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55年,李斯经过一番打听,得知当时的儒学大家荀子身在兰陵,他毅然离开家乡楚国上蔡(如今的河南上蔡),踏上了前往兰陵拜师求学的旅程。
在跟随荀子学习的那段时间,李斯主要学到了两大学术理论:一是性恶论,二是法术论。
除此之外,李斯还在这里遇到了同样前来拜师学习的韩非。
北宋时期的文学家苏轼曾经说过:“荀卿独曰人性恶,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在众多的儒家代表人物里面,大多数都是宣扬人性善,只有荀子宣扬人性恶,李斯作为他的学生,不但继承了人性恶的观点,并且把它发挥到了极致。
荀子认为,既然人性恶,那就可以用“礼仪教化”的方法加以改造,称为“化性起伪”。
然而,李斯和韩非却有着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既然人性恶,再怎么教育和改造都是徒劳无功,只能使用重刑镇压,从而来约束人的恶性。
直到这个时候,李斯和韩非开始与荀子的思想背道而驰,彻底走向了法家的道路,成为了法家学派的两大新星。
从公元前255年开始拜师荀子,到公元前247年学业有成,李斯一共学习了八年的时间,此时的他也算是才华满身,也该去施展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了!
但是,应该去哪里施展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呢?
通过分析,李斯就把目光投向了西方的军事强国秦国,只有去秦国才有机会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公元前247年,李斯只身一人来到秦国,此时正好赶上秦国国君秦异人去世,年仅十三岁的太子嬴政继承王位,史称秦王政。
由于秦王政还是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没有能力处理朝政,秦国朝政由丞相吕不韦负责打理,据说秦王政就是吕不韦和赵姬的亲生儿子。
为了进一步发展壮大秦国的实力,吕不韦开始招揽天下宾客,储备人才,他计划把宾客的规模招揽到三千人。
就在吕不韦正在求贤若渴的时候,对于想要在秦国谋求发展的李斯来说,简直就是一个送上门的天赐良机。
那么,吕不韦能够帮助李斯实现心中的理想和抱负吗?
关于李斯与吕不韦初次见面的情形,史书当中并没有记载,但可以确定的是,对于这次会面,李斯一定做了充分的准备,甚至还会把自己为秦国制定的宏大计划说给吕不韦听。
然而,对于这次见面的结果,却让李斯感到非常失望。
李斯虽然顺利进入了吕不韦的门下,但他却没有迎来在秦国实现自身理想和抱负的机会。
吕不韦命令招来的这些宾客,根据自身的见闻和知识,各写一篇文章,分别编入《八览》《六论》和《十二纪》当中,自己只是写一篇序言,成为了这部书籍的主编,也就是《吕氏春秋》。
而且,李斯从事编书的时间,一干就是长达六年之久......
在这本《吕氏春秋》的编著过程当中,李斯主要负责《十二纪》当中《劝学》一篇的写作,他通过在荀子那里学习的知识,写作起来得心应手。
看到李斯的才华,吕不韦感到非常满意,于公元前241年将他推荐到秦王政的身边工作,做了一名议郎。
此时的李斯已经四十岁,而秦王政只有十九岁......
这位十九岁的秦王政能否成为李斯的知音和伯乐吗?
李斯担任的议郎是当时郎官当中的一种,秦国的郎官分为侍郎、郎中和议郎,侍郎就是生活秘书,郎中就是警卫秘书,议郎就是文字秘书。
因此,李斯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助秦王政写写文书。
尽管秦王政只有十九岁,却是一个狠毒角色,光看他的长相就让人畏惧三分,根据《史记》当中的记载,秦国国尉尉缭是这样评价秦王政的:
“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李斯在秦王政身边工作,说话和做事都是小心翼翼,生怕哪句话说错或者哪件事做错,就会导致性命不保。
庆幸的是,李斯曾经跟随荀子学习法术的时候,早就学会了“术”的核心,那就是“不出于口,不见于色”。
刚开始的时候,李斯对于“术”的核心拿捏得很好,当他确信秦王政是一个能够成就大业的帝王之后,他才决定向秦王政展示自己身上的过人才华。
于是,李斯向秦王政说出了藏在心中多年的“武力统一论”。
李斯对秦王政说:“那些庸俗的小人总是不会抓住机会,而只会怨天尤人,成功人士总是在机会没有成熟的时候隐忍不发,一旦机会来了,就会抓住不放。想当年秦穆公称霸西戎,但是没有完成统一,因为机会还没有成熟。如今通过秦孝公以来六代君王的共同努力,秦国已经变得非常强大了,东方六国的实力比较弱小,现在已经到了武力统一天下的时机。”
李斯继续说道:“以现在秦国的实力和大王的贤能,武力统一东方六国简直易如反掌。”
随后,李斯话锋一转,又说:“如果我们现在不抓住这个大好时机,东方的诸侯国家就会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到那时候想要再扫平他们,即使拥有黄帝的能力也难以做到了。”
虽然秦王政身为秦国的国君,但他毕竟还是一个年纪轻轻的小伙子,他从来没有想过如此深远的问题。
