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历史上最老进士:18岁中秀才84岁中进士,耄耋之年终圆进士梦

小岛知风 2025-02-10 15:45:09

科举制度是由中国南北朝隋唐时期发明出的一种先进的选拔人才制度,把科举制度定为国家正规选拔人才手段的隋文帝杨坚也被世界历史学者公认为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伟人之一。

现今世界上最流行的考试制度就是14世纪左右时,欧洲人通过学习中国的科举制度改善而来,可以说中国的科举制度对世界历史发展影响非常大。

而且中国的科举制度一直到晚清时期才消亡,在中国推行了一千多年,在漫长的科举历史中,清朝嘉庆年间就出现了一位科举历史上中进士年纪最大的人。

清朝历史上文科举共开科112次,考中进士的人大概为2.7万人,据史料统计,清朝历史上的进士平均年龄在32岁左右。

在清朝科举历史上考中进士年龄最小的人是直隶静海(现天津静海区)人励宗万,康熙六十年(1721年)时,17岁的励宗万考中进士并被选进翰林院。

而在清朝历史上考中进士年纪最大的人是山东陵县(现今山东德州陵城区)人王服经,嘉庆十三年(1808年)时,84岁的王服经考中被嘉庆皇帝钦点入翰林院,由此他不仅成为清朝科举历史上考中进士年纪最大的人,也是整个中国科举历史上考中进士年纪最大的人。

在科举历史上少年考中进士的人不在少数,这些人都是少年得志,但是要说年纪非常大,就像70岁以上考中进士的人则是少之又少,要比那些少年得志的人数少得多。

据《清稗类钞·考试类》记载,清朝科举史上70岁以上考中进士的只有三人,分别是康熙朝丁丑科的姜宸英(清代大词人纳兰性德知己挚友,整理发行纳兰词,70岁中探花),乾隆丙辰科的刘起振(80岁授翰林检讨),嘉庆朝戊辰科王服经。

其实嘉庆丙辰科的江苏元和人王严本来可以取代王服经成为科举历史上中进士年纪最大的人,当时86岁的王严考中了京城会试,但是放榜不久他就在京城因年老病逝,没赶上参加御前殿试的机会。

下面就通过文献记载,来看看王服经这位中国科举历史上的“最牛钉子户”的人生传奇。

少年得志中秀才,岂料中举人却等了62年

雍正二年(1724年),王服经出生于山东陵县的一个耕读家庭,其家族祖辈以耕种为生,由于勤恳数辈人就积攒下了比较殷实的财富,有钱之后其家族转而重视教育。

王服经的父亲名叫王伦,是当地颇有名望的读书人,为人善良正直,持家有道,深受当地人的敬重。据记载,有一次,王伦在路上捡到一包银子,他没有丝毫贪念,而是在原地苦苦等候失主,直到将银子原封不动地归还,其品德高尚可见一斑。

王伦为人正直好读书,在这种家教的熏陶下,王服经自幼便接受了系统且良好的儒家教育。儒家 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思想在他心中深深扎根,年少的他便立志通过科举入仕,实现自己的抱负。他天资聪颖,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读书时全神贯注、勤奋刻苦,常常沉浸在书海之中,忘却了时间。凭借着刻苦努力,18 岁那年,他就踏上了院试的考场。

清朝的科举制度是要求读书人有一定的成绩后,就可以参加童子试,清朝的童子试共有三个阶段,即到所在县里参加县试,过关后再到府里参加府试,再过关后到省城参加院试,三段连过之后,就能获得秀才身份。

有了秀才身份之后,才能继续参加乡试,通过乡试后才能获得举人身份,而有了举人身份就意味着可以受到推荐当官了,当然,举人想靠推荐当官很需要人脉和金钱的,所以稳妥的还是要继续去京城参加会试,最后通过会试再到御前殿试,得到皇帝认可后,那才是真正能直接受吏部委任当官。

秀才身份算是清朝科举中最低级的身份,相对来说算是比较好考的(其实一般人考秀才都很难),而清朝科举中最难的还得属处于中间位置的乡试,即获得举人身份,毕竟如果几轮会试不中,只要有举人身份,托关系花钱也是能当官的,所以乡试才是清朝科举中最难过关的考试。

乾隆七年(1742年)时,18岁的王服经就顺利通过了院试获得了秀才身份,一时间,他的名字在当地传开,亲朋好友纷纷前来祝贺,大家都对他的未来寄予了厚望,认为他在科举之路上必将一帆风顺,前途不可限量。

当时的王服经可谓是少年得志,可他万万不会想到此后59年里他的功名止步于秀才,从乾隆七年(1742年)起一直到嘉庆六年(1801年),每三年一次的乡试他参加了将近20次都名落孙山。

王服经一次又一次地参加乡试,却始终与举人之名擦肩而过。每一次落榜,都像是在他的心上划上一道伤痕,但他却从未有过一丝放弃的念头。科举失利的他也只能一面当教书先生来养家糊口,一面继续勤学努力不懈的去参加乡试。

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少年就考中秀才的王服经已经两鬓斑白,从意气风发的少年变成了白发垂垂的老者,而他曾经教育过的很多学生都已经成为举人甚至有不少都中了进士。

王服经算是经历了无数的艰辛与挫折,生活的压力、旁人的质疑,都如同一座座大山,压在他的身上,但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最终都一一扛了下来。

就这样王服经保持着屡败屡战,坚持不懈的精神不停地参加乡试,连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超长待机的乾隆皇帝都被他熬死了,但他居然还是连举人身份都考不下来。

