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唐弱宋”的说法是非常令人遗憾的,大唐的兴盛在“安史之乱”以后基本上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原先的中央集权变为了皇权与地方节度使割据的微妙平衡,越到后来皇权的影响力惨不忍睹,只不过我们总是宣扬盛唐,而少说其没落而已。
讲到弱宋,其实宋朝最初还是比较强大的,在后周的底子上做得极为不错,统一了天下。曾有人戏言,最值得宜居的朝代是宋朝,当然指的是北宋前半期,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金融等多方面是非常先进的。由于赵氏登位有着不光彩的一面,所以它的基因里就存有了重文抑武的因子,除了第一代领导人赵匡胤、赵光义弟兄是马上皇帝,敢于征战,其后的帝王基本上是文人了。虽然出了不少艺术家,但是越是在这个氛围里,越是惧战,窝里斗本事大,一旦外部有战事,便举止失措。
宋朝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与辽征战很困难,就与辽的对头金联手灭辽,而后金就灭了北宋。南宋苦战于金,与金的对头元联手灭金,元又灭了南宋。是不是很有意思?
那么,作为南宋开国皇帝的赵构是不是很懦弱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0aeb9cb550a7696311f5d6ae7d66562.jpg)
需要说明一点,任何一位开国皇帝都不是无能之辈,尤其是像赵构这样在故国被灭,极度危险境地下重新立国的。对于宋王朝而言,宋高宗赵构作为一个关键的名字,却时常伴随着沉重的叹息与贬抑的目光。对于这位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的人物,人们的评价似乎总是不尽如人意。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南宋初年的风云变幻之中,赵构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手腕。他继承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江山——北宋末年金兵南侵、国都陷落,皇帝被俘,天下震动。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危局之下,赵构登基称帝,并稳定了政局,重建了一个新的中央政权,这本身便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但是为何后世对其评价如此低下呢?
一方面,人们指责他对抗金策略过于保守,甚至有卖国嫌疑;另一方面,则是他处死岳飞的行为深深刺痛了民族情感的心灵。尽管这些行为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和个人无奈,但在民间传说及文学作品的影响下,“屈膝求和”的形象已根深蒂固。
当我们深入探讨这一问题时,我们或许会发现更多层次的原因。宋代士大夫政治的高度发达使得史官文化深入人心,正统观念根深蒂固。因此任何不符合儒家道德理想的行为都会受到严厉批判。此外,以“忠臣”著称的岳飞冤死后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其对立面自然承受着巨大的负面压力。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db7af92224b3919d57559d32414109c.jpg)
然而,在我们的时代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是否可以多一些理解和宽容?
这种思考并不是要为赵构辩解或翻案,而是试图提醒大家:任何一个单一的角度都无法全面理解历史人物及其所作所为。我们需要认识到时代的局限性以及个人选择背后的复杂环境因素。
最后,回到如何看透人们对赵构评价这个问题上,与其简单地贴标签或者盲目追随前人的判断,不如让我们自己用心去品读那些尘封已久的卷轴,尝试走进那个纷乱的时代背景里。这样不仅能更公正地评价赵构这个人和他的作为,也能更好地从中汲取教训,启迪未来。
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寿帝王之一,赵构活了81岁,在位35年。 他在位时,迫于金兵南犯形势起用岳飞、韩世忠等大将抗金,但大部分时间仍重用主和派的黄潜善、秦桧、王伦等人,后来甚至处死岳飞,罢免李纲、张浚、韩世忠等主战派大臣,这是令后人所诟病的。他在56岁就禅位做太上皇,也说明他所承受的压力已经厌倦了皇帝的生涯,是北方异族的侵扰?还是民间对屈膝求和的唾骂?他只能在琴棋书画和暖风熏欲中“直把杭州作汴州”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93a15ae040a0aaa82e0b5b72712c7ab.jpg)
宋朝皇帝多出文人艺术家,赵构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人神韵。著有《翰墨志》,传世墨迹有《草书洛神赋》等。一个国破山河碎的帝王精于此道,能是好君主吗?
总之,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部历史,如何去评判宋高宗赵构这类历史人物,既取决于你的知识储备也体现了你的人格修养。