如果李斯没有向秦王政提出“武力统一论”,那么历史或许就不会朝着“秦国消灭六国”的方向发展。
听完李斯讲的一番话,秦王政顿时热血沸腾,他认为李斯的这番言论非常有道理,恨不得马上就出兵攻打六国,统一天下。
然而,秦王政心里也清楚,想要横扫六国,统一天下,也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于是,秦王政马上任命李斯担任秦国的长史,就是专门负责讨伐诸侯的官员,还授予他特殊权力,一切军事行动都要听从他的计划进行实施。
李斯身上背负着“横扫六国,统一天下”这个重任,他率先向秦王政提出了初步计划,那就是“不能跟东方六国直面对抗,先在诸侯国里面安插间谍,从内部攻破他们”。
李斯对秦王政说:“我们应当派出说客,带着黄金和美玉秘密前往各个诸侯国,暗中收买他们的大臣,如果收买不成,就暗杀他们的大臣。”
秦王政听从了李斯的建议,于是东方六国都有秦国收买的内线。
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秦国利用这种方法把赵国大将廉颇解除兵权。
廉颇是赵国著名的一代战将,他跟秦国的白起、王翦,以及赵国的李牧,合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也是秦国最为忌惮的大将之一,只要有他率军坐镇,秦军就不敢轻举妄动。
但是,当赵悼襄王当上赵国的国君以后,他并不喜欢廉颇,廉颇只好跑到魏国生活。廉颇一离开赵国,赵国再也不是秦军的对手,被秦军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屡战屡败。
无奈之下,赵悼襄王想起了廉颇的重要性,只好派人前往魏国,邀请廉颇回来带兵抵抗秦军。
当秦国得知这个消息以后,李斯表达出了内心的担忧。
李斯深知廉颇带兵打仗的战斗能力,必定会成为秦军攻打赵国的一大障碍,便开始想办法离间廉颇和赵悼襄王之间的关系。
于是,秦国秘密派人收买了赵国的权臣郭开,还给郭开送去了大量的金银珠宝,要求郭开一定要想方设法阻止廉颇统领军队。
郭开收了秦国的好处,自然要为秦国办事,他收买了赵悼襄王派去魏国邀请廉颇的使者,使者回来之后故意在赵悼襄王面前说廉颇的坏话。
因此,赵悼襄王最终放弃了起用廉颇为帅的念头。
李斯采取的离间计收获了效果,使得赵国损失了廉颇这员大将,也为秦国在攻打赵国的战场上扫清了障碍。
看到李斯的计策收获奇效,秦王政大喜过望,很快就给他提升了官职,任命他担任客卿,在大臣当中的地位仅仅次于丞相。
虽然此时的李斯深受秦王政的信任和器重,但他并没有为眼前的成就而得意忘形,依然是小心谨慎,帮助秦王政出谋划策。
然而,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秦国政坛相继发生了两件大事,差点让李斯被逐出秦国。
一件事情是“嫪毐之乱”,另一件事情是“郑国事件”。
“嫪毐之乱”的起因,要追溯到秦国国君秦异人看中吕不韦的爱妾赵姬说起,吕不韦把赵姬送给秦异人的时候,此时的赵姬已经怀有身孕,并且在嫁给秦异人之后生下了一个儿子。
赵姬生下的这个儿子就是嬴政。
因此,在一些史料当中记载,嬴政并不是秦异人的儿子,而是吕不韦的儿子。
公元前247年7月, 年仅三十五岁的秦异人去世,太子嬴政继承秦国王位,也就是秦王政,而赵姬就成为了寡妇,她经常私下里去找吕不韦私会。
可是,吕不韦此时已经身为秦国丞相,位高权重,眼看秦王政逐渐长大,他不敢再继续跟赵姬保持不正当关系,以免殃及自身。
于是,吕不韦就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让一个名叫嫪毐的男子冒充太监,进宫服侍赵姬。而赵姬也对嫪毐十分满意,时间一长她们两人就好上了,并且在不久之后还怀了身孕。
这样一来,赵姬也不再纠缠吕不韦,吕不韦得以从中脱身。
眼看自己的身孕越来越明显,赵姬只好以“住在咸阳不吉利”为由,带上嫪毐一起搬到雍城(如今的陕西凤翔)居住。
没有了秦王政和大臣们的眼线,赵姬和嫪毐更加肆无忌惮了,甚至还先后生下了两个孩子。
虽然李斯已经知道这件事情,他也预感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但他依然坚持法家“不出于口”的原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并没有对秦王政提及此事。
直到一段时间以后,嫪毐和赵姬生下两个孩子的事情才传到了秦王政的耳朵里,秦王政顿时雷霆大怒。
嫪毐深知自己在劫难逃,于是就跟赵姬商量除掉秦王政,并且选择在秦王政来到雍城举行加冠大礼的时候发动叛乱。
公元前238年四月,秦王政来到雍城的祈年宫准备举行加冠大礼,当他得知嫪毐即将趁此机会攻打祈年宫之后,显得非常镇定,或许他已经对嫪毐发动叛乱的事情有所准备。
由于嫪毐和赵姬在雍城居住多年,培养了许多自己的势力,秦王政并不打算在这里消灭嫪毐,于是连夜赶回了咸阳。
此时的嫪毐已经无法回头,只好率领他的一群军队气势汹汹地杀到咸阳。
双方经过一番血战,“嫪毐之乱”终于被秦军镇压,嫪毐也被逮捕起来,秦王政下令将他五马分尸,满门抄斩。
由于嫪毐是吕不韦推荐到赵姬身边的,“嫪毐之乱”自然也跟他脱离不了干系。
秦王政顾及吕不韦对秦国做出的贡献,并没有将他处死,而是罢免了他的秦国丞相之位,将他和家眷、仆人等数千人全部逐出咸阳,遣返回他的河南封地。
可是,吕不韦并不甘心......
