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一生最大的“污点

禾珯茬读历史 2024-04-20 22:18:33

“贞观十七年”系列第5篇,聊聊宰相刘洎之死;按史书的说法,他是被褚遂良诬告陷害至死的,这也成了褚遂良一生最大的污点。

一、

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李世民打败了薛仁杲,将其押赴长安斩首,并收编了薛仁杲的旧部为自己所用。褚遂良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就这样入仕李唐王朝。

三年后,占据江南的梁朝萧铣败亡。其部下刘洎便带着岭南几十座城池一同归唐,被授为南康州都督府长史。

自此,两位千古冤家齐聚大唐王朝,即将开启一段理不清道不明的恩怨纠葛。

褚遂良和刘洎有很多的共同点,他们都是耿直之臣,敢于直言进谏。同样两人在武德朝都没有进入权力核心圈,直到贞观朝才得以一展才华,实现抱负。

贞观十一年(637年),刘洎改任治书侍御史,进入大唐的权力核心圈。次年虞世南逝世,魏徵将褚遂良推荐给李世民,太宗命他为“侍书”,随时陪伴在一旁。

贞观十八年(644年),两人一同进入大唐权力中枢,刘洎升任侍中成为宰相,褚遂良以黄门侍郎的身份开始参预朝政决策。

可以说,褚遂良和刘洎有很多相识之处,但是两人却选择站在彼此的对立面。

二、

褚遂良和刘洎都是那种敢于直谏的人,刘洎比较直接,褚遂良就较委婉些。

众所周知,​​李世民酷爱书法,特别喜欢临摹王羲之的作品,并且造诣颇深。他偶尔会在玄武门大宴宾客,将自己的书法赐给三品以上官员。

一副拥有王羲之神韵,又是天子御笔的作品,自然会受到达官贵人们争相抢夺。很多人为了能抢到书法,连君臣之礼都抛之脑后了。

刘洎就是这样的人,他唯恐自己抢不到,居然直接爬上了龙床从皇帝手上抢,大臣们气愤不已,纷纷启奏:“李洎擅登御座,蔑视人主,按律当斩。”

​​李世民当然不会因此事杀人,只是微微笑了笑,此事就算过去了,但他的内心却对刘洎产生了一丝的厌恶。

后来有天,李世民心血来朝想知道史官都是怎么写自己的,于是就向刘洎和褚遂良提出要看《起居注》。

褚遂良肯定不干的,他很清楚这个先例一开,以后史官就不敢真实记录皇帝的过失,那样的话这史官也就失去原本的价值了。他委婉拒绝说:“起居注是记录君王言行得失,从未听说天子自己拿来看。”

​​李世民好奇问道:“我要是说了不好的话,做了不好的事,也会被记录下来?”

​​褚遂良又委婉地说:“臣职责所在,不敢不记……”

话未说完,​​一旁的刘洎接过话茬说:“即使褚遂良不记,天下人也会记住的。”

​​李世民的脸当即黑了下来,心里将刘洎骂了个遍。本来只是试探性问一下,不给看也就算了,刘洎却拿天下人来压自己,让自己难堪,这仇算是记下了。

三、

不知从何时起,褚遂良跟刘洎在政治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刘洎成了魏王李泰的支持者,褚遂良则倒向了晋王李治。

贞观十七年(643年)四月,太子李承乾因谋反被废,储君之位空缺。

在重新议立太子时,以岑文本、刘泊为主的大臣拥立李泰为太子;另一边则是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主的拥立晋王李治。

从这一时刻起,褚遂良和刘洎正式走向了对立面,这也是后世普遍认为,褚遂良诬告刘洎的动机来源。

在李泰说出那句“臣唯有一子,臣百年之后,当为陛下杀之,传国晋王”,太子之位基本就跟他无缘了。

李泰既是次嫡子,李承乾谋反后,顺位就是他的;他也确实很有才能,朝堂也有很多人支持。

可惜他太心急了,这一句话将其本性全给暴露出来。

李泰说自己当皇帝后,就会杀掉亲儿子,等百年后再传位给弟弟李治。这句话既看出他的狠毒,也看出他政治上的不成熟。一个为了皇位连亲儿子都舍得杀的人,还有什么事是做不出来的。