嘉庆九年(1804年)时,王服经已经80岁高龄了,这一年他依旧坚持不懈的参加了乡试,此时的他,身体已大不如前,脚步变得蹒跚,双手也时常颤抖,但他的眼神中依然闪烁着对科举的执着与渴望。

考场上,王服经费力地握着笔,一笔一划地书写着自己的答案,每一个字都仿佛承载着他多年来的心血与期望。然而,命运似乎依旧没有眷顾他,放榜之日,他再次失望而归,名落孙山。

不过这一次结局却与以往不同,王服经持之以恒的科举精神感动了负责监考的山东学政,因此山东学政就将王服经的事迹上报给了嘉庆皇帝。

王服经的事迹让嘉庆皇帝也很感动,嘉庆皇帝亲自给他开了后门,直接赐给他了举人身份,就这样王服经才有了举人的功名。

这一消息传来,王服经的家人和朋友都为他感到高兴,大家都觉得,他多年的努力总算有了一个结果,他的科举之路或许也该就此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了。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王服经心中的科举之梦并未就此熄灭。在他看来,这个举人功名虽然是皇恩浩荡,但却不是他凭借自己的实力考取的,他的心中始终有着遗憾。他是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真正地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考上进士。

这种想法在王服经心中扎根,越来越强烈。于是,他不顾众人的劝阻,毅然决然地决定继续到京城去冲击会试 ,向更高的目标发起挑战。

耄耋之年中进士,当官两年就退休,不为当官只为证明自己

嘉庆十三年(1808年)时,84 岁的王服经踏上了前往京城的赶考之路。这一次,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与决绝,仿佛在向命运宣告他的不屈。一路上,他不顾路途遥远和颠簸,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考中进士 。

来到京城后,王服经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备考中。他住在简陋的客栈里,还像年轻时那样每天早早起床读书,夜晚伴着昏暗的灯光入眠。尽管身体已经衰老,记忆力也大不如前,但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难。

会试的日子终于来临,王服经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考场。考场上,他全神贯注地答题,手中的笔在试卷上不停地舞动,仿佛在书写着自己一生的梦想。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王服经终于完成了答卷。他长舒一口气,心中既有紧张,又有期待。

放榜的那一天,京城的街头热闹非凡,考生们纷纷涌向榜单前,寻找着自己的名字。王服经也在人群中,他的心跳加速,目光急切地在榜单上扫视着。突然,他看到了自己的名字,位列 125 名。那一刻,他的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多年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

随后,王服经又顺利参加了御前殿试,最终,他在殿试排名中位列三甲 238 名 ,成功的考中了进士。

84岁的王服经考中进士的消息迅速传遍了京城,一时间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而嘉庆在得知此事后,也对王服经的精神赞赏有加。他认为王服经的经历可谓是科举史上的一段佳话,于是直接下旨授予王服经翰林院检讨之职。

要知道考中进士后还有朝考,只有一甲前三名的状元、榜眼、探花才可以不经朝考直接授予官职,而王服经只是三甲同进士出身能直接被授予官职已经是皇恩浩荡。

况且,选入翰林院的本应都是青年才俊,一般年纪大的进士都会被外放当知县这类的地方官,而王服经以84岁高龄还能进翰林院,这更加属于是嘉庆格外恩赏了。

当了翰林院检讨之后,王服经也就终于开启了仕途生涯。嘉庆十四年(1809年)时,正是嘉庆的50岁寿辰,王服经在嘉庆的万寿庆典上精心创作了一首贺诗,以此表达对嘉庆的祝福。

王服经的这首贺诗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皇帝的赞美和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期许,其文采斐然、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王服经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嘉庆的忠诚之心。王服经这番表现让嘉庆十分高兴,嘉庆当即就赏赐了他不少珍宝。

嘉庆十五年(1810年)时,王服经因年老眼花不能处理工作,不得不致仕退休,嘉庆也知道他年纪老迈不堪重用了,因此就批准了他致仕退休,于是考中进士仅当了两年官的王服经就重新回到了老家山东陵县养老。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时,王服经在老家陵县安然去世,享年92岁,可谓是高寿善终。

写在最后

其实在清朝历史上除了王严有机会取代王服经成为考中进士年纪最大的人之外,还有乾隆时期的广东肇庆人谢启祚和道光时期的广东三水人陆云从。

谢启祚是94岁才考中举人,但是此后屡次参加会试不中,最后靠着乾隆过80大寿时,需要有一位90岁以上的翰林院老臣为乾隆点亮长寿蜡烛,由于翰林院找不到这么大岁数的老臣,最终只能把94岁只考中举人的谢启祚直接提拔入翰林院,授予翰林院检讨之职,谢启祚最终活了104岁。

陆云从则更加夸张,103岁时以举人身份赴京参加会试,但没有考中,不过由于年纪很大受到了道光皇帝亲自接见,道光直接给了他一个国子监司业(相当于现代的清华或北大副校长)之职。

当然,谢启祚和陆云从考中进士的概率比王严低很多,王严是已经考中会试在殿试前去世了,相比之下这么大年纪考中了,还得有足够的寿命,王服经就属于是寿命足够长,最终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王服经的一生可谓是充满坚持和毅力的一生。他用六十多年的时间,诠释了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在漫长的科举岁月里,他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但却从未放弃。这种精神,不仅在当时激励着无数的读书人,即使在今天,也依然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0 阅读:19
小岛知风

小岛知风

杂家一枚,爱好摄影、旅游、文学、越野,天南海北都爱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