吕不韦认为,李斯是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现在还是秦王政身边的大红人,如果李斯能够在秦王政身边替自己说情,或许自己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于是,吕不韦找到李斯进行求援。
得知此事之后,李斯感到非常为难。如果帮吕不韦说情,就会把自己卷入“嫪毐之乱”;如果不帮吕不韦说情,自己还对吕不韦怀有知遇之恩。
经过思考,李斯最终决定装聋作哑,既不在秦王政身边说情,也不给吕不韦回话。
吕不韦在河南封地左等右等,始终等不到李斯的回信,却等来了秦王政的一纸命令,命令他带领全家搬到蜀地生活。
直到这个时候,吕不韦终于明白,自己已经复出无望,再也没有机会重返政治朝堂。
公元前235年,吕不韦带领全家前往属地的途中,由于担心秦王政最终还会诛杀自己,在走到洛阳的时候饮毒自尽,他的家人将他安葬于洛阳的邙山。
“嫪毐之乱”平定以后,秦王政心里泛起了阵阵波澜,他仔细回想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总结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秦王政认为,吕不韦是卫国人,并不是秦国人,只要不是秦国人,就有可能出现反叛之心。
从这个时候开始,秦王政开始对秦国以外的大臣怀有戒备之心,其中就包括从楚国来的李斯。
就在“嫪毐之乱”发生之后的第二年,秦国又发生了一起“郑国事件”。
郑国原来是一位从韩国来的水利专家,为了便于灌溉良田,他于公元前246年来到秦国,劝说秦王政在泾水和洛水之间修建一条大型的水渠工程。
秦王政同意了郑国的提议,于是开始征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修建这座大型水渠。
就当郑国在秦国待了大约十年之后,秦王政惊讶地发现,他竟然是一个韩国国君派来的卧底,企图利用修建水渠的方式拖垮秦国,迫使秦国没有多余的经历攻打邻近的韩国,以此来保全韩国的安全。
秦王政认为,秦国修建这座大型水渠确实能够利国利民,而秦国又没有这方面的专家,只能赦免了郑国,让他继续主持修建水渠。
由于从其它国家来的人才占据了秦国的许多要职,使得让秦国的大权旁落,从而引起了秦国宗室的强烈不满。
在处理完“郑国事件”以后,秦国宗室找到秦王政说:“这些外国人员来到秦国,就是来搞破坏的,事实已经证明了,干脆把他们全部赶出秦国,以除后顾之忧。”
由于秦王政已经在“嫪毐之乱”之后就对外国人员有所戒备,再加上秦国宗室的添油加醋,他当即下了一道《逐客令》。
《逐客令》当中写道:“在秦国境内的所有外来人员全部免职,从哪个国家来的,就返回哪个国家去。”
身为从楚国来的李斯,自然也在《逐客令》的范围之内。
此时的李斯已经没有机会面见秦王政,他只好给秦王政写了一封《谏逐客书》,希望能够让秦王政回心转意。
写完这封《谏逐客书》,李斯委托他人转交给秦王政,于是收拾行囊准备离开秦国。
当秦王政看完这封《谏逐客书》之后,内心感触颇深,他意识到,秦国想要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就必须要吸纳各个国家的人才,仅凭秦国的人才是远远不够的。
于是,秦王政马上废除了《逐客令》,并且迅速派人追赶已经上路的李斯。
李斯沿着咸阳古道一路东行,当他走到骊邑(如今的陕西临潼)的时候,秦王政派来的人追了上来,请他返回咸阳官复原职,继续辅佐秦王政完成统一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