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就一定让他多做家务活,为啥呢? 古人早把道理说明白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小事不为,何以成大业。” 邻居家的男孩小宇,打小被爸妈捧在手心里,连袜子都没自己洗过。上大学那年,宿舍里数他的床铺最乱,脏衣服堆成山,最后是宿管阿姨看不下去,帮他收拾了三次。后来听他妈妈说,孩子工作了还总抱怨“同事不帮他带饭”“领导安排的活儿太琐碎”,才猛然醒悟:当年没教他做家务,不是爱,是害。 反观表姐家的姑娘,从五岁就踩着小板凳学洗碗,十岁能自己做番茄炒蛋。有次去她家,小姑娘正给加班晚归的爸妈热饭菜,动作熟练得像个小大人。表姐说:“让她干活不是偷懒,是让她知道,家里的事不是爸妈一个人的,她也是这个家的一份子。” 其实孩子比我们想的更聪明。你让他摆碗筷,他会明白“每个人都要为餐桌付出”;让他擦桌子,他能懂得“干净的环境要靠自己维护”;让他整理书包,他会慢慢学会“自己的事要自己操心”。这些藏在擦地、洗碗里的道理,比说一百句“你要懂事”都管用。 就像老辈人常说的,做家务不是吃苦,是让孩子在油盐酱醋里长本事。那些握着抹布的力气,那些算计着“先扫地还是先拖地”的心思,那些看到自己收拾的房间亮堂堂时的成就感,都是在悄悄给孩子攒底气——等他长大了,面对生活的琐碎不会慌,扛起责任时不会怕。 爱孩子,从不是把他护在真空里,而是教他拿起“扫帚”,既能扫净一屋尘埃,也敢直面世间风雨。这才是能护他走得远、站得稳的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