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村居》(高鼎)赏析

博喜评生活文化 2025-03-07 16:58:25

《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的一首田园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触描绘了春日乡村的生机与童趣,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全诗语言浅近,意象鲜活,富有生活气息,被誉为“清代田园诗中的明珠”。

原文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译文

农历二月,春回大地,小草长出嫩绿的芽儿,黄莺在空中飞舞。堤旁杨柳长长的枝条,在烟雾般的水汽中轻轻拂着堤岸。村里的孩子们早早地放学回家,赶紧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创作背景

高鼎于咸丰十年(1860 年),太平军攻陷杭州后,逃到宁波乡间教书为生。同治二年(1863 年),三十六岁的高鼎在宁波乡间避乱期间创作了《村居》。

艺术特色: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以轻快活泼的笔调,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乡村春景图。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写人,前半部分基本上是静态描写,后半部分则添加了动态描写,物态人事互相映衬,动态静态彼此补充,全诗在 “春” 景主题下完美和谐地统一,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赏析:

“草长莺飞二月天”

生机盎然的早春画卷:首句以“草长”“莺飞”两个动态意象开篇,点明时令(农历二月),草木萌发,黄莺飞舞,视觉与听觉交织,尽显春日的蓬勃活力。

化用名句:暗合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意境,却更显简练轻盈。

“拂堤杨柳醉春烟”

拟人写景,朦胧如画:杨柳枝条轻拂堤岸,“拂”字赋予杨柳轻柔的动态;“醉”字拟人化,既写杨柳在薄雾般的春烟中摇曳生姿,又暗含诗人陶醉于春色的心境。

色彩与氛围:“春烟”渲染出江南水乡湿润朦胧的独特美感,与首句的明丽形成虚实相映。

“儿童散学归来早”

从自然转向人文:前两句写景,此句转入人物活动。“散学归来早”暗示乡村教育的闲适,孩童不必受严苛课业束缚,与自然亲近。

伏笔与转折:“归来早”为下文“放纸鸢”埋下伏笔,同时以孩童的天真无邪反衬成人世界的复杂,隐含对纯真生活的赞美。

“忙趁东风放纸鸢”

动态点睛,童趣盎然:“忙趁”二字生动刻画孩童迫不及待的神情,东风助力纸鸢高飞,既是自然与人的互动,又暗含“好风凭借力”的哲思。

以景结情:全诗以风筝凌空的画面收尾,留白中延伸出无限遐想,仿佛春日的希望与自由随风而起。

艺术特色:

动静结合,层次分明

前两句静中有动(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后两句以人物动态(儿童奔跑、纸鸢升空)打破静谧,形成画面节奏的变化,增强诗的灵动感。

语言浅近,意象鲜活

全诗无生僻字,却通过“草长莺飞”“醉春烟”“放纸鸢”等生活化意象,将春景与童趣融为一体,清新自然,朗朗上口。

色彩与情感的交融

青草、黄莺、绿柳、白雾、彩鸢构成明丽的春日色谱,与诗人轻松愉悦的心境相呼应,传递出对田园生活的深情礼赞。

主题思想:

对自然与童真的礼赞:通过描绘乡村春景与儿童嬉戏,歌颂生命的活力与纯真,表达对简单、自由生活的向往。

乱世中的精神净土:晚清社会危机四伏,诗人以田园诗构筑一方心灵净土,隐晦传达对现实纷扰的疏离与对和谐的渴望。

后世影响:

《村居》因画面感强、语言通俗,被广泛选入中小学教材,成为传诵不衰的启蒙诗篇。诗中“儿童放纸鸢”的意象,更成为中国文化中象征童趣与希望的经典符号。

作者简介

高鼎(1828-1880),字象一,又字拙吾,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清代后期诗人,以田园诗见长,其诗风清新明快,善用白描手法捕捉乡村生活的闲适与童趣。

生平经历

早年坎坷:自幼家境贫寒,十五岁起在店铺学做生意,读书靠自学和家教。十六岁时父亲去世,二十一岁时母亲去世,与妹妹相依为命。后跟随外祖父孙麟学习写诗。

战乱流离:咸丰十年(1860 年),太平军攻陷杭州,高鼎逃到宁波乡间教书为生,期间辫发被截去。次年,太平军再次攻入杭州,他的妹妹和妻子林氏在逃难途中殒命。

后期生活:同治二年(1863 年),在宁波乡间避乱时创作《村居》。四十二岁时娶宁波哑女鲍氏为继室,后育有两子,同年经人介绍在榷署做文书工作。光绪五年(1879 年),在友人帮助下为外祖父孙麟刊行诗集《秋啸堂稿》。光绪六年(1880 年)11 月 12 日,病逝于宁波。

文学成就:高鼎著有《拙吾诗文稿》,其作品多描绘乡村生活。他因《村居》一诗名传后世,此诗以轻快活泼的笔调,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乡村春景图,展现了春日农村的明媚景色和儿童放风筝的欢乐场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选入小学语文教材。此外,他的《偶书》《秋宵怀湖上》《早行》《怀李啸云》《虚堂》等诗作也各具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情感。

其他诗作:

《早行》:“露白草虫语,烟青野烧痕。”——以细腻观察写清晨乡野。

《夜舟》:“渔火隔江明,疏钟度水清。”——空灵静谧,有王孟山水诗遗韵。

0 阅读:9
博喜评生活文化

博喜评生活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