在选择立谁为太子时,影响李世民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如何避免兄弟相残的惨剧发生。

李泰的那句话让李世民明白:立李泰,就得死李治和李承乾;立李治,李泰和李承乾都能活。

于是,李泰就被刷下来,那些支持李泰的大臣自然受到牵连。然而,刘洎不仅躲过一劫,反而因祸得福。

李治被立为太子后,刘洎立刻进言:“太子应当勤学好问,亲善师友。”李世民觉得有道理,于是让刘洎与岑文本、褚遂良、马周等人轮流前往东宫,与太子谈论政事。

很快,刘洎升任门下省长官侍中,成为大唐的宰相,自此仕途一路顺畅。

四、

贞观十九年(645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命太子李治在监国,让马周、刘洎和高士廉等人辅佐。

临行前,李世民对刘洎说:“如今朕要远征,爱卿务必用心辅佐太子,国家安危系于爱卿一身,希望爱卿不要辜负朕的期望。”

眼看皇帝这么看重自己,刘洎非常的感动,斩钉截铁地回答:“陛下不必担心,要是大臣有罪,臣定斩不饶。”

李世民怎么也想不到,刘洎竟然会说出这样的话。

什么叫大臣有罪,你就定斩不饶?不管大臣犯了多大的罪,也只有皇帝才能处决,皇帝不在还有监国太子,哪轮到宰相?

刘洎的话暴露出,他压根就不把太子李治放眼里。李世民开始怀疑,刘洎是否能真正辅助好太子。

只是出征在即,临时换相也不合适,一切只能等自己回来后再说。

李世民阴沉着脸对刘洎留下一句:“你这个人说话不谨慎,做事又太鲁莽,迟早会栽跟头,一定要慎之又慎!”

然后,就率军出征了。

五、

同年十二月,李世民班师途中患病,刘洎与马周前去探望,事后褚遂良说起太宗病情,刘洎就哭着说:“圣体患有痈疽,令人忧惧。”

这话本身没有毛病。

谁知褚遂良转头就跑去诬告刘洎,说:“刘洎眼看皇帝病重,私下说朝廷大事不足忧虑,只要照伊尹、霍光那样,辅佐年幼的太子,诛杀有二心的大臣,便可以了。”

这下子,李世民就不淡定了!

霍光那是什么人?西汉的权臣,刘家天下差点就要落入他的手中。刘洎说这样的话,不就是摆明看太子懦弱,自己想要成为霍光那样的权臣吗!

于是,就叫刘洎来对峙。

刘洎坚决不承认自己说过这样的话,还让马周出来作证,褚遂良硬是说有讲过。

李世民猜忌心一起,宁可错杀也不放过,下令让刘洎自尽。

堂堂大唐宰相就这样被冤杀了!

六、

出于对儿子继位的担心,李世民对那些与李治“素不同心”的强势大臣是非常敏感的。

所谓“谋执朝衡,自处伊霍”,只不过是加给刘洎的公开罪状,实际却是褚遂良乘李世民病重,暗示李世民刘洎跟太子不对付,以后将会成为危害皇权的人物,这一点正中李世民的顾虑。

前有刘洎不自重的一席话,后有褚遂良的一番诬陷,李世民就顺水推舟将刘洎赐死。

刘洎被诬陷致死,这种在历代官场政治中并不少见,因此史书上记载刘洎是被褚遂良害死的,应该不会是空穴来风。

这也最终成了褚遂良一生最大的污点!

显庆元年(656年),刘洎之子刘弘业上疏高宗皇帝,为父亲伸冤,称其是被褚遂良诬陷的。

唐高宗碍于先皇李世民的面子,压着不提。直到文明元年(684年),高宗李治死后,武则天才下诏为刘洎平反,恢复其官爵。

0 阅读:4
禾珯茬读历史

禾珯茬读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