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英国在中国招募赴欧华工

文化愿补不足 2024-11-08 01:13:57

1914年一战爆发,德、奥等国组成了“同盟国”,英、法等国组成了“协约国”,在欧洲展开了大混战。由于战争激烈,到1916年秋,已经伤亡逾四十万人的英国深感人力匮乏,遂决定在海外招工。此时的中国,为了提高国际地位、为战后外交争端的解决造势而准备同德宣战,但因为日本从中阻挠,只好与英国合作,用“以工代兵”的办法来获得战后话语权。

1916年,英国在英租地威海卫设立了“大英威海招工局”和“华工待发所”,威海成为英国招工的大本营。

根据华工们与英国签订的合同,华工们是不参与战斗的。但实际上,赴欧的华工们除了提供后勤服务,大多数都参与了前线作战,成了中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力军,对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中国在战后巴黎和会上的地位,不是外交家的辞令换来的,而是赴欧华工挣来的。

英国招工的范围以山东、江苏、直隶为遍及华北及沿海八省。工人的来源,绝大多数是穷苦农民、生活无着落的市民和一些退役老兵。从各地招募来的华工首先要被送到威海的华工待发所进行体检,体检项目共二十一条,只要有一条不合格,就会被辞退。体检合格者要签订合同。合同签好后,机器会将一个带有编号的铜镯卷到华工的手腕上,合同期满,再用机器把铜镯取下。合同期间,这个带有编号的铜镯就是华工的“身份证”,英国人会根据号码分配任务、支付工钱。这一切办理好后,华工们就从威海港口出发,到达法国马赛港,再被分配英军、法军、美军。

为表彰华工在一战中所作出的贡献,战后英国为中国华工颁发了“一战胜利纪念章”。纪念章的正面周边是“英国国王兼印度王乔治五世”的大写英文,中间是乔治五世(1910年—1936年在位)的头像;背面主要是身骑战马、手持利剑、奔腾于波涛之上的战神。战马上方“1914—1918”的字样为一战纪年,太阳则寓意“日不落国”。纪念章的滚边处是大写英文“CHINESE(中国人)”和华工的编号。

0 阅读:0

文化愿补不足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