的,面对爱人逝去,邓颖超失声痛哭,大家担心邓颖超大姐的身体,将她扶到隔壁房间休息。

领导人们纷纷来到医院,送别他们的亲密战友最后一程。李先念、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陆续来到医院,邓颖超面对大家,说出了周总理生前交待的遗愿:

“第一,不搞遗体告别仪式;第二,不开追悼会;第三,不保留骨灰,撒到江河湖海。”

他早早就交待好了自己的身后事,就连遗体他也不要留下来,几位领导人讨论后,还是决定要召开追悼会。

毛主席与周总理共事半个世纪,他们是并肩同行的战友,周总理逝世时,毛主席的身体也已经很不好了,当他得知周总理逝世的噩耗,眉头紧锁,泪如泉涌,秘书张玉凤回忆,当毛主席听到周总理的第一条遗愿后,就再也忍不住自己的悲痛。

关于周总理的三条遗愿,毛主席作出指示:前两条照常举行,最后一条遵循周总理生前的遗愿。

这一点确实是民之所愿,周总理永远离开了我们,倘若没有遗体告别仪式,没有追悼会,不能送别周总理最后一程,那是千千万万人民绝对不能接受的。

图|十里长街送总理

原本大家决定让叶剑英元帅给周总理致悼词,但叶剑英不同意:“我哪有这个权利给总理致悼词,我觉得给总理致悼词,只有一个人合适,也最有资格,那就是小平同志。”最后,大家一致商议决定:由邓小平致悼词。

1月15日下午,追悼会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人们早早就来到天安门广场,等追悼会开始时,广场上已经是人山人海,无数的花圈汇集成伤痛与思念,人们纷纷来到纪念碑前脱帽致哀,这么多人聚集在一起,送别周总理。

邓小平面容严肃,用沉痛的心情一字一句念着:

“今天,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悼念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久经考验的卓越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同志......”

人群中时不时传来啜泣声,悲伤难过的氛围充斥着整个一月。

图|周恩来总理

群众不知道的是,在追悼会的当天深夜,一架飞机带着周总理的忠魂飞向天空,完成周总理的遗愿,将他的骨灰抛撒于密云水库、天津海河、黄河入海口,从此周总理融于祖国大地的山河湖海,永永远远地守护在人民身边。

周恩来纪念馆的墙上,赫然写着一行苍劲有力的大字:“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的话语,也是周总理奉行一生的精神!

总理走了,没有子女,没有遗产,没有墓穴,他什么都不曾留下,却在千千万万百姓心中铸成一座不灭的丰碑!

4 阅读:391

红史

简介:深耕中国近代历史,欢迎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